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立伟
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23期
杨立伟
(吉林省抚松县中医院 吉林抚松 134500)
【目的】 目的 了解过敏性鼻炎的一般诊疗常规,对过敏性鼻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有初步认识。方法 通过对过敏性鼻炎定义、分类、诊断、中西医治疗特殊治疗及典型病例的论述,了解过敏性鼻炎的一般诊疗常规。结果 了解变应性鼻炎一般诊疗常规,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结论 综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 诊疗常规
【中图分类号】 R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8(b)-0184-01
1 定义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特异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为开端的、有免疫活性细胞和促炎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内因以肺、脾、肾虚损为主,外因多以风寒侵袭或异气、异味刺激而诱发。
2 分类
根据接触过敏原的时间,变应性鼻炎曾经分为季节性(又称枯草热或花粉症)、常年性和职业性,但这种分类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新的变应性鼻炎的分类法:(1)根据病程,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类;(2)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即症状和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分为“轻度”和“中-重度”(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刘颖慧)。
3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
(1)具有鼻痒、喷嚏、鼻分泌物和鼻塞4大症状中至少3项,症状持续0.5~1h以上,每周4d以上;季节性鼻炎或花粉症,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至少2年在同一季节发病)。常年性鼻炎则在1年中多数日子里发病。
(2)鼻黏膜形态炎性改变。
(3)变应原皮试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或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
(4)症状发作期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检查阳性;主要根据前3项即可作出诊断,其中特异性检查是主要诊断依据。
4 治疗
4.1 首先要脱离过敏源,就是使你加重的一切因素
冬天最好带上口罩。避免冷空气接触。另外注意观察你接触有的东西后加重或诱发,你今后就应该注意不要接触啊。一定要去除过敏因素。或者你去做一个过敏源的检查。查清楚后避免接触或脱敏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控制。
4.2 常用药物
4.2.1 常用口服及外用西药 (1)抗组织胺类:扑尔敏口服,4mg,日3次口服。也可口服赛庚啶、息斯敏等药。(2)类固醇激素:强的松5mg,日3次口服。此药久服可产生水、盐、糖、蛋白质代谢紊乱,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3)外用滴鼻药:1%麻黄素滴鼻液与0.5%可的松眼药水滴鼻。以上药物治疗可减轻对过敏源的反应并抑制炎性反应,但药物治疗一般不要超过7d,长期使用会引起药物性鼻炎,令病情更为复杂。另一种在临床上使用的激光和微波治疗,是通过高温烧灼鼻甲和黏膜组织,对鼻甲表面黏膜损伤大,对鼻黏膜正常功能有一定影响,术后反应较重。
4.2.2 中医辨证分型诊治 (1)肺气虚寒。大多发作于冬春季节或春季节或季节交换时际,遇寒、遇风便发,亦多发作于早晨起床之际,鼻痒多、嚏涕多清稀如水,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水肿,舌苔薄白脉细,治宜温肺祛寒。方选桂枝汤加减,药物桂枝、白芍、甘草、蝉蜕、徐长卿、细辛、白芷、荜茇、荜澄茄。(2)肺经郁热。多发于夏秋季节,常因接触煤气、油烟、热气等而发作,对寒冷、冷风等刺激不敏感,见鼻痒狂嚏不止,涕色呈淡黄色易于衄血,鼻黏膜充血干燥,舌苔薄黄,弦数有力。治宜清肺泄热。方选清肺脱敏汤,药如桑白皮、黄芩、山栀子、马兜铃、紫草、茜草、旱连草、牡丹皮、生地、侧柏叶、鱼腥草。(3)肺卫虚弱。清阳不升,喷嚏频频发作,清涕较多,鼻塞严重而持久鼻黏膜淡红或苍白,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细。治宜补肺固卫,益气升阳。方选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防风、白术、黄芪、党参、茯苓、蝉蜕、五味子、乌梅、柴胡、甘草。(4)肾阳不足。病程较长,冬季发作严重伴有畏寒神疲、腰酸膝冷、四肢不温,鼻涕如水量多,鼻黏膜苍白无华舌质淡,脉沉细,治宜补肾温阳。方选附桂八味汤或右归饮加减,药物附子、肉桂、白芷、细辛、菟丝子、淮山药、熟地、诃子肉、辛夷、炙甘草、蝉蜕、徐长卿、益智仁、乌药。
4.2.3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2)穴位敷贴;(3)另外穴位埋针、艾灸等中医疗法可辅助治疗。
5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42岁,症见鼻痒、喷嚏、鼻塞、流黄浊涕等症20余年,不闻香臭,伴时发头痛,每遇寒冷及感冒诱发症状加重,经多方治疗,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经检查见鼻黏膜苍白、下鼻甲肥厚,鼻中隔偏曲伴鼻腔轻度溃疡,诊断为过敏性鼻炎、鼻甲肥厚。给予综合治疗:首先嘱患者避免接触过敏源,出门带口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常规应用1%麻黄素滴鼻液滴鼻,短期应用7d;患者中医症属肺经郁热,气滞血瘀:治则清肺泻热,活血化瘀脱敏。方选清肺脱敏汤加味,药选桑白皮、黄芩、山栀子、马兜铃、紫草、茜草、旱连草、牡丹皮、生地、侧柏叶、鱼腥草、红花、白芷、川芎、当归等;配合针灸治疗,取穴:印堂、迎香、鼻通、百会、合谷、风池、肺俞、大椎、大杼等;穴位敷贴:用细辛5g、白芷15g、白芥子15g共研细末用鲜生姜汁调和,针刺结束后敷贴于肺俞、鼻通穴处。经过外治内服综合治疗45d,鼻腔异物排除干净,呼吸通畅,窦口开放,已能闻香臭,诸症消除,病告全愈。
参考文献
[1] 朱春晖.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2008,7(1):41.
[2] 高军,王静,梁拥军.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80例[J].山东医药,2004,44(13):16.
【收稿日期】 2011-07-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