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英华教法研究津
教
育
生成性教学应注意些什么
TIAN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师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目前,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和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却偏离了生成的目的和航道,走入了生成的误区,生成效果并不理想。那么,生成性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课前应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有些教师认为,既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前应该简化预设,甚至不用预设。殊不知,课堂中的生成虽然有时不可预测,但只有那些课前有充分预设的教师才能真正利用课堂中的生成。如果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哪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所以,教师应当为生成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预设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关注知识的发展脉络,更要关注学
会知道原来自己是很棒的,只是一时遇到了困难或者一时犯了糊涂。同样,“好话本”也激励教师,当教师疲惫、无助的时候,觉得学生“无可救药”的时候,这时“,好话本”能给教师“柳暗花明”的希望,那一句句肯定的话语不正是唤醒你对学生信心的良药吗?
当然,除了客观真实的“好话”,也需要就事论事的
“鞭策”,只是在“鞭策”的时候要避免让学生觉得“自己真差“”、自己实在糟糕”,要避免学生直接将“批评”变成自己的自我概念。我们可以尝试“垃圾条”的办法:将学生的缺点写在一些小纸条上,粘在“好话本”上,激励学生去改正,一旦学生改掉了哪一条,就与学生一起撕下,并揉成团像扔垃圾一样扔掉。“垃圾条”带给学生的感觉是:虽然我有缺点,但只要努力了,缺点就会像垃圾一样可以被清理掉,而我仍然是“好”的。同时,也避免教师揪着学生的“小辫”不放,造成学生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值得注意的是,每次需要清理的“垃圾”要适度,即使你觉得学生有10“条垃圾”要清理,你也要权衡轻重,最多选择3条写出
JIN■E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皇甫分校王全夫
DUCATI生,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状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ON
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努力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研究每节课中可能有哪些生成点,然后为课堂的生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要充分作好处理突发事件的预设以及对教学策略的准备,将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契机,使预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质量。当然,课前预设不是过分追求精细地提问,预定标准答案,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环节时间分配的“形案”,而是一个在课堂中结合学生表现,随机选择方案的弹性的、动态的过程设计,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设总和的“心案”。
二、课中需灵活调适
预设的教学过程往往是静态的,带有教者较多的主观性,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却是动态的,是难以完全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预设,善于捕捉课堂中可以开发的资源,动态地生成教学
来,否则,当学生看到有那么多“垃圾”要清理时,一定会气馁了———“我原来是这样的千疮百孔啊!”
“好话本”“与垃圾条”是两付配合使用的“药剂”,前者给以整体的肯定,后者加以部分的指暇,循序渐进,学生不但能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而且能理性地对待得失,懂得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设计“表格“”、好话本”“、垃圾条”都是观察与记录的一些具体做法,实际操作中还可以有其他的做法。但无论什么做法,其目的都在于让我们教育的心敏感起来,让我们因能看到学生的进步而充满成就感;更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产生更好的期待,告诉自己我能行!”这样,教师也不用再为档案袋里没东西,写评语挤牙膏而发愁啦。
(责任编辑赵彩瑞)
2006年第11期
49
教学“天
教法研究津
教
活动。但动态生成也绝不是信马由缰、随波逐流,而应围绕一定的要求。
育
T1.注意生成的指向性。
IAN尽管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中的JI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但生成的内容必N须与预设的目标、主题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或拓展,或ED深化,也就是说生成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指向U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指向学生学习CA的需要。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生成,会使课堂教TI学游离教学目标,这绝不是生成性教学的目的,更不是ON
好课、优秀课的追求。
2.注意生成的价值性。
生成的目的不是为了生成而生成,而是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生成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生成价值的。那些无聊、偏执、庸俗、怪异的观点和行为,尽管也是课前所没有预设的,但不能视为生成,也不应予以生成。因为这类东西不仅没有教育价值,而且还有碍于人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及时采取各种方法引领学生回归到符合预设要求的正确的教学轨道上来。
教3.注意生成的人文性。
教师处理生成的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关注课程素材的获取,更要关注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意志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及个性人格的完善,让教师的人
学文关怀伴随着课堂资源的生成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科教学活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那种学生一出现与教师预设不一样的说法就说“别乱说,认真听讲”;学生一出现错误,不容学生思考、改正便问“同学这样做对吗”;明明学生自己能够完成,却“××下面,我们来帮帮××”等缺少人文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会使学生的“丑态”在全体学生面前暴露无遗,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师生的情感,影响生成的效果,也就影响了学生主动、和谐、持续的发展。
三、课后要及时反思
课堂的生成性教学,或多或少地会与预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或一败涂地,或差强人意,或美中不足,或意外闪光,如果及时把这些生成与预设的差距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分析与反思,就能使自己清楚地认识到隐藏在生成内容背后的教学原理,从而提高后继预设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反思生成中的“成功点”。
一堂课上下来,总会有些生成得比较自然、成功的地方,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引起了教学共鸣。教师课后及时把这些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供以后教学预设时参考。教师可以记录并反思:教学目标是怎样在生成中得到有效落实的;使用了什么方法使生成的
50
2006年第11期
教法研究内容指向了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情境怎样促进了学生的有效生成,等等。
2.反思生成中的“失误点”。
尽管教师在预设时力求准确完善,但由于生成性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难以全面把握好每一堂课,因此,课堂生成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之处。当生成中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进行反思: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生成的内容是否偏离预设的目标,是否有价值;是否采用了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来生成课堂教学;是否进行了不恰当的教学评价等等。
3.反思生成中的“创新点”。
随着生成内容的展开、师生行为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并及时调整预设,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激励、启发下,迸发思维的火花,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见解、方法和思路等。对这些师生的创新内容,课后应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并进行深刻的反思,这样既能使这些好见解、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和运用,又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有力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增强预设的有效性。
4.反思生成目标“达成度”。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同时,由于当前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较多,教师在预设时,较难把握教学起点,教学的目标往往随着生成而不断变化。因此,一堂课上完后,生成的目标与预设或一致,或滞后,或超前。如果及时把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度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就可以为后续的教学预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总之,生成性教学,既需要课中的灵活调适,使课堂教学自然生成,也需要课前精心预设及课后及时反思,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生成。
(责任编辑赵彩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