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医学文摘 老年医学2008年第17卷第3—4期(合刊)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预防性治疗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南宁,530021) 蒙秀林(综述) 马刚(审校)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 性疾病,轻者致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 成左下肢血流滞缓l10 J。 2.2妊娠期凝血、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改变为日后胎盘的 肺栓塞(PE),这种潜在的致残或致命性的疾病已被公认 剥离创造了预防性止血的保护条件,同时也为静脉血栓形 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孕产妇DvT的发生率呈 日益增长趋势,因种族和临床诊断标准的差异,DvT发 病率差异较大,有外国学者报道其发病率为0.1%~ 0.2%…,也有学者报道仅占0.085%,其中约1/10病例 可继发pEE2]。在英国,由D、厂r诱发的PE是产褥期妇女 死亡的首要原因,中国PE发病率低于国外-3 J。国内报道 妊娠期DvT发生率为0.13%o--0.50%,产褥期为0.6l‰ -0.50%0,剖宫产进一步增加了发生DvT的风险-4 J,因 此,为了降低孕产妇DvT的严重危害,对有高危因素的 患者的早期识别及提供可靠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已成为广 大妇产科医师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对孕产妇DVT的 病因及预防性治疗综述如下。 1 孕产妇DvT的高危因素 DvT的发病机制中有少部分的先天性遗传因素,如 AT一Ⅲ、蛋白一S、蛋白一C先天缺乏,纤维蛋白原减少 症以及纤维蛋白酶或纤维蛋白酶原的激活异常_5 J。相对于 上述少见的遗传因素,D 后天性的高危因素是最重要 的。据国内的资料揭示,孕产妇DVT与肥胖、多胎妊娠、 妊娠高血压、围产期心肌病、慢性高血压、妊娠期糖尿 病、重度卵巢过渡刺激征(HOSS)、过度增大的子宫(羊 水过多或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以及术后应用止血药、 术前术中输血、吸烟、有静脉血栓形成的既往史或下肢静 脉曲张、原发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_6l7J。以 上危险因素的叠加可形成更大的风险。 2孕产妇DVT的病因 Vir—ehow提出DvT的三大致病因素为静脉血液淤 滞、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L8 J。妊娠及产褥期,由于 特殊的生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DvT的发病率较正 常时期高6倍_9j。 2.1解剖学特点 由于盆腔静脉密集,静脉壁薄,缺少 四肢静脉所具有的筋膜外鞘,加之膀胱、生殖器官,直肠 三个系统静脉彼此相通,故易使盆腔淤血、血流缓慢;右 侧髂总动脉在左侧髂总静脉前方越过,且左下肢静脉的回 流途径较右侧长而曲折,致DVT多发生在左侧;女性骨 盆较宽,左髂静脉几乎呈直角汇入下腔静脉,由于髂总静 脉的骑跨和腰骶部前凸的抵压,使静脉处于前抵后压,造 成提供了机会。孕产妇生理性高雌性激素刺激肝脏产生大 量凝血因子,在妊娠期、产程中、产褥早期血液中的凝血 因子V、VII、VIII、IX、X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这虽有利于减少产后出血量【川。但同时增加D、,1r患病风 险。此外,增大的子宫对下腔静脉、骼静脉产生压迫,导 致静脉血流不畅、充盈淤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以及分娩 时盆腔静脉壁的受损,使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 2.3孕产妇术前因体力消耗、体液不足致血液浓缩,术 中禁食、术后饮水少等均引起循环量不足,致血液淤滞和 血液凝聚力增加,也可诱发血栓形成;麻醉导致周围静脉 扩张,尤其是硬膜外麻醉使下肢肌肉完全麻醉,小腿静脉 丛壁处于松弛状态,静脉丛内淤血,加上手术时制动状 态,静脉丛内血液较长时间的淤滞,从而诱发下肢静脉血 栓;术后各种增加腹压的因素,如腹胀、腹痛、尿潴留、 腹带加压以及需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致下肢血液回流 受阻,血流缓慢淤滞,均可诱发DVT。 2.4 由于妊娠期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抗凝因子水平下降、 纤溶活性降低、血小板活性增加,从而产生高凝状态,促 进血栓形成,而这种高凝状态在分娩后2周才恢复正 常[1z]。分娩期失血、组织及血管内皮损伤,使促凝血物 质增加;手术刺激、创伤,激活内外凝血酶原系统,使血 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术后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及输血, 使血液的粘滞度改变,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 1引。 2.5病理状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贫血、水肿、体质虚弱、 抵抗力下降、合并或继发感染;孕期过度摄入营养,体重 超出标准20%的肥胖者或妊娠期生理性所致血脂高,血 液粘稠度大,更易发生下肢静脉栓塞 】 。 2.6症状轻微的下肢深部小静脉丛血栓形成后,常被手 术创伤的痛苦所掩盖,临床上病人和医生都未引起高度重 视,延误预防性治疗,而酿成血栓。 2.7蒙秀林[15】等分析的21例围产期D、,1r资料中有2例 IVF—Eq"术后、l例重度OHSS,DvT于妊娠7~8周发 病,考虑可能与辅助生殖技术超排卵治疗致多个卵泡发育 和血清雌二醇水平过高导致血液浓缩、粘滞度升高和孕妇 长期卧床休息少活动有关,而重度OH?mS患者因腹水、胸 水、低蛋白血症的存在更促进DvT的发生发展。 】7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医学文摘 3孕产妇D 的预防性治疗 由于D、,]r使患者处于随时发生致命并发症的危险之 中,甚至在发病后未来得及接受药物治疗即宣告死亡,因 老年医学2008年第17卷第3—4期(合刊) 定为B类药物,UFH则为C类药物[23 J。UFH是一种疗 效肯定的抗血栓药物,但由于较明显的出血反应和需要复 杂的实验室监测而使其临床使用面临争议。随着低 LMWH研究的成功_2引,其在孕产妇D、,]r高危人群中的 预防性治疗逐渐被接受,很有前景【25 J。UFH含21个不 此,对高危患者的预防性治疗才是降低DvT的发生率和 死亡率的有效方法。198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就明确 指出“预防优于治疗”的方针,并强调了对DvT进行预 防性治疗的必要性L】 。 同分子组成的混合物,分子量为3000--30000,其药理作 用是使凝血酶失活,并在抗凝血酶Ⅲ的协同下,抑制Ⅱa、 Iga、Xa、Ⅶa因子的活性,主要副作用是出血,肝素诱 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为5%~10%,其抗凝治疗需频繁试验 3.1普及预防DVT的知识 重视识别D、厂r高危因素, 加强宣教,建议适龄生育,加强孕期的管理,对有高危因 素的孕产妇普及预防D、,,r发生的知识;医疗诊治手段和 过程尽量避免或少使用引起血粘滞度升高的技术,减少医 源性高危人群的产生;孕期检查及时发现如妊高征、妊娠 期糖尿病、围产期心肌病等高血粘滞度人群,给予合理饮 食指导及适当治疗;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产前应详细查 体,行常规血液流变学化验及凝血功能检查;积极宣传和 鼓励自然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组织损伤和卧 床机会,鼓励产后早活动 5 ;产褥期或在手术中及时纠 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出血量,预防感染,对 有贫血或出血多的患者输新鲜血或成份输血,产后尽量避 免应用止血药物;手术操作应轻柔,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 血管的损伤;避免血流淤滞,术后鼓励病人深呼吸,以增 加膈肌运动,减小胸腔压力,促进血液循环;鼓励病人在 床上多翻身或屈伸膝、踝、趾关节;.产后早下床活动,避 免长时间的半卧位,不放膝垫,必要时下肢热敷促进血液 循环;术后2d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尽早 发现血液粘滞度升高患者并尽早预防性治疗[17,18]。因合 并症不宜下床活动者,应勤翻身并按摩下肢,促进静脉回 流。对于有遗传性高凝状态的孕妇,不论有无发病史,推 荐妊娠及产褥期全程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19]。 3.2传统的预防方法 机械疗法如弹力袜、足底泵、下 肢功能锻炼器及间歇气体加压装置等。 3.3药物的预防性治疗 近年来人们更注重药物的预防 性治疗,采用的多种药物包括口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潘生丁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液静滴 等预防血液高凝状态[2o,21 J。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 (UFH)、低分子肝素(LMWH)和口服的香豆素类如华 法林等。因双香豆素类药物抗凝药华法令可通过胎盘,在 妊娠6~12周使用,约10%~28%的胎儿会发生鼻、骨 骺和肢体的发育不良,可致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眼部异 常、胎儿出血和死亡以及母亲胎盘早剥,故妊娠期禁用; 服用华法林的产褥期妇女,乳汁中分泌少量华法林,且不 会对哺乳的婴儿产生抗凝作用,因此,产后妇女必要时可 应用该药 引。UFH和LMWH均已经被证实不通过胎盘, 在乳汁中也未发现,LMWH没有胎儿毒性及致畸性,对 胎儿及婴儿均安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将其 】76 室监测、调整剂量,临床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出血并发症 也较多。LMWH为普通肝素经化学或酶解聚后生成的平 均分子量在4 000~6 500间的肝素片段,与普通肝素相 比,其分子量较小,不易被在血栓形成中血小板释放的第 Ⅳ因子中和,因此抗凝效果和纤溶作用得以增强[26 J。因 此,LMWH的优势体现在:(1)具有显著的抗Xa和Ⅶa 的作用,其抗Xa因子活性远远超过肝素,出血并发症和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下降_2 。(2)使用的安 全性,因不易干扰血小板的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而使术后 合并出血倾向的风险明显降低,使用预防性治疗剂量时无 需反复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和调整药物剂量,是其它药物 难以相比的[28 J。虽然LMWH引起母体的主要不良反应有 过敏、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但Greer等总结 了妊娠期使用LMWH的2 777例,过敏反应发生率 1.80%;出血事件发生率1.98%;血小板减少率0.11%, 其中无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骨质疏松发生率 0.04%;尚未发现胎儿畸形的报道,显示LMWH的药物 不良反应发生机会很小 3l。(3)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 和剂量效应的预测性,LMWH抗因子Xa作用相当于普通 肝素的8倍,与后者比较,它保留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而对血液总的凝固性影响较小;同时与血管内皮细胞及非 特异性蛋白的结合能力较低,其血浆清除率无剂量依赖 性,半衰期为4h,是普通肝素的2~4倍,生物活性为 92% 。(4)LMWH预防性治疗D、,]r,每日皮下注射 30 60mg,剂量单一,给药方便,副反应少,无需要复 杂的监测,既经济又方便。 重视孕产妇D 高危因素及其病因并接纳以LMWH 为主的预防性治疗,对降低DⅥ的危害在国外已得到了 充分的肯定,然而在国内,由于对孕产妇及胎儿治疗的复 杂性和艰巨性,目前还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更 加全面地探讨LMWH在孕产妇DvT的作用,希望在以 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地研究,更加合理、科学地 应用LMWH,以减少孕产妇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Adachi T,Hashiguchi K,Arai Y,et aJ.Clinical study of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医学文摘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uring pregnancy and puerperi— 老年医学2008年第17卷第3—4期(合刊) 关因素探讨[J].护理研究,2003,17(8A):890-- 891 urn[J].Semin Thromb Hemost,2001,27(2):149~ 153 2 Simpson E L,Lawrenson R A,Nightingale A L,et a1.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 UITI:incidence and Mditional risk factors from a London 16 15 蒙秀林,张 颖,马 刚.围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21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7,11(18):101 ~102 徐斌.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性治疗[J]. perinatla database[J].BJoG,2001,108(11):56--60 3 Chan LY,Tam WH,Lau TK.Venous throml:oembolism 17 医师进修杂志,1999,3(22):51~52 潘明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防治 in pregnant Chinese women[J].Obstet Gynecol,2001, 98(3):471 4焦书竹,静脉血栓病.见: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 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48--1354 5韩凤英,陈晓霞,谢倩,等.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 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16:1425~1429 6孙悦,中延琴.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 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6):1135~ l136 7李东峰,王红英.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临 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13(4):309~ 310 8孙建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的新进展[J].国 外医科(外科学分册),1987,(4):213 9 Richter O N,Rath W.ThromN)embolic diseases in preg— nancy[J].z Geburtshilfe Neonatol,2007,211(1):1 ~7 l0陶莉莉,洪淡华,卢秀兰.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 栓形成l8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7,13(6):361 l1王淑贞主编.妇产科理论与实践[J].第2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92~693 12 Kierkehaard A.Incidence and diagnos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1983,62:239~243 13姜云霞,王本英,邢那芹.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14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1999, 33(1):45 l4孙静,曾伟.子宫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相 [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7(19):401 ~402 l8 戴国宁,罗玉华.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l例分析 [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2(10):152 19 王松茂,张强.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治进 展[J].浙江医学,2007,8(29):897--899 20 临床产科学编委会.,临床产科学[M].天津: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4.297 21 Arthur T,Evans,Kenneth R.Niswander.产科学手册 [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37--254 22 李 爽,于风伟.妊娠合并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 [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299~ 300 23 林建华,张建平,黄引平,等.低分子肝素在产科的 应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6(16)401~ 409 24 王松茂,张强.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治 进展[J].浙江医学,2007,8(29):897--899 25 陈静璐,沈华浩.多种临床情况下的肺栓塞问题 [J].临床内科杂志,2004,7(21):435--437 26 蒋米尔,陆 民.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近况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79 27 陈小涛,王述波,石云峰,等.低分子肝素钙围术期 应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中 医正骨,2007,8(19):12~13 28 徐斌.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性治疗[J]. 医师进修杂志,1999,3(22):51~52 29 Hirsh J,Levin MN,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J].Blood,1992,79:1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