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 云南 数民族地区 高敕音乐教青巾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思考 以丽江师专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为例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赵亚伟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丽江的高等音乐教育调查,发现当地的高等音乐教育在本土音乐传承功能上存在缺位;进而从音乐人类学 的角度思考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音乐教育,提出三个相关的观点:即音乐即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不与文 化等同;以本地本土音乐文化为主,包容地对待外来音乐文化. .[关键词]音乐 文化 高等音乐教育 传承 丽江地处云南西北部,北邻西藏。少数民族中以纳西族为主,还有 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白族、汉族等民族杂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 族杂居的民族环境,造就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景观。在漫长的 共同生活生产中,逐渐出现了许多共同的习俗和宗教信仰,音乐更足形 式多样。苏古笃、纳西琵琶、口弦、芦笙等乐器,已在各民族中普遍流 行。民歌《美丽的Fj云》更是有纳西族“梁况”美皆之称。在这块神奇的 土地J 蕴藏着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闩然离不开音乐传承的多样 性。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社 传承和节13:传承,这四种传承方式是丽 汀民间音乐传承的主要形式。但在以正规教育为主的现代社会,音乐 传承的最重要的手段还是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高等音乐教育的作用 更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培养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各种音乐专业人才的 摇篮。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当地唯一具有专业音乐教育的高等院 校,它的办学方式直接影响着丽江的音乐传承与发展。教育的核心足 课程设置,另外教材选择也至关重要,从这两项中我们能看出一种教育 的办学思维。丽江师专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必修 课有声乐、钢琴、乐理、中外音乐史、合唱指挥、形体训练等。教材以内 地艺术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为主,而极少采用当地的本土音乐为教学 内容。从他们多年的教学成绩来看 首先应该肯定丽江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掌握一定音乐技能的音乐人 才,积极引进和传播了大量外来音乐。但从当地整个文化环境来分析, 在传承本土音乐的功能上存在缺位。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音乐教 育必须以本地域、本民族文化为依托,选择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学之 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对音乐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 是对文化的传承。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少走弯路,我们必须 认识到: 音乐即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背景下的本土音乐文化; 本土音乐与其他音乐兼容。 音乐即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在丽江lh歌中,各种小调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社 会功能。如包罗万象的东巴音乐,是纳两族东巴传唱不已的生命之 歌。在那婉转迂回的旋律当中,凝结着这个民族对大自然、对社会和生 命的独特理解。又如摩梭人的小房子情歌是乡村男女双方片j来传情表 爱时的对歌。这种文化事项流露出摩梭人相恋男女的那种甜蜜与羞 涩,表现出一种戏剧的雏形。像此类经典民歌一样,歌舞、器乐等任何 形式的音乐都是文化的一个机能部分。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音乐, 任何音乐都无不与风俗习惯、支持它的组织机构以及特定的人群心理 息息相关。丽江的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从他们祖先诞 生的那一天起,音乐就与生俱来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族内几乎人人 都会一两种乐器,如苏古笃、纳西琵琶、芦笙等等。在他们的生活中,这 些乐器不仅有音乐的演奏功能,而且拥有特定的文化功能。不同的乐 器演奏表达着不同人群的喜、怒、哀、乐,成为特定的文化精神与象 。 夜深人静时,纳西族老阿妈坐在自家小院里,用“口弦”吹奏出凄凉、孤 寂、悠远的乐声,宣泄着内心的孤独,表达着她对生活的理解。而“芦 笙”却常常用于欢庆的节日里,让鼎沸的人群更添喜气。如果不在特定 的文化环境中演奏这些乐器,光追求演奏技巧的程度 那么这种演奏将 变得毫无意义。脱离了音乐行为,音乐音响就什么也不是。 音乐作为思想的交流体,联系着文化风俗并成为文化的天然部 分。在当今的国际音乐教育大背景中,音乐是作为文化来定位的,这时 的音乐教育就不等于往常意义上的“歌唱教育”和“器乐教育”。如果不 以文化来定位.音乐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必将失去它 应有的价值和文化依托。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 和生发根源,它的教育模式应建立在本地域文化的基础之上,也应符合 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所以欲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更加合理,就 必须认清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文化背景下的本士音乐文化 现代化的步伐一方面为民族地区焕发了经济的活力,但同时也导 致了本土文化的流失。正因为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生活变得富 裕了,赶着耕牛早耕暮归的景象被轰隆隆的耕田机所代替,丰收的人们 在一起载歌载舞的集体场面已被各家的流水线收割所代替。随之,生 发本土文化的基础不见了,当地的文化就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化。例如 有些人认为当地的纳西音乐旋律过于平淡、打调动作过于简单,反之把 西方音乐视为高档艺术。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中也未能 免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极少采用当地的 本土音乐,对此笔者深感惋惜。少数本土音乐的美不仅来自艺术形态 的丰富性,更来自文化的深刻性。作为拥有三个世界遗产之关誉的丽 汀,纳西人民祖祖辈辈在此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积淀了无数的民族艺 术瑰宝,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多少辈人的情感寄托。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事项,不仅记载着先辈的劳动成果与生活记忆,它更 是族人的智慧结晶。如果一个民族对他们祖先留下的本土文化不屑一 顾,一个地区对它的旧貌没有任何记忆,这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在科学高度进步的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那 就是把人文学科混同于科学学科。不同的人文知识在横向上根本就没 有可比性,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概念系统。所以属于人文范畴的音乐 没有量上的高低,只有形态特征上的不同。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 活水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些生发本土艺术的物质环境随之不 见了。我们不可能要求保存一成不变的本土音乐艺术形式,而只能在 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本土艺术。如何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兼顾 师生的审美爱好,这需要广大音乐教育一 作者做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三、本土音乐与其他音乐兼容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各少数民族地区专业音乐教育逐渐 变得规范化。但正是在这个规范化的过程中Fh于理解和认识上的不 足,使之在跟随主流的同时,忽略甚至放弃了许多宝贵的本土资源。很 多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音乐教育,把美声、钢琴、两方乐理等作为必修课 程,却极少把本土音乐纳入教学。培养Hi的学生大部分都不会唱本民 族的母语歌曲,也不会演奏当地的民族乐器。甚至有些学生还非常骄 傲地认为他们所学的才是真正的专业音乐,那些民族的音乐却是难登 大雅之堂的。然而当有人问及他演奏的西洋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时, 他却感到十分茫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没有深人地 去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知识,只停留在作品形态和音响的学习:另一方 面是文化上的差异使学生无法x? ̄l-国作品有深层次的理解。每种文化 的音乐概念、音乐语境均不相同,并且不同的民族文化标志着不同的民 族身份。当人们想起纳两族的生活时,会不经意地生发出哦热热音调、 吹芦笙、身着民族服装打渊的热烈情景,甚至联想到东巴祭祀是人和神 “交流”的场面,它们构成了纳西人对大自然的赞颂,表现了其生活观和 审美观,成为纳西文化的经典。少数本土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交流和 碰撞中,应以发扬本土文化为主,再求得不同文化的丰富性。少数民族 高等音乐教育,更要以发展本地域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突出地域优势和 民族特色,同时包容地对待异域文化,这才是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 出路。 种音乐文化的含义并不只是一种音调,而是文化的有机部分。 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被作为文化定位的音乐,它不存在优劣之 分,而只有表意上的差异。每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在族人 对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世代沿袭相传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人文 风貌。少数民族应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感和对本地区文化的自信心。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无论是民间传承,还 是学校授课,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传承的手段就伴随而来,它必然担负起 承前启后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一种技巧上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 一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作为民族地区音乐人才的培养手段,担负着传 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怎样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符合发展本地域文 化的需要,正确树立办学思路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认清音乐是文 化的有机部分、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以当地本土文化为核心,走多元文 化音乐教育之路,这样才能求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建华著《音乐人类学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2]陈劲松著.《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出版. [3]和云峰著.《纳西族音乐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 基金项目:本文系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项目——f云南少数民族祭祀古歌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QNXM2011-02)。 作者简介:赵亚伟(1983一),男,云南大理人,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学和云南民族音乐学。 一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