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个真正的林黛玉-《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一个真正的林黛玉-《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文艺之窗·

一个真正的林黛玉

——《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 江雨浓

【摘要】萧红的《小城三月》中翠姨这一形象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人物描写、情节设置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其中的深刻内涵以及一窥萧红的创作初衷。 【关键字】 林黛玉 红楼梦 小城三月 萧红

读萧红的《小城三月》之时,我总是会想到中国古典的那一类才子佳人的小说,文雅、压抑而伤怀。在这里,萧红的文笔没有《呼兰河传》《生死场》中那种粗粝的质感,反而流露出一种哀婉的优雅。这种特点,在翠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翠姨可谓是现代女性小说主角中的一个异类,她既非固守传统的旧社会女性,也非有自主思想的新女青年,甚至她没有鲜明的突出的典型性格,她整个人都是淡淡的优雅的。她让我想起林黛玉,这倒并不是全为了我伯父打趣她那句“林黛玉”。她和林黛玉不尽相同,如果一定要联系,我认为她是一个褪去了外在所有依附的、真正从内心表现出来的林黛玉。

作者是这样描写她的女主角的:“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一个古典的淑女形象立刻亭亭玉立在眼前了。她这样柔弱而且处处含情的形象,不由得人不想到曹公对林黛玉的形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都是活脱脱的静美人。两人的家世更是极为相似。翠姨是小说叙述者“我”的继母的非亲姐妹,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的表妹;翠姨自小丧父,林黛玉自小丧母;她们都是一样的寄人篱下。这样的环境,使得她们都有相似的脆弱和多愁善感,然而毕竟林黛玉家出身于富贵诗书之家又和贾府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相比出身贫寒寡妇之门的翠姨要任性恣意得多得多。林黛玉是固执的,她可以把北静王的玉佩扔在地下,做好的扇子穗子说剪就剪。但是翠姨对事对物的态度却是:“不管什么新样的东西到了,她总不是很快的就去买了来,也许她心里边早已经喜欢了,但是看上去她都像反对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她必得等到许多人都开始采办了,这时候看样子,她才稍稍有些动心。”

上有寡母,下有小妹,她一直都是谨慎的持重的小心翼翼的,然而在她的内心底,她也有着跟林黛玉相同的执着——从她买绒绳鞋就看得出来。作者在此颇费了一些笔墨,翠姨起初是犹疑的,但下定决心要买之后,她变得坚定。第一次出去没有买回绒绳鞋,就在“我”把这件事忘了之时,翠姨忽然提议要去买。于是小说中第一个十分动人的画面出现了:漫天飞雪中,两个年少的女孩子坐在马车上过长街又过短巷,风声呼啸云山苍莽,她们为了一双可爱的绒绳鞋奔波着,从白天到黑夜。翠姨所心心念念的,哪里只是这一双鞋呢?它代表的,难道不是翠姨所向往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真挚的情感吗? “从此我知道了她的秘密,她早就爱上了那绒绳鞋了,不过她没有说出来就是,她的恋爱的秘密就是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作者在此处不仅暗示了未来翠姨那一场难求更难得的爱恋,也埋下了翠姨人物性格的伏笔,一旦她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她必然是像林黛玉一样执着坚定的、不惜所有的。而绒绳鞋最终没有买到,也暗示着翠姨所寻将会是镜花水

月一场。

应当说,翠姨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的订婚。但当她还没有订婚时,作者就已经在情节中有意无意地点染一种哀伤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运用的是《红楼梦》中大量出现的一种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我”家是受了新式思想影响的较为文明开化的家庭,我家每晚饭后大家都会在一起奏乐,笛箫琴瑟和鸣,还有风琴和大正琴,是多么欢乐美好的场面。然而就在这一片乐声之中,大家却笑出了泪,敏感的小主人公察觉到“不知为什么,在这么快乐的调子里边,大家都有点伤心”。每见繁华,辄感凋零。实在是乐极生悲的典型。这一段描写恍惚间让我回到了多年前的大观园,中秋之夜天心月圆,一派歌舞升平言笑晏晏之中却传来凄凉缠绵的呜咽。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在外,底子里却是冷月花魂、寒塘鹤影,何其相似!

这样表面的繁华喜乐之下,翠姨和黛玉都是那个被衬得格外孤寂的人。即使在这么一个开放的家庭,翠姨得到了众人的怜爱,却没有人真正了解她的内心、尊重她的选择,而黛玉虽然有贾母的庇护,却依然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每个时代都有冠盖满京华,可惜美丽的生命总是斯人独憔悴。

以上虽然列举了种种翠姨和黛玉的相似之处,但还不足以说明翠姨是一个“真正的林黛玉”。《小城三月》的核心其实是爱情,爱情是最能表现翠姨精神品性的地方。而她的爱情是很特殊的,因为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单相思,所有的一切都在翠姨的心里,从没有第二个人知晓,连她所爱之人都不懂。林黛玉的爱情虽然最终也是镜花水月,但至少还是双向的,她和贾宝玉互相视为知己,从小一起长大,又有“木石前盟”保驾护航。相比之下,翠姨的爱情简直若有似无,只能通过我这个小孩子的眼睛得以窥见一二。在文中翠姨和堂哥的第一次接触就十分短暂,但已经有了淡淡的情愫,当堂哥把箫递给翠姨,翠姨站起身来跑到房间里,只留堂哥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颗初初绽放的少女心一览无余。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她的爱情肇端。可惜,不过多久翠姨就订了亲。作者对翠姨爱情的刻画和她婚事的叙述是交替进行的,这两件事也是同时发生的,让这场暗恋的悲情色彩更加浓郁。她会偷偷一直看着心爱的人,她会为了他心神不定地梳头妆扮,她格外留神听他讲故事,大家或许都看出来了一些端倪,可是那又能怎么样呢。即便他们短暂的独处,也是慌里慌张,这样云淡风轻的暧昧,不会在堂哥心里留下什么。尤其是,两个人差距悬殊,翠姨说过“我的命,不会好的”,即使她还没订婚,跟一个说话口吃没有风采的学生相亲都会被长辈嫌弃,何况堂哥还是她的外甥。她是明白的,这样无望的爱恋,不说也罢。

比较起来,黛玉是多么幸运,在《红楼梦》的前期,她和宝玉几乎被众人认可,而宝玉和她纵有小吵小闹也是心心相印,黛玉的爱是双向的,而翠姨的是单向的。但难能可贵的是,翠姨并没有因为这段感情注定得不到回应,就轻薄待之,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和林黛玉一样——不得爱,毋宁死。在小说的后段,

187

·文艺之窗·

临近出嫁,翠姨几乎是开始了自戕。她折磨自己,变得越来越苍白越来越瘦削,终至缠绵病榻。只为了一个爱不到的人,只为了不想嫁给不爱的人,不惜以命相搏。黛玉跟宝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翠姨更是用她的生命证实了这句话,这段情只和一个人有关,但那是她的全部信仰。多么高贵热烈的的女子!这和宝玉大婚之时黛玉焚稿断魂的高洁清冷多么契合!

如果说,黛玉的高贵深情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她惊世的才情,她接受了很多美好的高尚的文化熏陶。那么翠姨的性情则完全是自己生发出来的,完完全全出于本性,因为她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反倒是她爱上堂哥以后,想要更加和我们的语境接近,才开始考虑念书。她之前没有像林黛玉一样被《牡丹亭》的词曲打动过芳心,一切都是出自爱的本能。这是一段伟大的暗恋,没有表露并不能改变它的重量。因而可以认为,翠姨是去除了芒刺和外在条件了的林黛玉,她没有黛玉种种才华横溢的点缀,也没有她情真而妒的促狭——她所拥有的只有一颗真正纯洁美丽的灵魂。在表哥去看她之时,她那一段哭诉让人肝肠寸断:“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不知为什么,那家对我也是很好的,我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不屈的遵从本性的“脾气”要了她的命,可也是她身上最动人所在。“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这个时候读者才恍然大悟,翠姨淡淡的表象下面是在命运面前绝不妥协的傲气,是宁弯不折的勇气,我们都小看了她。简贞说得好,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须得以死来句读。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创作它的时候离萧红离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萧红大概也是觉得自己生命的春天已然过去,所以文笔就如同东北早春的天气总是笼着一层霾,

(上接第222页)

司的行列,更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与信任的高校精神闻名于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在高校中也应该得到体现,管理者不应该更多的介入教师的具体工作中,可以按量,效果,结果等来衡量教师的能力与付出,不应该中途干涉,不利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三)体现关心

关心员工的高校必将使员工满意度上升,工作热情提高,使员工安心地在高校内工作。但关心不是只作到表面上的,而是要真心真意地去关心员工,这是成功的管理者所必须做到的。马狮是英国最大且盈利能力最高的百货零售集团,它致力于发展与员工的良好人际关系,经理人员必须了解员工的困难并做出反应,高层管理者应该知道员工工作环境和各项福利措施的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同时要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这样既能使员工得到满足,又能保证高校所需的人才。

(四)体现赏识

赏识能赋予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能从内心激发员工对事物的热情。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多选择机会赏

阴冷又感伤。她在文章末尾写的:“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的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年年岁岁春相似,翠姨的马车却不会来了,世间也再也没有萧红一样的女子了。我想,她创作这个人物的时候,一定是寄予了自己这许多年来的情怀体悟。世人或谤或赞或爱或憎,总以为她是那个从洛水之畔流落滚滚红尘的时时挣扎在烟火情爱中的女神,却从未想过,在她自己眼里或许她是柔弱又不甘的林黛玉、或者翠姨。这三者,其实都未曾真真正正掌握过自己的人生,被出身所束缚,被世俗所限制,被时代所嘲弄。

更可悲的是,“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小说中的亲人们包括堂哥都不知道翠姨为何而死,不明白这个弱女子心中曾经是怎样姹紫嫣红开满了爱情的花朵,就像现实中萧红所经历的那些男人们也没有真正感同身受过萧红的热情,一次次地辜负她或者让她失望。萧红和翠姨一样,都是永恒的孤独着的,她们的生命灿烂而寂寞。不得不承认,吃过了那么多苦的萧红,漂泊转徙了那么多年的萧红,最后在这个人物身上,投射了自己所有的孤寂与深情,也让翠姨与百余年前的黛玉相呼应,给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王玉宝,告别悲剧生命的情感辞典——《小城三月》与萧红的主体介入,《名作欣赏》2008年第14期

[2]马春娟,悲情女儿国——萧红笔下的女性世界,《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01期

[3]董晔,二十世纪林黛玉研究综述,《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04期

[4]曹雪芹,红楼梦,乾隆抄本百廿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识员工。对于他们,管理者不应吝啬赞美的词语,应当自然大方地去赞美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当然,作为高校管理者,不能总是一味的使用情感管理,控制不好就会失衡,在运用中应该注意公平、公正,同时在讲究情感的时候需要注意度的把握,原则性的问题不能逾越,并且要注意沟通技巧的使用,不能好心办坏事。总而言之,情感管理是现代管理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同时它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在高校中,我们需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激励教职员工发挥主动性,处处为学校,事事为学生,培养优质毕业生,需要在教职员工的管理中合度的应用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和生.珍惜你的每一位员工[J].进展,2006(12). [2]黎和生.珍惜你的每一位员工[J].进展,2006(12).

[3]姜永武.浅议情感管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4]高金矿.情感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管理文化,2006(3).

1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