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指导老师:张学锋
题 目 乡乡村村旅旅游游发发展展浅浅析析
系 别 旅旅 游游 系系 年级专业 0044 英英 语语 导导 游游 姓 名 杨杨 春春 雷雷 学 号 00442211000044000033
2007年5月3日
合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杨春雷
(合肥学院 旅游系07届旅游管理英语导游班,合肥 230601)
摘要:本文从乡村旅游的内涵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并讨论了乡村旅游起源与发展,探讨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根据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点构想。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市场中的一项新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此后国家旅游局分别以“中国乡村旅游年”、“中国和谐城乡游”作为2006年、2007年的旅游主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理论和发展模式较为成熟。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尚不统一,但都认为,地方性和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乡村”的地域范围。现代地理学解释,乡村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的地域综合体。在我国,乡村地域范围是指国家行政建制设市的城市市区以外的广大区域,包括城市郊区、建制乡镇及其它农村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和藉此存在的旅游产品不可转移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只能是乡村社区。
(2) 乡村旅游的资源。准确地划定资源的范围,是为了给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现实的基础。但旅游业的难处,在于它提供的产品本质上是满足体验的服务,而体验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多样性。按照《旅游规划通则》中的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可被视为旅游资源,这个定义体现了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那么,乡村旅游资源的界定,笔者认为应该用开放的资源观,从地域范围看,旅游资源应该是存在于乡村;从内容上看,乡村旅游资源既包括乡村自然景观,也包括了乡村传统农业劳作、乡村农耕文化及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建筑等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可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风俗(地方民俗);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乡村旅游资源应该是以乡村地域内特有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文化景观及经济景观为基础,对游客有吸引力,被旅游业利用后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功能的旅游资源。
(3)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随着全国各个乡村地区发展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源市场的定位也应覆盖到所有与旅游目的地景观有较大差别的区域,包括那些在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农事劳作方式等方而有差别的乡村居民之间的相互参观、考察、学习及体验等。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是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劳作方式等有别于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
( 4)乡村旅游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其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以上论述,笔者比较推崇四川大学刘红艳的定义: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为其活动场所,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等为旅游资源,以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
[1]
式及经历,农事劳作方式有别于当地乡村的居民为目标市场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
更多资料尽在: http://www.dxsbl.net 大学生部落-大学生第一门户社区
- 1 -
合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乡村旅游的起源
2.1国外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今天在世界上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之一。在国外乡村旅游可以上溯到19世纪,从最初单一的度假旅游空间选择开始,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如欧洲、美洲很早开始的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日活动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意大利甚至在1865年就成立了“乡村旅游全国协会”,专
[2]
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田野趣。但是,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普遍认为是在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当时西班牙、法国等国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生态重视程度的提高,度假风气兴盛,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作为度假地。部分贵族、富商在地中海海滨、休假地盖起了别墅、第二住宅。另一些经济状况并不很富裕的城市居民,有的联手购房、分时度假,也有的到乡村农户家里住一段时间度假。于是一些农户和农场主适应这一需求,纷纷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成家庭旅馆,接待城市中来观光度假的旅游者。最初的乡村旅游就是这么产生了,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2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
我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起步要晚得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80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才有了一些发展。乡村旅游在我国开始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对其给以较多关注的,是中央和北京等一些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于是有了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正式成立。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是在1989年。时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
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具备旅游条件的富有农村开始的。
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意义
3.1乡村旅游的发展
3.1.1旅游业界与学界的探讨
国外,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了“旅游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地区间研讨会”,会上确定了关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培训、规划、信急、管理等问题。1998年,首届国际乡村旅游研讨会在西班牙埃斯特城举行,讨论了深入开发乡村旅游文化的问题。这些都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内,政府主导的“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虽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业界和学界的仍在不断进行着研究工作。1998年,由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发起,天津市旅游局、《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黄山市委、黄山市政府联合在黄山召开了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2002年9月,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和台湾台中的一所高校联合发起主办“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延庆的召开。这些会议和研讨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成熟奠定了新的基础。 3.1.2我国政府的主导
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己由初期的自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自觉阶段。我国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把该年的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从而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高潮。乡村旅游在我国方兴未艾,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乡村旅游在政府的主导下不局限于满足那些拥有富余金钱和时间的都市旅游者的需要,而正朝着解决贫困或者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旅游理论研究也在突破旅游业内,运用多学科相互协作探讨多领域的问题,以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扶贫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实,旅游与扶贫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作为扶
更多资料尽在: http://www.dxsbl.net 大学生部落-大学生第一门户社区
- 2 -
合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反贫困)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ro-Poor Tourism,简称PPT)(Ashley, 2000)和“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简称ST-EP) (Sofield, 2004)以后,有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如何促进社区参与、
[4]
从而实现旅游为消除贫困作出贡献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旅游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促进旅游发展与扶贫相结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中国学者和我国政府的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1980年代后期,国家“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而取得了大而积丰收。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国家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乡村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史高的要求。2001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是我国大力推进工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国务院副总理钱其深在会议上指出:“城市郊区和有客源前景的其他农村地区,要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基地”。据此,国家旅游局拟订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草
[5]
稿),并在2005年1月9日公布了包括安徽省(17个)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国家旅游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联合主办的“2006乡村旅游国际论坛”9月5日在贵阳隆重开幕。国家旅游局分别以“中国乡村旅游年”、“中国和谐城乡游”作为2006年、2007年的旅游主题。可见,乡村旅游在政府的引导下走向我国旅游大舞台的中央,成为解决我国贫困或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的重要力量。 3.2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旅游与农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已经被高度重视,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已经被很多相关部门认同。由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倡导的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达359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是开拓旅游发展的新领域,也是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应该把发展乡村旅游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及有效途径[6]。
(1)乡村旅游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扶贫。乡村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乡村游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又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扶贫的重要资源基础。这里指的资源主要是农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其所有者(其所有权笔者认为有待探讨)和创造者都是农民。乡村旅游就是这样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所以农民可以将他们所有的这些资源转化为经营性资产,自主经营,创造财富,产权回报非常直接,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的种种受益不均的问题,大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之一已经被许多人熟识,因此近年来,许多研究上作者对农村当地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层次挖掘,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特色旅游。比如“农家乐”备受关注就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物质消费,而且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消费。游客可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览在农家,饱览农村大好河山,这势必会给农民带来息想不到的经济收益,大大促进了农村扶贫。
(2)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据估计,全国虽已有许多农村劳动力走出了农业领域,但广大农村仍有两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600万。而且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这更加成为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因素之一。旅
更多资料尽在: http://www.dxsbl.net 大学生部落-大学生第一门户社区
- 3 -
合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124个,能吸收较多的
劳动力就业。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因此,发展了乡村旅游,定能推动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例如饭店,交通,销售等领域的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大大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3)乡村旅游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首先,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资金支持。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资本积累少,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乏,但是要进行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就能满足这种经济需要。乡村旅游具有低投入,高产出,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可以通过乡村旅游来加速农村资金流转,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不足,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其次,乡村旅游发展可以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确定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该如何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需求状况、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等等因素。但是如果当地农民没有适时适地了解、掌握消费者的种种相关信息,是不可能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更加完善的。这时,乡村旅游就为当地农民和外界消费者的接触提供了机会,把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满息度直接反馈给农民,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使农民和消费者双方受益,并且让农民更加直接的了解消费产品需要改进的方向,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确定性,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结构。
(4)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
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新形势下,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地方专业素质不高,我国乡村旅游在认识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认识的误区
(1)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观光,把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来开发。郭焕成的“观光农业”定义为: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7]。观光农业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型产业,由于在资源特点及构成、旅游形式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很多地方甚至学者将其作为乡村旅游的代名词,笔者认为二者还是有差别的。首先,乡村旅游的旅游目的地为乡村社区,而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既可以在农村展开,也可以在城市展开,如城市里开展的农业观光园、农业工厂、民俗文化村等,而这些不属于乡村旅游的范围;再者,乡村地区开展的民俗文化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民俗旅游资源却不属于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因此,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旅游就其资源构成及旅游形式而言,也是相交的关系。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只注重对农业旅游的开发,大建“观光农业园”是不够的,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观光是片面的。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多样,既有能满足旅游者特殊需要的如修学旅游、购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类型,也有普遍意义上的观光型、度假型旅游产品。因此,乡村旅游己不再
更多资料尽在: http://www.dxsbl.net 大学生部落-大学生第一门户社区
- 4 -
合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把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地理解成由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而成。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民间的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现象[8]。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把民俗作为一项现代旅游活动来展开,具有代表性的是贵州的民族地区。在乡村中,除了农业和民俗以外,还有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农业和民俗文化可以为乡村旅游所利用,其他各行各业的文化也一样可以为它所用。而且实际上,在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中,早己渗透了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成分,如江苏华西村利用乡办工业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江西井冈山农业观光园大力加工红米、竹笋等特产向旅游者出售等等。因此,乡村旅游文化应该包括乡村各行各业的行业文化,是乡村农业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综合。 4.2开发的失误
(1)开发中城市化倾向,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偏重自然生态。当前,部分乡村在开发旅游时,过分依赖非自然的科学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倾向明显,乡村特色大受影响,搞得“中国不像中国,农村不像农村”。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少游乐园”,一味注重乡村自然生态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乡里亲情对旅游者,尤其是对城市旅游者的精神的愉悦和净化作用。实际上,乡村旅游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努力把乡村建成旅游者的“精神乐园”才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正确方向。
(2)开发具有盲目性,高品位项目匮乏。近几年来,我国有些地方完全不问本地区旅游业是否成熟到了需要观光农业园区的时候,就盲目上马,全国各地的农业(艺)园、瓜果园、饲养场等不断涌现,难以胜数。而且这些项目的开发大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笔者到所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合肥市大圩乡看到,由于当地经营者素质不高,一些葡萄、瓜果观光园仅能提供观光、采摘活动,对乡土文化挖掘较少,做得稍好一点的也就是向旅游者介绍一些农业知识。因此,这些项目的文化品位普遍不高。
(3)开发中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当前,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服务人员缺乏是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和突出的问题。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乡村旅游不需要高层次的旅游酒店和旅行社管理人才,而是需要既懂旅游开发和营销,又懂乡村生产生活情况的管理人才。但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却还有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管理人才的缺乏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加强对乡村旅游区内居民的培训,提高它们的语言能力和服务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4)交通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有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但交通条件较差影响了可进入性。笔者所在的合肥市长丰县许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进村道路多为天然土路或沙石路,可进入性很差甚至雨天小汽车无法进入。此外,许多乡村旅游点无交通指示标志,不便来客进入。由于我国乡村长期较闭塞,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谈薄,这些己构成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笔者前不久带几位外国游客到西递、宏村,在附近一个加油站客人对着简易搭建的厕所大叫太脏了,以至失望的连连摇头。可见,交通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5.开发我国乡村旅游业的构想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从长远规划来看,主题是大产业意识,把乡村旅游业与乡镇企业同等对待,也可积极引进外资,兴建一批度假村,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从近期组织实施计划来看主要是各地旅游决策者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在全盘筹划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必须领导重视。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因地制宜,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5种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
更多资料尽在: http://www.dxsbl.net 大学生部落-大学生第一门户社区
- 5 -
合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我国地域辽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因陋就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来源是个关键。因此,广开财源、广集财路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钱铺路。笔者认为,“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应该因陋就简,就土避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旅游旅馆为例,可利用乡村民居形式,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间幽禅、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为旅馆。在湖荡水网地区,亦可憩息于船楼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莲、采鲜藕等,耗资不多,受益可观。在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建设中、亦应以土为本,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栅栏、草径石道、独木小桥等都可体现乡村风貌。
(4)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开发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在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及组织旅游活动中,应将其放在首位。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是在乡村文化景观上体现出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中应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如无锡市根据江南水乡风光和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精心设计了乡村民俗旅游,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水乡画境,体验民情风俗,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劳动生活,并让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市场,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乡村生活,这一旅游活动倍受日本和美国等国外游客的欢迎。
(5)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虽然没有必要搞星级酒店,但必须保持卫生、舒适,并解决洗澡等问题,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间草房”等;从行来说,乡村旅游的交通工具应有别于飞机、火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它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立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6)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产权机制,协调好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乡村政府部门要树立旅游“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农村社区发展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以农村社区为主要对象,实现旅游富民功能。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有机结合作用。王大悟与魏小安指出:“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资源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的更大发展”[9]。这强调了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乡村旅游资源存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资源产权主体,在开发过程中,宜在明晰产权基础上,协调好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使乡村旅游健康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艳.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6. [2]姚昆遗. 发展农业旅游略议[J]. 旅游科学, 2005(8):28-29.
[3]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浓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3):13. [4]曾本祥.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 旅游学刊, 2006(2): 89-9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书[Z].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6 [6]李洁. 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6(10):8. [7]郭焕成 刘军萍 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0(3): 119-124. [8]石应平. 中外民俗概论[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6
[9]郝索. 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人文杂志, 2001(3):79-83
更多资料尽在: http://www.dxsbl.net 大学生部落-大学生第一门户社区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