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史记教学反思

史记教学反思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史记>选读》教学反思与构想

高二语文组:宋美红

关于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在高二年级正式启用至今不过短短几年。没有很多现成的经验可循,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这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首先要做的便是听老教师的课,以此一步一步摸索《〈史记〉选读》课的教学方式,然后加入自己对史记的了解,多方面搜寻资料,为史记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以此让学生对《〈史记〉选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下面总结了《<史记>选读》教学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违背了新课改理念及教材设置的初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现有高考文言阅读的要求设计教学,重文言字词,轻阅读理解;重视工具性、功利性,轻视思想性、人文性。将《<史记>选读》处理成一般的文言语段阅读,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及教材设置的初衷,使得思想艺术的目标无以落实,人生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落空。

二、教学方法上,重视讲读,重视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与探究,忽视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不能真切感受到《史记》的思想艺术魅力,学生兴趣索然,探究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没能合理处置课时较少而内容庞杂的矛盾,没能合理地选择。为了应对考试,一味贪多求全,吃隔生饭,食而不化,效果适得其反。基于以上的反思与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史记》内容要有整体的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史记》内容“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计篇”,内容庞杂,如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的了解,对《史记》的解读是片面、孤

1

立的。另外,教材中大部分与篇章均是节选,施教者如果对相关内容不够了解,教学中就会出现衔接不当,背景不明,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司马迁常采用“互现法”呈现史实,有些人物的事迹,要若干相关篇目互补,才能了解全部内容。因此,作为施教者,有必要通读《史记》全篇,做到胸有成竹,才会有备无患。

2、对教材体例要有透彻的研究,明确每一专题的学习目标,抓住关键,有取有舍,不能一味贪多求全,重点不明确,食而不化,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史记>选读》,共分八个专题:一、司马迁其人其事;二、《史记》的体例;三、《史记》的史家传统;四、《史记》的理想人格;五、《史记》的人物刻艺术;六、《史记》的叙事艺术;七、《史记》的影响;八、关于《史记》研究的参考选题、活动建议等。在实施教学中,除必要的文言字词句外,每一专题条目,无疑是每专题研讨的重点,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这些目标得以落实。另外,由于教材内容较多,而一般选修课时有限,如一味采用讲读法,枯燥耗时,效率较低。宜根据教材安排及内容特点,采用讲读、自读、专题研讨、活动等相结合的办法。宜采用以学生自我研讨为主体,教师整理归纳点拔为辅的教学策略。

3、充分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重视探究课、活动课的开设。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史记》作为一部经典的史学巨著,有相当多的一有研究成果可资借鉴,尤其是网络的普通使用,为这种借鉴提供了方便。另外,一些电视传媒的图文资料,也可利用。例如,我们在研读《淮阴侯列传》一文时,设计了我读《韩信》这一研讨题目,为了解更广阔的背景,拓展学生思路,我们选播了央视“百家讲坛”易中天的“韩信的功过是非”电视片段,通过名家的解读,学生视野开阔了,思路活跃了,使得专题研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从《史记》选读的教材体例

2

看,每一专题均附有探讨题型,第八专题,还设置了探究选题及活动建议。《〈史记〉选读》教学中探究及活动的实施,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落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宜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及开设活动型课,以达成教材设置的目标。以实际实施角度而言,这类课型的开设,以少而精为原则,并且教师要为此作好背景材料的准备,或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查资料,并且不能忽视评价这一环节,有时可利用网络,看看网络的评价。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