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说课稿
兴隆三小 魏晓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厘米》。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以及教学设计特色等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上比较有难度,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
到的实际问题。虽然学生对于尺子很熟悉,但是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以及为什么要是用尺子进行测量还处于懵懂状态。因此,教师应当进行相应的引导。
(三)、我的思考:
通过学情分析调查数据我认为学生对厘米在认识这部分知识并不是一无所知,根据孩子的困惑与问题,我在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与学的策略呢?”思考让我明白:在教学时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并将着力点确定为以下三点:1、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亲历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2、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3、借助生活实例,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由此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流程: 三、教学流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因此我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在设计引出长度单位厘米时,从生活实际引入。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这一环节 创设的情境取材于生活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这一层次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教师进行清晰有层次的知识说明,为后面的测量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这一层次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这一层次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进一步体会了厘米的含义。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这一层次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
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这一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第三环节:解释应用。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四、教学设计特色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特色表现:课上能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应用“自主探索、发展学习”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
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