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下简称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一、诊断:布病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两周。个别病例可达数月或一年。 疑似病例发病前2---4周,病人与家畜产品(如皮毛工业等,包括羚羊、野鹿等野菜生动物),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布病疫苗的生产、使用密切接触。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关节酸痛、肝、脾、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二、预防:1、职业人群的个人防护 对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人员,畜产品收购、保管、运输及加工人员,畜牧兽医人员,从事布病防治科研人员,以及生产菌苗人员等,根据工作性质,酌情选用工作服、口罩、胶鞋、各种手套,工作后用消毒水(如5%来苏尔液)洗手,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2、人群菌苗免疫 布病菌苗已少用,在爆发流行时,疫区周围的易感人群和其它地区重点职业人群仍应适当接种。3、加强健康教育,屠宰时不用口叨子,不直接用嘴吹气,不吃半生不熟的肉,不喝生奶,接触皮毛时不吸烟,工作后要洗手。畜圈要定期消毒,购进家畜要检疫和免疫,发现病人早报告,早治疗。
三、疫源地处理,布病患者除高热外,不需住院隔离治疗。接触者也不需观察。但病畜、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用品,应用10%漂白粉或5%来苏液消毒。病畜污染和流产胎羔需消毒深埋1米以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