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滨水宜居城市的思考与实践
Reflections and Practice on Elevating Urban Grade and Developing Livable Waterfront City
■ 张宪军 ■ Zhang Xianjun
[摘 要] 本文以黑河城市整体空间改造为例,详细阐述城市改造策略,探讨如何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层面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滨水宜居环境。[关键词] 黑河市 城市品位 滨水 宜居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Heihe's re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urban space as an example, elaborates urban re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discusses how the urban grade could be elevated from such aspects as urban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nd urban management and then creates a livable waterfront environment.[Key words] Heihe, Urban grade, Waterfront, Livable
作者单位:黑河市人民政府(黑河 · 164300)收稿日期:2010-04-06城市品位是城市空间、城市布局、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等城市内部要素,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潜在和直观的综合素质的反映,高品位的城市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水的灵秀、山的宁静赋予了这个城市独有的天然魅力。近年来,我们以打造滨水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在工作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依据城市规划,因地制宜抓好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发展总的纲领。近年来,我们围绕黑河地域、产业等特色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并邀请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专家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但是在规划执行过程中,我们感到,仅仅依靠总体规划或控详规划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富于个性美感的城市的需要,一些在总体规划、控详规划中均没有具体规定的细节问题的解决难免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了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各种城市资源、分析条件结构、找准城市的特点,本着把握好独特性、可行性、前瞻性和有利发展的原则,我们聘请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专家进行了城市功能定位研究,专家组从功能定位、形象定位和价值取向定位三个层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聘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据黑河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指为完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形成整个城市的艺术和生活格调,建立城市的品质和特色,最终打造一个快乐、舒适、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区别在于:城市规划偏重于宏观指导,城市设计偏重于具体塑造;城市规划偏重于量,城市设计偏重于形,城市规划偏重于平面安排,城市设计更加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环境设计;城市规划更多的是理性上的技术思考,城市设计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及其对人心理上的影响。一个
123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没有城市设计的约束,由于决策者的经历、阅历、文化水平、审美价值取向不同,难免会留下不同时期的个性形态,导致城市形象的不统一,只有进行城市设计,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城市设计上,我们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城市天际线和建筑高度
城市天际线是展示城市整体风貌与形象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产物。近年来,高层建筑开始在黑河出现,对城市形象打造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设计好城市的天际线,合理控制建筑高度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本着“体现山水环绕的整体布局、体现分区组团的结构特征、加强区域可识别性、营造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了3条天际线,即海关港口—沿江城市天际线,以“绿掩重楼”作为水路门户的城市前景意向;杨(桦)林大道—202国道方向天际线,以双行或多行种植的特定乔木及道路设施,强调陆向门户行进的空间导向性;园景大道—机场路方向天际线,以低丘起伏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情怀的特色雕塑展示空向门户的城市特征。同时,确定了3个单向视点和6个全景视点。建筑高度布局既要考虑城市天际线的设计,又要考虑视觉环境对建筑高度的限制。我们对城市建筑高度进行了分区域、分梯度的控制引导,临水是城市建筑开发的黄金地段,黑龙江沿岸是黑河最美的风景,沿江城市设计要求少建高层,呈台阶式错开,并由沿江的城市北部向南部梯形发展逐渐增高,在建设中严格控制沿江建筑物的布置,限制滨水地块中的建筑密度和高度,以确保沿江景观的开敞性,尽可能地满足多数人欣赏沿江风景的需求。在城市的东部,即从江中看远山的低矮处,设计了高层区,同老城区形成了梯次有致的天际线。城市道路是形成城市景观的主要识别体系,我们对沿路两侧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宽路增加建筑高度,窄路降低建筑高度,使之形成适宜人们观赏的街景,避免造成空间压抑感。
2.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组合设计城市建设要做到空间布局和建筑的协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城市布局设计不仅要支持人的日常活动,也要体现人的审美价值追求。黑河老城区建筑以围合式布局为主,空间围合感强,路网
1920年前后黑河旧貌
“两国一城”的城市发展新貌
密、小街坊、弱行列、建筑沿街面最大化,具有浓郁的小型商贸城市特点,比较适合小规模城市。现在新区建设也在延续这种风格,虽然路网密度和街坊尺度均有所放大,但空间布局风格是统一的。
不同的空间尺度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空间内聚,让人感觉安定舒适,可以看清建筑细部,适于生活;空间均衡,让人感觉宽敞流动,可以看清建筑整体,具有内敛和向心性;空间离散,感觉排斥流动,可以看清建筑轮廓及背景,但观感模糊,穿行不便。在城市空间设计中,我们根据生活区、商务区、文化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人的活动需求,确定不同的空间尺度。建筑形态组合设计,以及把握建筑形态的整体一致性,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建筑都很有特色,但风格迥异,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在几条重要的景观大道上,我们十分注重建筑风格的统一以及现代设计理念,先后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中国航天设计院大连分院、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对旧建筑进行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并开始实施。
3.注重建筑风格和色彩设计
建筑风格和色彩是一个城市地域文化和城市风格最直接的反映,包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而室外设施,如路灯、雕塑、街椅、垃圾箱、栏杆、喷泉等,对城市来说就像家里的家具一样,要与建筑风格和色彩相互衬托,协调一致。黑河是边境口岸城市,中俄亚欧文化相互交融,给黑河注入了欧式建筑风格的特色基因,同时,黑河也是一个国内近乎极北的寒地滨水城市,夏季有江水的清凉,冬季有冰雪的晶莹,给人最直接的感觉是“寒冷”。因此,在建筑风格设计上,为展现边境口岸城市的特点,延续历史文脉,我们确定了中西交汇、北欧风格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的特色建筑风格,特别重视建筑细部的设计,以造型丰富、符号独特的建筑,形成了视觉焦点,比如,力求多变的坡屋顶,圆拱形、拱券形、尖券形、方形等窗型设计,充分运用线脚、屋顶窗、墙饰、柱式等元素的建筑构件。在建筑色彩设计上,尊重城市气候环境与历史
文脉特色,摒弃以往建筑立面以白灰色调为主、材质灰暗冰冷的特点,总体上冷暖相间,突出一定比例的暖色。特别是在老城区旧楼改造中使用较高饱和度的红、黄、粉等暖调色彩,穿插淡绿、淡蓝等清新的冷色调,既突出了异域文化氛围,又创造出寒地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之间的平衡。
二、围绕宜居宜业来打造具有亲和力的城市
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建筑,都会使人产生认知和联想。城市建设要注重个性和美感,对人要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重点要突出“四性”。
1.宜居性
一个城市的成功打造,就是能够让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热爱它、亲近它,小心地呵护它,让外来的人们赞美它,喜爱它。首先,城市的第一位功能是居住,宜居是人们居住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城市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宜居性。宜居的主要指标体现在气候、空气、水质、自然环境、居住条件等。在北方寒地同样能够打造宜居城市,冰雪会给人带来很多益处,前提是解决好冬季供暖问题。黑河人口少,开发晚,工业比重低,生态环境很好,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创造良好的空气质量,减少各种水、气、声、渣的污染,为市民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居住小区建设上,严格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设计满足活动空间的绿地。近年来,我们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拆除了市区100多根大烟囱,实行了集中供热,对SO2排放高、群众居住环境差的棚户区进行了改造,新建了供水净化设施、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加强了对噪音和环境卫生的整治,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宜居指数。
其次,宜业是保持城市具有长久活力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城市建设的组织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没有“业”的城市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很难做到人口的扩张和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通过向上争取、招商引资等形式,根据城市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建设了一批新的工业项目,不仅增加了地
方财政收入,而且还拉动了就业,增加了城市人口载量。同时,我们于2008年初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和绿色旅游、试车、度假、会议“四型经济”,以增加人气、扩大消费,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为创业者创造宜业的生活条件。
第三,城市建设一定要体现宜乐性,营造充满快乐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比如,冬季是黑河最美也最有韵味的季节,冰雪拥抱着城市,赋予了城市浪漫气息,也诠释着生命的坚强。为了突出冰雪城市的特质,我们建设了远东国际滑雪场,不仅本地的市民有了休闲运动的去处,也成为吸引内地游客和俄罗斯游人的好景点。滑雪、冬泳运动给人们带来惊险刺激的快乐,使这个城市的冬天生机勃发,别有一番情趣。在4km长的滨江公园,我们建了3处各有特色的文化广场,在夏季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人来此休闲娱乐。
2.生态性
早在2 700年前,《管子》一书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命题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生态城市思想,强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有亲和自然的本性,而在现代社会,城市居民只能通过石板、木头、鹅卵石以及乡土树等生态景观来满足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放松紧张的情绪。自古以来就有“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的说法,人具有亲水性,喜欢和水保持近距离的接触,用身体来感受水的气味、水雾和湿润。水体作为一个造景要素,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可以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打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特生态景观。
近年来,我们将沿江景观带向城东延伸,扩大了滨水空间。在滨水景观建设上,对滨水楼房全部实施亮化装饰,并开发了夜游黑龙江项目,在界江上乘着游船缓缓而行,游人可尽情欣赏夜幕下中俄两岸的如画美景。
桥是滨水城市的重要景观,桥因水而存在,水因桥而生动。今年,我们对原有的大黑河岛桥进行了拓宽,又新建了步行栈道,采用钢木结构,再现原生态风格,让人体味小桥流水般的生活意境。
124
城市腹水有吐纳暑气的作用,为此我们对南大沟进行了治理,建设了亲水景点,实现了城区腹地水系与黑龙江水系的有机相连。在园林绿化上,新建了龙滨公园,开展了“万棵果树进社区”活动,道路两侧实施乔灌木、花草三级绿化,近三年新增绿地面积超过230hm2。
3.连续性
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都有着历史文脉,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传承历史文脉,保持风格的连续性,同时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注意保留和保护。一座古老的建筑会给人们留下很多历史记忆,法国巴黎古老的建筑都被细心地保护起来,站在艾菲尔铁塔上俯视,巴黎厚重暗色的屋顶和淡黄色的墙,形成重重叠叠的巨浪,一直推移到天边。捷克老城几乎都是旧房子,看上去甚至给人破旧的感觉,但当一个个大城市都建成水泥森林的时候,捷克的原貌原样、原汁原味却是城市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充满珍品的博物馆。江苏的苏州也堪称楷模,这个自明清以来就经济发达的地方,始终抗拒着各种诱因和外力,建筑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这些建筑及其环境构造,对一个城市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就曾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音乐和传说都已缄默时,它依旧在述说着什么”。
黑河城市雏形出现在19世纪中叶以前,1910年就形成了老城区的基本格局,现存一幅极其珍贵的1920年前后拍摄的城市全景照片,欧式建筑鳞次栉比,欧风十足、极有特色、建筑考究的老房子,大多是早年从俄罗斯归国的华侨建的,他们较多地吸收了欧式建筑风格,大多是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造型轻盈活泼,色彩丰富,精致典雅,有很强的艺术气息。这些早期建筑是黑河建筑的最初起源,奠定了城市风格的基础并一直影响至今。但遗憾的是,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建设,许多历史遗存下来的老建筑都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沿江一些俄式风格质朴的木刻楞房,古朴典雅的青砖小洋楼(如抗日英雄马占山公馆),还有许多保留着那个年代气息的商铺、酒楼、药房,都陆续从这个城市消失了。虽然现在黑龙江边灯火辉煌,我们在现有建筑改造上也力求再现欧式风格,但建筑无论怎样再造都觉得轻飘飘,缺少历史厚重感。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对在老城区历史遗存下来的几处老建筑实施重点保护。在新区的建设上,坚持以欧式建筑为主来继承历史文脉。
4.艺术性
墨西哥著名的景观建筑师巴拉干说过:“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建筑是没有生命的,但优秀的建筑是有表情的,能让人在面对它的时候,产生种种的凝思,赋予不同的情感,或快乐或忧伤。恩格斯把哥特建筑比作瑰丽夺目的“朝霞”,把希腊建筑比作阳光灿烂的“白昼”,把伊斯兰建筑比作星光闪烁的
“黄昏”,这些建筑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我国许多城市建筑也十分注重打造独特的风格,大连海滨的欧式风格建筑色彩清新明快,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衬托下,令人赏心悦目;苏州的白墙黛瓦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相呼应,引人怀古幽思。
近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上,认真汲取和借鉴外地经验,从多种角度打造充满艺术气息、令人愉悦的景观城市。城市景观的打造包括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社会因素三大类,过程中注重把握以下五点:第一是统一,就是建筑物的体量、形态、颜色、质感、风格等方面要表现出恰当的关系,在个体差异中追求大体一致,使城市客观环境在生活中趋于完善;第二是均衡,均衡创造宁静,体现在城市景观上也是如此,均衡包含两个方面,即对称式均衡和不对称均衡。不对称式的均衡,也会给人一种庄严感;第三是韵律,韵律创造了美,创造了和谐,有规律的重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方向感和动感;第四是比例,这里指的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城市景观打造上,必须尽可能遵从黄金分割率原理;第五是图底关系,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图,另一个是背景,任何一个景观设计,都要把建筑物当作图,把建筑物的后景当作底,处理好图底关系,做到相互协调呼应。近年来,我们在景观城市的打造上,注重从城市夜景、景观细节、新旧建筑和谐统一、建筑的大背景、小背景等几个方面,突出景观的艺术元素,使城市的艺术品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突出“五化”,高标准高水平抓好城市管理
我们从改革入手,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努力调动各方面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出“五化”管理法。
1.改革管护方式,坚持市场化管理
由政府出资金,制定工作标准,采取内部承包与外部公开竞标的方式,确定设施管护权,有关部门对照中标的标准来检查和管理。去年我们将城市道路维修、路灯、绿化管护、保洁等,全部纳入市场化管理,有17名内部职工、5家公司和27名社会自然人获得管护权,通过竞标,减少了支出,降低了管理成本。比如,市区16条街路两侧和龙滨公园的绿化养护以竞标方式发包给某公司后,该路段实施绿化补植、养护一条龙管理,增强了职工管护积极性,提高了管理质量,现在重点路段环卫工人天放亮就开始清扫,上班高峰来临前已清扫完毕,落地垃圾也做到了随有随清,即使在落雨的夜晚,依然可以看见保洁员在清扫街道。
2.是健全规章制度,坚持规范化管理建立规章制度和法规能够使城市管理各项内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过去由于城市管理法规存在缺失、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对建筑垃圾随意倾卸、车辆运输沿街遗撒、电力和通讯企业空中随意
125
城市建筑|学者论坛|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Scholars’ Forum
拉线等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我们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黑河实际情况相继制定了20个城市管理办法,包括《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户外牌匾广告载体设置管理办法》、《道路照明设施管理暂行规定》、《人行道铺装及管护暂行规定》等,完善了城市管理的法规体系。去年以来,依据这些管理办法共处理违章行为400余件,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3.注重细节,坚持精细化管理
城市管理从细节入手,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我们制定了《城区精细化管理标准指标体系》,明确直接管理和督促管理两大部分。19个方面,356项管理内容的质量标准,大到市政道路的建管,小到下水井盖的缺失,都进行量化,涵盖了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对市区40条街路的环境卫生和清雪实行了“样板、先进、规范、达标”四级管理,主要街路采取16小时保洁制和40分钟保洁制,落地垃圾40分钟之内必须清理完毕,大雪3天、小雪1天清理完成,实现了清扫保洁率100%、垃圾日产日清率100%和主次干道清雪出城率100%。
4.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管理做到利民便民,不能只追求表面好看,而不考虑实用。新铺装的人行步道砖,全部使用防滑地砖,并铺设盲人道砖;在黑龙江公园、龙源路等公厕较少的地段,建设水冲式公厕3处、旱厕9处;在学校、幼儿园附近,设置了车辆减速带;在旅检、海关及主要街路,设置了商贸网点和街路指示牌,并采用中俄文标识。城管执法也做到以人为本,严格按程序办事。每次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都不少于2人;处理案件认真调查取证,建立相应档案;帮扶困难群众,在坚决取缔流动商贩的同时,为下岗特困职工和自产菜农安置了1 120个摊位,并免收各种费用。
5.调动各方积极性,坚持群众化管理在是区内,我们与沿街4 000余家商家、中省市直单位签订了门前“五包六保”责任书;在黑龙江公园改造建设中,从公园规划到灯光和果皮箱设置,坚持动员群众建言献策;加强社会监督,完善了信访、举报、投诉制度,开通了“12319”热线,去年以来共处理各类案件1 780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5%。结语
黑河作为一个边境城市,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在新世纪一体化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由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布局的战略转换成为必然要求。对黑河市城市改造的研究不应仅仅着眼于城市本身的更新与整合,更要从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等方面探讨更新模式,研究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