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1949年——至今) 第13讲建国初期的中国(1949—78年)
【预习要求】前25分钟结合教材记忆预习问题,课堂探究案上课时做。
【高频考点】1954年宪法;建国初期的三大制度;建国初期和70年代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八大;八字方针;毛泽东思想;两弹一星;双百方针。
【课前预习案】(25分钟) 一、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和外交
1、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前提及其意义、内容?1954年宪法的性质、体现的原则、影响?
前提:新中国成立 意义:见必修一p91
内容:《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宪法;三大制度
1954年宪法:见必修一P92
2、新中国的政体及其确立的标志、意义?与西方代议制的异同? 见必修一P92—93 同:都是代议制民主
异:原则:中国—民主与集中;西方—三权分立主体:中国—人民;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
3、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及其与西方两党制的区别? 见必修一P94
区别: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政党之间的关系不同;作用不同。
各国政党都是各有优缺点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是国情不
同。
3、我国基于国情而实施的民族制度及其作用?按时间先后顺序列出五大省级自治区?
见必修一P95
4、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三大政策及其含义?40~50年代有哪些外交成就?
背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遏制政策;在两大阵营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三大政策含义:见必修一P119阅读与思考
外交成就:见必修一P114—P115(具体记忆各个成就的时间、内容、意义)
5、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 见必修一p116——p117
二、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背景(国际、国内)?过渡时期总路线何时提出?其主要内容与特点?与一五计划的关系?
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新政权日趋巩固,有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建国初期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经过经济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国际: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过渡时期总路线:见必修二P82
2、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其原因、取得什么成就?
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2)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原因:①东北煤铁资源丰富;②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得到苏联援助;成就:见必修二P83
3、三大改造方式、实质、意义?列举中国建国初的经济建设中有哪些措施借鉴了苏联斯大林模式?三大改造:见必修二P83
措施:一五计划、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注意协调农轻重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原因:(1)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2)学习借鉴苏联;
(3)中国基础差,底子薄,物资短缺。
影响:(1)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2)后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5、1956年——197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具体内容)和失误及其后果?见必修二p84——85
三、建国初期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建国初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影响? 内容:见必修三P98
影响: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四、建国初期的科技与文化
1、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时间、内容)?建国初期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目的及意义?
见必修三P114
2、建国初期开展扫盲教育,2001年1月,基本扫除了青少年文盲。
3、“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目的、实质、分别涉及哪方面的问题?
背景:1956年社会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目的:为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文艺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
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
涉及: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案】
1.(22分)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兴起的有利条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3分)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7分)
材料三: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
)
——根据《中国城市年鉴2009》整理 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2.(26分)科学技术是近代社会发展、民族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一
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
(1)材料一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哪种重要方法?根据上表,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科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学者也,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者也,所发明之真理而
致诸用者也”。
1924年,中国化学家张准说:“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2)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张准所述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列举20世纪初国人重视“科学本体”的历史事件及对“科学本体”所带来的影响。(8分)
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
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1958年起我国国防科技发展需克服的“严重困难”指什么?并结合史实指山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8分)
【课堂训练案】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2、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一职,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3、毛泽东主持制定1954年宪法,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5亿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条。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①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改善与美国的关系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次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旧金山会议D.26届联大 6、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B.舆论的大力宣传C.传统名剧的再现D.文化教育大跃进的推动
7、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讲话中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该讲话()
A.反映了科学文化工作政治化的方向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D.促使“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8、邓小平指出:“如果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10.经济学家厉以宁1959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该诗体现了他对
A.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B.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赞赏
C.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
11.“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12.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图10所示的数据变化
1957~196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
图10
A.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的制约 B.与工业生产效益的起伏吻合
C.与全国人口.总量的涨落一致 D.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13.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时候的朋友。”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C.积极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4.1969年12月18日,基辛格在年终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对其他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特别像共产党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判断,将以它们的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以国内的意识形态为依据。”美国提出以上主张主要基于
A.美国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不复存在B.与中国为敌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C.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美国不得不正视现实 D.认识到与中国结盟将将使美国在苏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 第13讲【课堂探究案】答案 1.(22分)
(1)原因: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2分) 新特点:专业化的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分)
(2)问题:英国城市没有获得法律上的权力;污染严重;工人生活状况窘迫。(3分)
影响: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给予新兴城镇代表名额;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走向繁荣。(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3)第一阶段:城市化发展很快。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工业人口大量增加。(3分)
第二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原因: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仅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4分)
第三阶段:城市化发展迅速。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大量
的农村劳动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3分)
2、(1)方法:史料统计法(或计量史学) 趋势:新增课程从以人为学科为主导以自然科学为主
原因:16世纪中期,英国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在大学中增设了人文学科的教习;17世纪以来,英国逐渐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由于远航航行、掠夺殖民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大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的教习;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英国在大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的教习创造了条件。
(2)时期:洋务运动时期 事件:新文化运动
影响:促进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科学知识得到普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3)困难:美苏的核威胁,核垄断;中苏关系恶化
作用:成功发射两弹一星,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课堂训练案】
1——10 ABCDB ABAAD 11——14:BDCB 第13讲【课堂探究案】答案 1.(22分)
(1)原因: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2分) 新特点:专业化的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分)
(2)问题:英国城市没有获得法律上的权力;污染严重;工人生活状况窘迫。(3分)
影响: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给予新兴城镇代表名额;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走向繁荣。(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3)第一阶段:城市化发展很快。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工业人口大量增加。(3分)
第二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原因: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仅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4分)
第三阶段:城市化发展迅速。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3分)
2、(1)方法:史料统计法(或计量史学) 趋势:新增课程从以人为学科为主导以自然科学为主
原因:16世纪中期,英国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在大学中增设了人文学科的教习;17世纪以来,英国逐渐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由于远航航行、掠夺殖民地、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大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的教习;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英国在大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的教习创造了条件。
(2)时期:洋务运动时期 事件:新文化运动
影响:促进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科学知识得到普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3)困难:美苏的核威胁,核垄断;中苏关系恶化
作用:成功发射两弹一星,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课堂训练案】
1——10 ABCDB ABAAD 11——14:BDC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