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孙子兵法选修课 论文

孙子兵法选修课 论文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

[摘 要] 《孙子兵法》建立了中国古代军事哲学的基本体系,深刻揭示了军事斗争的本质。通过查阅孙子兵法相关论文,我尝试从概念范畴和全篇线索的角度对其作出解读。

[关键词] 孙子兵法,军事谋略学,决策原则,理论体系

一.概念范畴

(一) 理论体系

对于《孙子兵法》的体系构造,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从“胜”的角度建立的1,

也有依据哲学“知行观”建立的2,还有凭“道”与“势”生发的理论。个人认为下面的三分法较合理:

(一) 先胜(力量准备):先知,尽知,积形,庙算; (二) 全胜(力量威慑):伐谋,伐交,伐兵,因变;

(三) 战胜(力量使用):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动权,支配位),仁诡(辩证统一),任

势,避实击虚,奇正,专分,久速,迂直,攻守,生死(士兵心理)等。

(二) 核心思想

“慎战”思想是孙子军事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慎重决策和慎重谋划

两部分,其宗旨是“安国全军”。围绕着战争决策,孙子提出了限制战争的三个原则,即“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旨在使决策者对战争保持克制和理性,以降低战争发生的频率,其着眼点则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如果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对抗形

1 吴如嵩在《倘佯兵学长河·门墙谈兵》(2002)中提出一个观点,孙子的概念范畴体系主要是两个层面:一是知胜之道,二是致胜之道。简而言之,要点如下:知胜之道:利害、慎战、庙算、知胜;致胜之道:全破、先胜、速久、形势、主客、示形、虚实、专分、奇正、因敌制胜。

2 张晓军,许 嘉在《“知”与<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2001)中认为《孙子兵法》的总体理论体系包括:(一)认识法则:关于“知”的理论,即以知己、知彼、知天、知地为内容,知常、知变、尽知、先知为要求,料敌、动敌、用间、较计、索情为手段,以确知、先知、尽知为目的;(二)行动法则:关于“行”的理论,即以伐谋、伐交、野战、攻城为内容,以攻守、分合、奇正、示形、造势、诡道为方式,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避实击虚为原则,以克敌制胜——其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即力争以最小的代价(“兵不钝” )获取全胜(“必以全争天下” )为目的。

式,孙子主张对战争进行精心谋划,目的在于尽量减少战争可能造成的损失,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战争和作战指导原则,包括全胜原则、速胜原则、因粮于敌原则、避实击虚原则等。围绕着战争决策问题,孙子对限制战争明确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或者说是为战争设置了三道门槛,这就是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

(一) 非利不动,即不符合国家利益,就不要发动战争。战争的最终结果,不仅关系到决策

者个人的成败荣辱,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是否选择战争,不仅要考虑国家的局部和眼前利益,更需要谋划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孙子主张,凡是不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战争,就不能进行,否则就违背了“安国全军”的原则,就会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或留下隐患。 (二) 非得不用,即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发动战争。孙子在《形篇》主张“先胜而后求

战”,“所措必胜,胜已败者”,反对“先战而后求胜”。孙子认为,胜利的条件来源于“修道而保法”中的仁政, “以镒称铢”的综合实力, “五事七计”中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运用谋略的能力,也来源于有利的战略态势和战争时机。这靠的是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各方面的长期建设和积累,故孙子强调决策者进行战争决策时,要经过认真研究和综合衡量,看看是否具备打赢战争的条件。 (三) 非危不战,即国家没有遭受严重的威胁或重大的危机,就不要发动战争。这里强调的

是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的问题。在本国利益没未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战争侵犯他国利益,就是非理性、非正义的战争;本国的利益虽然受到威胁,但还没有陷入严重危机,战争也并非最后和惟一的选择。这样的战争即使符合本国的利益,而且能够取胜,其最终的结果也很可能是胜而不能“修其功”的“费留”。孙子把国家利益面临严重威胁作为战争的底线,集中反映了孙子“慎战”而非好战的战争观3。 “伐谋”思想是孙子兵学理论体系的中心思想和最高层次的决策思想,也是其精髓所在。这一思想包含四个层面的意蕴:一.狭义性意蕴,即指不经过伐交和伐兵等形式而单纯以智谋屈敌的意思:二.广义性意蕴,即指在战争中既要注意单纯以智克敌、不战屈人,又要注重在外交和军事行动中充分发挥智谋的作用,或不战而胜,或战而胜之—此种意义上的伐谋,包括战争过程中的一切用谋现象;三.战略性意蕴,指在战争过程中要重视从全局和总体上以谋胜敌,积极寻求、制订屈敌致胜的具体方略;四.战术性意蕴,指即使在战斗中也要重视以智谋胜敌,如战场上的声东击西、示假隐真、佯败诱敌等等。

伐谋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战争中必须注重与敌斗智赛谋,力求在现有实力的基础上以己之智慧谋略克敌之智慧谋略,以达屈敌致胜之目的,而要力避只知逞强斗狠、以力克敌的思想和行为。伐谋思想在《谋攻篇》中得到了集中而充分的阐述,它是全胜目的和最小代价的破胜目的的依据,是《孙子兵法》全部军事理论的主线。

3 任 力,《对孙子“慎战”思想的几点认识》。

“速胜”思想是孙子战争指导体系的核心。孙子从持久之害的角度论证了速胜之利,指出持续的战争会造成三个后果: (一)“顿兵挫锐”,即部队士气下降,锐气受挫;(二)“国用不足”,即国库被掏空,国力被耗尽;(三)“诸侯乘其弊而起”,即由于前两个后果,给其他诸侯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到了这种地步,“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失败的结局恐怕就难以改变了。战争实践证明,持久的战争对国家最为致命的影响就是经济上的巨大消耗,甚至有可能使国家元气大伤,多年难以恢复。这样的战争,即使取胜,也可能得不偿失,因此是不符合战争效益原则的。要避免这种状况,就必须力求速胜。而孙子认为实现速胜的着眼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确立优势地位。《势篇》指出:“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

机。”孙子将优势的实力、有利的态势与迅疾短促的军事行动联系起来,阐明了各种制胜因素占优和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效能是速胜的前提和保证。 (二) 善于把握时机。《九地篇》指出:“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

一旦时机出现就要迅速采取行动,不宣而战,并首先打击敌人的要害,争取一招制敌。 (三) 贯彻“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指导思想。《九地篇》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

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又说:“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避实击虚是《孙子兵法》军事谋略学理论的基石,更是战争中制胜行为的最一般原则。战争中各种制胜行为的运用和变化,无不是为着达到避实击虚并进而克敌制胜的目的。《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避实击虚,其内容既包括空间上的避敌强点,即“实而备之,强而避之”(《计篇》);也包括在时间上的待敌气衰,即“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军争篇》)。

从战略的角度看,《孙子兵法》的谋略理论是一种以弱胜强、以寡击众的理论,但从战术的角度看,《孙子兵法》的谋略理论又是一种以强一胜弱、以众击寡的理论。《虚实篇》说:“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4。

知彼知己是《孙子兵法》军事决策思想的基础,是做出一切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要做到知己知彼,要对于对方有透彻的了解,就要重视信息和控制的重要作用。

《孙子兵法》中包含着古代朴素的信息观,揭示了信息联系的规律。按照孙武的认识和设计,运用信息主要靠“算”和“知”。

4赵梦涵,《<孙子兵法>的哲理性及其应用价值》, 2009。

(一) 算。孙武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

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庙算,是古代人们出战前在祖庙里举行的一种定计谋、作决策的仪式。孙武认为,要打有准备之仗,就必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计算、思考和比较。 “算”就是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进行的一种预测。算得早与算得晚,多算与少算,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二) 知。孙武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武把“知”即信息工作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在当今其他各种组织管理活动中也有借鉴意义。“知己知彼”,突出的就是一个“知”字。获取“知”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5:

1.“相敌”,根据敌方各种不同的表象,以判断敌之虚实,意图就是既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又能因敌之情、察敌之隙,找出出击的有利时机。2.“动敌”,“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在任何正式行动之前,都要进行试探侦察。3.“用间”,使用间谍这种隐蔽的方法,去搜集对方的情报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兵以诈立”,对信息情报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信息传递也要正确及时,要依靠恰当的媒介和载体(“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对于战争的控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得自己组织有序,另一方面是调动对方,使得敌人混乱无序。

《行军篇》写道:“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势篇》写道:“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破坏敌方的秩序,就要“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虚实篇》)迷惑敌人,靠的就是“兵不厌诈”,兵法艺术要的就是不循常规,不依常法.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 “彼悟而我使误,彼误而我能悟。”(《兵经》)

在准确地掌握敌情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孙子兵法》认为对军队的调动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要把军队的静与动、进与退同形势的变化和时机选择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备而静,待机而动。在形势需要按兵不动的时候,军队应像高山一样的坚定,向树林一样寂静,是谓“不动如山”、“其徐如林”。由此,对己可达到养精蓄锐、准备出击的目的,对敌可使之无法探知我方的虚实,从而对我军袭击处于缺乏准备的状态。 然而军事上的动与静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战前的静是为了以后的动,是为出其不意地迅速出击作准备的。军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静态是兵法所强调的,但对于争取胜利有决定意义的是军队的行动。所以,《孙子兵法》又特别强调兵贵神速。一旦战机到来,

5董海洲,王建军,《试论<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2004。

军队如同猛虎下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故其疾如风……动如雷震”(《军争篇》)。应该指出,《孙子兵法》所强调的兵贵神速的思想,是建立在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战术指导上,而不是单纯强调军队进击的速度。在战争问题上《孙子兵法》强调的出奇制胜,就是要在敌方所意料不到的时间、地点发起攻击,并迅速取得胜利。《孙子兵法》所讲的奇,主要是指敌对双方的某一方。以有备之军攻击无备之敌,以主动之师打被动之敌,以我之自觉打敌之盲目。这种优势,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战争的最终结果表现为胜负。但孙子研究战争的落脚点却不在胜负,而在于利害。利害是考虑战争行动的最基本的依据。在整个战争过程中都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考虑利害得失。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孙子强调“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途之由与不由,军之击与不击,城之攻与不攻,地之争与不争,并不取决于局部和暂时的得失,而必须以全局和长远的利益为依据。如果囿于局部的得失,往往会因此而损害全局的利益。基于此,孙子明确指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从全局、长远的利害观出发,在必要的时侯要敢于牺牲局部的利益来赢得全局的主动,牺牲短期的利益来获得长远的发展。孙子的战略全局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6。

(三) 逻辑关系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孙子认为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应坚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利不战”的原则,“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如此方为安国全军之道。《孙子兵法》中有关“慎战”的直接篇幅并不太长,然而在孙子精邃富赡、缜密严谨的行文论证中,“慎战”思想却统领并规范着兵法的基调及其他思想的层层展开7。

逻辑上,孙子带有理想意味的“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由于兵凶战危,万全之策莫过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的最大的胜利,由是,孙子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用兵的至上境界。在这一层面上,《孙子兵法》的最高追求已然超越了战争本身。

从军事认识论的角度,“先胜”不仅是“战胜”的保证,更是“全胜”的前提。要实现不战而全胜、无杀而全师的战略目标,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获取“称胜”的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终是无源之水,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同时,孙子用“因”阐发了一系列兵学命题,涉及造势、积形、用兵、侦察等方方面面。若以重要性和内涵延展的范围进行排序,“因利制权”和“因敌制胜”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其他命题诸如“因粮”、“因形”、“因间”、因天时、因地利等都可内涵于这两者之中。所谓因,当是依情而变,灵活应对,把握主动权。

6 崔乃鑫,《谈<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2003。 7 吴如嵩,《试论<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文化解读》。

“因敌而制胜”的作战指挥原则在逻辑上、目标上与“慎战”、“先胜”、“全胜”思想具有高度的关联和一致。以正合实,以奇击虚可被将领视为指导方针,但具体到战争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随机处理,孙子强调“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九地篇》),倡导用心用力之处,妙在不守成规,灵活处置,以变对变。

二.纲领线索

《孙子兵法》中有几个词出现频率十分高,如“势”“利”“知”等,其往往是十三篇贯通理解的关键。有学者认为这正体现了孙子战略思想的贯通性,即“兵以慎立言,慎融于谋以求,谋以力为基,力化为势而用,势以变为魂,变以诈为根,诈以仁(保国安民)为本,仁因全而美。”以完美为终极追求,表明孙子将战争的本质提升到了审美视域8。

(一) 势——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道”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或一个场,是由天道和人道

诸要素组成的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系统9。这个变动不居的“道”,其运动表现为一种不断生成的势态、境域。作为哲学范畴的“势”就是生生不息的“道”的显现,表现为“道”运行所形成的势态和境域。

孙子置身于战争这一极端特殊的境域,将“势”作为思考的理论起点。在军事领域中,双方面对的是一个无须遵守任何现成规则的、两军相搏的局势10,兵家的探讨相当直观地暴露出“道”本身面临的终极形势,并告诉我们在这种形势下什么样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才具有切实的意义。

用兵之道绝不能归结为“理”和规律,因为双方都在尽全力使对方遵循的道理失效或反其道而用之。”因此,战争的谋划、准备、发展、目的达成等都有赖于对“势”的体认领会和把握应用。把“形”理解为交战方军力的客观表现,则“示形”指的是隐真示假,这与“兵以诈立”、“兵者,诡道也”的思想是贯通的,都是在对“势”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

“虚”和“实”则是对“形”和“势”的总体描述,而避实击虚最主要是在对两者对比也就是“计”算之后,所采取的必胜的行动,这一原理是主要是为了用以保证“自保全胜”的原则的贯彻的。

“奇”和“正”的力量来源,也需与“形”、“势”两个范畴联系起来讨论,“正”是以本来的“形”对抗或者竞争,“奇”是以变化的“势”对抗或者竞争。“以正合”,

8 姚振文,《孙子兵法主要战略思想的通贯性》。

9《李卫公问对》对“道、天、地、将、法”进行了别样的阐释:“太宗曰:兵法孰为最深者?靖曰:臣常分为三等,使学者当渐而至焉。一曰道,二曰天地,三曰将法。夫道之说至微至深,《易》所谓聪明睿智神武不杀者是也。夫天之说阴阳,地之

说险易。善用后者,能易阴夺阳,以险攻易,孟子所谓天时地利者是也。夫将法之说在乎任人利器。”10 许 金,《“势”域中的孙子兵法》,2007。

就是用已经积蓄的力量的“形”来进行交战,“以奇胜”则是通过力量或能量释放过程中的“势”的变化,创造于我有利的状态,赢得战争中的胜利, 实现交战目标,积累更多更大的力量,形成更强势的“形”11。

刘庆先生说:“《孙子兵法》范畴体系的最高范畴是势。”可以结合十三篇的具体内容作分析:《谋攻篇》倡导用伐谋和伐交手段,巧妙改变和利用战争态势,达到最理想的战争效果;《形篇》强调通过实力积累和周密的准备奠定势的基础;《势篇》是“势”的专论,而重点则在于通过势险节短和奇正变换创造有利的战争态势;《虚实篇》是奇正思想的扩展,即通过兵力部署和攻击方向的虚实转换创造有利的战争态势;《军争篇》强调先机之利,实质则是为了争夺先机之势;《地形篇》、《行军篇》、《九地篇》则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灵活用兵,以最有效地借助地势;《火攻篇》在于借助一种威力最大的自然之力—火,来加强进攻的态势;《用间篇》通过获取信息优势,进而争取对抗优势。

(二) 利——准绳

《孙子兵法》把战争对国家、人民、军队的“有利”和“无利”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

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孙子认为,战争的决策者应以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原则,应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他反对兴泄愤之师,反对君主作任何不利于国家根本利益的瞎指挥,而主张:“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篇》)总之,于国、于民、于主有利,是进行战争的最高原则。 在《作战篇》中,孙子把“速战”视为利,把“持久”视为不利,指出“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主张“兵贵胜,不贵久。”在《谋攻篇》则把“不战而胜”视为至利和至善,并以“全”为贵,以“破”为次。在《虚实篇》中,则把能“致人”,“先处战地而待敌者”,能“以众击寡”者,能“形人而我无形”者,能“我专敌分”者,能“知战地知战日”者,能“避实击虚”者看作是“利”,把不能者看作是不利。在《九变篇》中,把“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

在《行军篇》中,把能把握好“处山之军”,“处水之军”,“处斥泽之军”,“处平陆之军”的关系,看成是“利”,而把不能把握这一关系,不知“四军之利”视为不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并认为:“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在《九地篇》中把知“散”、“轻”、“争”、“交”、“衢”、“重”、“圮”、“围”、“死”九地者看成是利,把不知者看成是不利,并认为“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11 李任飞,《<孙子兵法>中的三个重要战略原则》,2004。

在《火攻篇》中再次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战争价值观以“利”和“胜”为核心,把“兵”看成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计篇》)全面构建了它的战争价值体系12。

(三) 知——纲维

“知”在孙子兵法中具有维系整个理论体系结构的纲维作用。知而能谋,谋而后战。

“知”与“谋”贯穿于孙子关于军事活动论述的始终;知为体,谋为用,知与谋始终相伴,如影随形。

而“诈”与“知”原本就是权谋理论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知” ,“谋”就失去了基础、前提和依据;没有“诈” ,“知”也就失去了内容、作用和意义。兵以诈立,诈以知立;兵不厌诈,诈不厌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权谋的核心是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

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计篇》 )诡道的核心是“形人而我无形” ,实质是围绕“知”而打情报战,即千方百计确保己方“知” ,误导、扰乱敌方之“知”。

为了使敌人向不利方向转化、隐于被动局面,使我方能够赢得谋略的胜利,一要通过“相敌” (《行军篇》相敌三十二法)、动敌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虚实篇》 )、用间(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用间篇》 )、比较分析(“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计篇》 )等途径,广泛搜集情报并对情报进行去伪存真的深入而透彻的分析,破解敌方诡诈之迷雾,确保我方真知、尽知、先知;二要随时跟踪战场形势的变化,敌变我知,“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九地篇》 );三是巧妙地“示形动敌” ,挫败、误导敌“知” ,掌握主动:“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势篇》 );四是深藏我形以至无形使敌方无从“知”入我彀中,“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国敌之司命”;“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势篇》 )。以上四者皆备,则可谋胜算13。 如果将孙子的“知”论做一个简略的概括,其总纲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一) 意义: “知”是制胜的关键。“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计篇》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篇》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地形篇》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用间篇》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用间篇》 )。

12 陈学凯,《论<孙子兵法>对古典军事学的贡献 》 ,1999。 13 杨庆山,《<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与战略柔性思想》。

(二) 内容:“知”敌我双方及战场的客观条件, 即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表现为五事七计14“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

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计篇》 )“知胜有五:知可以与战与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谋攻篇》 ) (三) 原则:知常、知变、尽知、先知、确知。 (四) 手段:相敌(相敌32法《行军篇》 )、动敌(“策之”、“作之”、“形之”、

“角之”《虚实篇》 )、用间(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用间篇》 )、比较分析(“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计篇》 )。 (五) 运用:伐谋、伐交、伐兵、攻城。 (六) 目的:克敌制胜。 总之,从“知”的角度入手,可以帮助我们寻绎、梳理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深化对孙子“知”的理论体系的认识。

三.结语

《孙子兵法》舍事而言理15,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军事哲学著作。其之所以不同于古代任何一部兵书,且远远高出于古代所有兵书,正是因为它建立了古典军事学最完善,最系统,最确切的概念范畴体系,而使中国古典军事学成为一种真正具备科学体系的学说。

而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东方古典兵学的学理,与现代西方军事学的学理在性质、特征以及价值取向等许多方面都截然不同16,更不能作简单的类比。中国兵学与中国医学、中国画学一样,它那独立不依的知识体系是不可放弃的,而它面对新的潮流,学习西方,与时俱进,也是必须坚持的。

我认为《孙子兵法》即使在今天也有相当大的研究和探讨的空间,对其内涵的重新发掘与诠释不仅于军事哲学,对于管理学,运筹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14 五件事却进行了七种比较的原因在于,前四“计”比较的是“五事”,是“七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后三“计”比较的项目是前四“计”作用的结果。兵众强需要在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得、法令行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士卒练和赏罚明都需要在将有能和法令行的情况才能实现。后三个问题上虽从属于前面四个问题,但在战争中又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15 刘庆在《〈孙子〉兵学体系初探》中从军事思想体系、思维形式体系、思维方式体系三方面予以分析,认为其军事思想体系由战争准备理论和战争实施理论两大部分构成,思维形式体系由战争问题、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三个基本军事范畴群构成,思维方式体系由逻辑思维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朴素系统方法、原始辩证思维方式构成。

16 反映东方兵学精髓的避实击虚原则,与以《战争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军事理论所主张的通过大规模“会战”取得战争胜利的思想大相径庭。一个是要以最低强度的较量使敌屈服,将战争暴力降到最低限度,一个是要通过最高强度的对抗决定胜负,追求最大限度使用暴力的所谓绝对战争。东西方迥然不同的战争指导思想,也必然带来不同的战争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