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地势,产生了 以红河大裂谷为标志的众多断裂带。 岩质地的山地,由于受风化和水侵蚀,容易 成洪灾,对下游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 形成岩溶山洞、地下暗河等不稳定地质现 大威胁。 象,地震时容易发生垮塌、陷落。如有建水 1_2社会经济损失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活动的扩 一、地震诱发的山地次生灾害 燕子洞、泸西阿泸古洞、开远南洞等。这些 云南高原处于著名的地中海一南亚地震 地区由于地理地貌奇特,一般为旅游区域, 展,许多村庄小镇甚至大城市分布在地震带 带上,地震分布广、活动强度大、频度高、 人员密集。地震时如发生垮塌、陷落等灾 上。云南具有以山地、坝子为主的特殊地形 灾害重是云南地震的主要特征。云南129个 县市区都处在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 其中处于7~9度烈度设防区的有116个, 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4%,因此,云南的 地震形势十分严峻 。 云南高原的地理结构以山地为主,境内 纵横分布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 南盘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及其支流,山 峰与山谷相对落差较大,坡度较陡,不稳定 的岩溶、喀斯特地貌容易引发垮塌地陷和地 面沉降,加之矿产开发、挖沙取石、大型建 设工程开挖山体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云南的 地质环境变得极不稳定。 综合云南的地震形势和客观存在的恶 劣地质环境,地震诱发山地灾害的形势十 分严峻,主要表现为次生山地灾害和社会 经济损失。 1.1山地次生灾害 地震发生时,一般会引起地表颠簸、 岩层松动和山体滑坡,在云南地区一般会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山地 次生灾害 。 (1)崩塌。云南山地面积大,坡度较 陡,岩层质地滇东南以石灰岩为主,滇西北 和滇西南以砂岩为主,一旦发生地震,岩层 变得松动和极不稳定,特别是对于砂岩质地 的山地,容易形成崩塌、滚石。再加上一些 挖沙取石、矿产开采、重大水电工程项目建 设等人为因素影响,岩层土体失去平衡,大 量的土体、滚石崩塌而下造成重大灾害,例 如兰坪铅锌矿、怒江大峡谷、大保高速公路 一带都是滚石崩塌容易发生的地方。而石灰 害,容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滑坡。滑坡易发生在地势陡峭、土 层较厚、地震活跃的地带。一些植被破坏严 重、取土排土、矿产开采、公路建设等都是 易发滑坡的地方。2011年12月17日,云 南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境内发生土石方约 135.8万m。的山体滑坡,造成云龙一兰坪 黄金公路和池江河道阻断,形成容积48.6 万m。堰塞湖 。另外,位于滇南的开远小 龙潭露天煤矿因过度开采造成布沼坝西帮、 西北帮大面积山体下滑。这些都是近年来 云南地震活跃,造成土体松动而引发的山 体滑坡。 (3)泥石流。每年的5~11月是云南 的雨季,持续降水会导致土壤岩石松软,相 互间的摩擦力减小,当土壤含水量和水势达 到某~临界值时,大量的滑坡体顺着滑坡面 滑下,沿着山沟河谷流淌,形成泥石流。泥 石流含有大量呈胶着状态的滚石、泥浆、水 流,能量极其巨大。凡是泥石流经过的地 方,. ̄nt,l-庄、农田、交通设施等实体几乎荡 然无存。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多降 水、地震活跃的地区,例如云南的东川、怒 江、迪庆等。 (3 J堰塞湖。堰塞湖是指河流被外来物 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常由崩塌、滑坡、泥 石流、流动沙丘、火山喷发后冷却的熔岩流 等固体物质堵塞河道造成。由于河道被阻 断,大量的水体聚集,水位不断上升,形成 水坝,而坝体岩土疏松,结构不规则,容易 被水体冲刷、侵蚀、溶解,形成决堤、溃 坝、翻坝等,湖水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 53 地貌,大部分村庄和小城镇分布在半山坡、 河谷和小盆地内,城镇和大城市则分布在较 大的盆地中。而绝大多数云南境内的地震带 地震活动频繁,一旦地震发生,将会引起山 地次生灾害的发生,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人员伤亡、房倒屋塌、农田损毁是云南 地震灾害的主要特征。2O世纪以来。云南 共发生5次七级以上严重破坏性地震,造成 近2万人死亡,5万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 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云南经济发展水 平相对滞后,少数民族众多,生产力水平很 低,不利于抗震的木垒房、土基房等建筑目 前仍然广泛分布,地震发生时,会引起瓦落 墙倒,房屋倒塌,砸坏家具什物,砸伤砸死 民众。云南的农田主要沿着河谷小溪分布, 一部分分布于平缓的半山坡形成独特的梯 田、雷响田,一部分分布于山坡形成山地, 地震诱发山地次生灾害时,崩塌、滑坡、泥 石流等灾害将大量吞噬农田山地。 通信电力瘫痪,水利交通损毁、重大工 程毁坏也是云南地震损失损失的重要特征。 西部大开发以来,一大批重大通信电力工 程、水利交通工程、大型厂矿生命线工程相 继建成,为云南改善民生,提升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云南应对重大 地震灾害、重大山地灾害的能力还很弱,加 之云南地震灾害频发,山地灾害严重,山地 地震灾害救援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云南山地救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原山地救援作为一种特殊的应急救援 模式,是在经历了2010年“8・7甘肃舟曲 特大泥石流”和“4・14青海玉树地震”两 路瘫痪,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开展和灾区生 减灾法》和《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深入 次重大灾害后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提出来的。 产自救。 笔者根据自己亲自参与的云南近年来发生的 落实《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 (3)救援队伍、技术装备和灾情不匹 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实际震例和地震 “3・10盈江地震”和“3・24缅甸地震”现 配。以往的实际救援工作证明,灾区并不缺 应急救援中遇到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地方 场救援经验,云南的地震救援存在着一些高 乏救援队伍,缺乏的是专业的山地救援队, 地震法规和应急预案,并加快推进“云南省 原环境下进行应急救援的困难。 救援队员抵达灾区后容易出现高原反应、水 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大能力建设”。 第二,地震应急领导指挥机构各司其 《1)高原反应问题。云南山地平均海拔 土不服,生活不习惯等问题。救援装备也可 在2000m以上,许多地区大气压低、氧气 能“不适应”高原山地救援要求,例如通信 职,团结协作,加强沟通交流,实行联席会 偏稀薄、昼夜温差大、山谷山坡气候差异 指挥车、消防车、卫生应急车等大型装备在 议制度,并一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情 大、太阳紫外线强等特殊的气候特征,许多 山高坡陡、路窄弯急地段不能正常通行,在 况紧急时,应当实时召开联席会议,进行深 救援人员特别是外地的救援人员抵达灾区时 特殊地理环境下难以发挥其救援性能。 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如恶心、呕吐、头 入的业务交流和协作,地震主管部门应当实 (4)语言障碍、生活风俗不协调。云南 时将地震信息传达到个成员单位, 第三,加强地震应急模拟演练,特别是 晕、血压升高等症状,再加上云南道路崎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风俗习惯各异、地方方 岖颠簸。到达现场的救援人员容易劳累、疲 言差异较大的多民族省份。在实际救援过程 高原山地特殊环境下的模拟演练。联席会议 惫,很难适应灾区的特殊环境,救援能力大 中,救援队员常会遇到语言不通、难以沟通 成员单位应当派出相应的指挥领导和业务人 打折扣_4』0 的情况,影响了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风俗 员参与模拟演练,演练时可以将场地设在环 (2)通信、交通、电力严重阻断,外界 习惯上也有可能与当地居民不协调,容易引 境复杂、气候恶劣的地方,预设各种复杂情 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灾情。云南多山地,通 起误会,妨碍了救援工作。一些当地的乡风 况和紧急状态进行模拟救援,做到平时有准 信基站数量不足,通信网络覆盖率偏低,存 民俗有可能与救援工作有;中突,有可能会触 备,震时不慌乱,现场能救援。 在这许多大面积的通信盲点,一旦发生地 犯民俗禁忌,使得救援工作局面不能高效有 5]。 震,有线通信设施阻断,无线通信基站受地 序开展_第四,总结救援经验教训,加强救援科 技支撑,扩充升级救援装备。在实际震灾救 援过程中攻坚克难,救援结束后认真总结经 震电磁波体干扰不能正常运转,有的甚至在 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中损毁。许多山区公路 三、云南山地救援工作改进与完善措施 验,吸取教训,取长补短。加大科技投入, 等级低,若地震发生在雨季,更容易造成交 云南地震频发,容易诱发山地灾害,山 深入研究系统的救援理论和完善的救援体 通瘫痪,外界物资和救援人员很难及时抵达 地地震救援难度较大。因此,完善山地救援 系,重视救援新技术、新装备的发明创造。 灾区,“黄金72小时”救援时间白白浪费。 措施体系,加强山地救援队伍建设就显得非 电力设施在地震中严重损毁,分布于灾区的 常重要,现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水电站在地震冲击波作用下被毁坏,输电线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保障中心 第一,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 参考文献 [1】童绍玉,陈永森,王学良云南坝子的成因与特征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5):129—133 [2]云南防震减灾网:云南地震概况.http://wwweqyn com/manage/html/f808181126bebda01126bec4ddOOOO1/_contend09—10/10/1255170928434 html [3]吴伟,范柱国,张红兵,等云南省山地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甘肃冶金[J]_2005,27(3):78—81 【4]中国网络电视台:云南云龙堰塞湖成功疏浚.h ̄p:#news cntv cn/20111220/122261 shtml [5】杨秀彬,拥措,代刚,等玉树石渠等高寒民族地区地震救援启示和建议[J]I ̄1)ll民族学院学报,2011,20(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