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愉快地轻松地学好数学,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新课程理念对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要求。其具体做法可重视情感交流,与学生产生共鸣;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予成功的满足等方面实施,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 兴趣 师生感情 创设情境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般经历好奇—求知—爱好—入迷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1]。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
而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太枯燥、太难懂,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 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常有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忽略了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新课堂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到在心理要与学生接近,情感上要与学生产生共鸣。人非草木,熟能无情。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使课堂气氛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保持饱满的热情,更要以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师生感情融洽,气氛和谐,协调一致,以达到加速双边活动的进程。
二 创设情境,内容紧密联系生活
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数学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比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我创设了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现场的情境。师生倒计时完毕后,教师提问: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秒?
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为,达到数学的目的。
三 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2]。要是学生由具体形象的思维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就需要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动手操作正是学习数学的这座桥梁。
同时,教材中某些内容的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些教学内容应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
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以安排让学生测量课本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理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的意义。由于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受,因此很容易理解了毫米的意义。
四 给予成功的满足,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3]。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回答正确,都要加以肯定,给予他们成功的满足。
如我们班一位数学成绩偏差的女生,我发现她听课认真,态度刻苦。于是,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她进行表扬,对她的学习态度加以肯定。自此之后,她的学习更加刻苦,成绩更是突飞猛进。
总之,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值得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这在教学中的具体途径甚多,就看我们如何去运用。如果方法得当,学生怎能不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要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
[3]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