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复诵读,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2. 感受诗词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渔家傲·秋思》
1. 诵读经典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3. 鉴赏诗句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释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讲解: 上阕着重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地点,“秋来”点明时间,“异”字统领全词。 “衡阳雁去无留意”,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角,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这句表明边塞战事紧张。
“千嶂里”说明边塞崇山连绵,让人产生一种无尽的孤寂感。
“长烟落日孤城闭”,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释句: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讲解: 下阕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
“浊酒”表明边塞生活艰苦,酒是自酿的成色较差的酒。“家万里”,表明思乡之切。 “燕然”即燕然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归无计”说明归乡无期。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这里也可以看作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白发”和“流泪”的,是将军也是征夫。这“泪”,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4. 体会感情
《渔家傲·秋思》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1. 经典诵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3. 鉴赏诗句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释句: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讲解: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由此可见,作者的“狂”,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出猎场面壮阔,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释句: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复为云中郡守。词中,诗人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会:定将。 挽:拉。
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讲解: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4. 体会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强国抗敌、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一、文学常识
1.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整体感知
1.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紧张的氛围,下片由景入情,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三、画面描摹,名句赏析
1. 发挥你的想象,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
出现的画面。
明确: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2. 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与前面所闻的“边声、号角声”,动静结合,连缀而构成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孤城闭”,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
3.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山冈上席卷而过。 4. 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明确:此句词人以西汉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用典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的愿望。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 2.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一)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 上阕写景,一个“异”字领起。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西北边镇什么特点?
6. 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 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 ,后者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
8. 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9.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卷”字的表达效果。
10.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当时作者因在朝廷受排挤到密州任知州。通读全词,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词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具有怎样特点的太守(苏轼)形象?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 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情。 C. 《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 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2. 这两首古代诗歌皆以“秋思”为题,请指出它们所表达的“秋思”有何不同。
1. 老夫聊发少年狂 2.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5. 首句点明“塞下”这一地域性特征,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寒风萧瑟、满目荒凉、战事紧张的特点。
6.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7. 少年狂气(狂气)
8. 自己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 9. 示例: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山冈上席卷而过。一个“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10. 示例:①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弯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②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一个弯弓劲射、英武豪迈、气度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作者报国立功的宏伟志向。
11. C 解析:C. 理解有误,《天净沙•秋思》借景抒情,表达的是游子的凄苦及思乡之情。 12. 《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寒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
《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是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羁旅之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