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作者:许爱华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8年第05期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和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实际上,教材到课堂教学之间还存在着一段距离。那么,怎样跨越这段距离,使教材能充分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前提
1 不能心中无数,目标是给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指明的方向。
事实上,教材并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材只是教学理念的文本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话题”、引子,是学科内容全面、稳定、序列、准确的载体。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也只有在真正弄懂教材编写意图和明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例如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只需要初步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而二年级上册的“统计”一课则强调学生充分地思考和尝试调查方法。另外,除了一年级的简单回答问题之外,还增加了猜测活动。如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时,把二年级“统计”一课所应达到的所有教学目标在课中全部体现,甚至个别处的处理还有“拔高”、“深挖”之意。这样的教学,缺乏单元知识结构意识(一节课在教材这个单元中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对教学目标把握不明确。并且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而另一位教师发现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人教版)“位置”这一单元编排在“第几”这一单元之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教学“第几”时,学生一定要明白一些方位名称,如“前”、“后”、“左”、“右”等。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位教师执教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排,将“位置”一课的教学放在“第几”这一单元之前,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 不能照本宣科,教材是给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供的范例。
目前。各版本教材在全国各地每所学校使用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复印者”,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在这个问题上,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吴亚萍老师曾经说过:“教材它仅仅是‘材’而已,需要教师在‘读’这个‘材’的基础上‘用’这个‘材’。再者,任何教材恐怕都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需要使‘材’为特定的‘人’所‘用’。”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材,应力求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使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备好课,踏入教室准备上课时,却发现一只小手高高地举着,一问才知。这个小家伙想考老师一道数学题。这位教师没有因为这位学生有可能会打乱教学计划而让他课后再说,而是让他往下说。“老师,如果两个空饮料瓶可以换一瓶饮料,那么13个空饮料瓶一共可以换几瓶饮料呢?”这位教师发现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于是当机立断。调整教材内容,决定这节课上“空瓶换饮料”。这节动态生成的教学例子,让教师体验到了教学的快乐,更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又如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在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学习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时,农村学生从来没见过“公交车站牌”,当然不能理解“公交车路线图”。于是,这位教师就设计了一组学生熟悉的村组之间的平面图,引导学生学会了这部分知识。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以试验田的面积为题材探讨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试验田这样的素材对于县城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一位教师执教时。就把它改为计算学校某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的面积。这样更适合县城的学生,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学习。 3 不能弃而不用。教材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拐杖。
很多教师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无限制地开发、创造、超越教材,而很少把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作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实际上,创造性地“用”教材并不是无视教材或纵横无度地“创新”和“开发”。不论是哪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各有特点,而且都经过精心制作,是学生学步时的拐杖。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钱守旺老师主持“如何上好公开课”的网络交流活动中,钱老师在回答一位教师提出的“上课应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利用与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那么是否可以抛弃教材”这一问题时说:“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不能把教材全部抛开,要坚持尊重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开发教材。”在这个问题上,陶行知先生也曾打过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搬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再生教材。把教材当作活的资源来使用。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比高矮”第一课时的主题图如下:
这幅图上画了三个人物,即一个盲人和两个小孩,还有其他景物。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盲人比两个小孩高,但女孩和男孩到底谁高谁矮,在课堂上发生了争执。这时,教师应该抛弃这个内容,还是活用这个资源?一位教师执教时,是这样看的:这只是一个引子,关键是让学生产生要比高矮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过争论,明辨比较高矮的一些方法,而不是非要得出小女孩和小男孩到底谁高谁矮的结论。因此,这位教师在学生争论后,有意跳过比较结果,把学生引到比较真人(同学)的身上:“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比较高矮的方法,现在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们就来实际验证一下吧。”接下来,教师找了两个身高差别较大的学生进行比较,再找两个身高相近的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用他们所能想到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看到自己的办法得到实施,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可,从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愉快的。有句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材就是一位“师傅”,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教材还是一个引子,抛砖引玉,意在让学生透视社会,学习数学。
二、深入了解学生,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基础
学生是课堂教学构成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保尔·朗格朗认为:“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中的人,是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简言之,是具体的人。”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应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先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更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混淆的,再来考虑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意义,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那么,教师对学生进入课堂的“前在状态”究竟如何掌握?如:对于今天要教学的知识内容,学生已经了解了哪些?了解了多少?学生已经有了哪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经验?又是怎样的经验?哪些是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教师往往知之甚少。因此,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和研究学生学习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与发展可能。事实上,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和网络的无处不在,使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变得广泛且便捷,学生的视野和生活阅历也因此而拓展,变得丰富。有了对学生学习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的充分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会根据昨天的教材去教今天的学生,而是努力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并使这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当然,也不会只根据学生的今天去判断和决定他的明天,而是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在可能,并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还要有根据教材内容及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加工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例如,朱乐平老师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的经验,意识到学生对圆一定并不陌生。于是直接用猜测的口吻说:“老师猜测可能有一些同学已经用圆规画过圆……”从而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方法及注意点。又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认位置”一课时,课始这位教师就让学生当小老师,说一说他们知道表示位置的词,学生纷纷说出了“上、下、左、右、前、后”等。按照课时安排,这节课只教学“上、下、前、后”,但看到学生的兴奋劲,这位教师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把后一节课教学的“左右”与这节课合起来上。这样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取得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注:修订后的教材已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合并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