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岗位任务……………………………………………………1 第二章 工作原理……………………………………………………1 1.脱碳工作原理………………………………………………………1 1.1脱碳压力对脱碳的影响…………………………………………1 1.2 循环量对脱碳的影响……………………………………………1 2.再生工作原理………………………………………………………1 2.1 PC温度对再生效果的影响……………………………………1 2.2 闪蒸压力对再生效果的影响……………………………………1 2.3 PC循环量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2 2.4罗茨风机对再生效果的影响……………………………………2 2.5气提风机空气流量对再生效果的影响…………………………2 第三章 工艺流程 …………………………………………………2 1.泰丰脱碳工艺流程 ………………………………………………2 第四章 工艺指标 …………………………………………………5 1.压力(表压) ……………………………………………………5 2.温度 ………………………………………………………………5 3.电流 ………………………………………………………………5 4.分析数据 …………………………………………………………6 5.液位 ………………………………………………………………6
1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五章 开停车及臵换方案………………………………………6 第一节 开车及臵换方案…………………………………………6 1.排气臵换…………………………………………………………6 2.开车………………………………………………………………7 3.脱碳泵的开停车…………………………………………………7 3.1开车 ……………………………………………………………7 3.2停车 ……………………………………………………………8 3.3倒脱碳泵 ………………………………………………………8 4.罗茨风机开停车…………………………………………………8 4.1罗茨风机的开车 ………………………………………………8 4.2罗茨风机的停车 ………………………………………………9 5.气提风机的开停车………………………………………………9 5.1开车 ……………………………………………………………9 5.2停车 ……………………………………………………………9 5.3倒车 ……………………………………………………………9 第二节 停车方案…………………………………………………10 第三节 紧急停车方案……………………………………………10 第六章 正常操作要点……………………………………………11 第一节 脱碳操作要点……………………………………………11 1. 脱碳塔液位的控制 ……………………………………………11
2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2.净化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控制……………………………………11 3.常压闪蒸气(混解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11 4.溶剂温度的调节…………………………………………………12 5. 溶液贫度的控制 ………………………………………………12 6. 溶剂水含量控制 ………………………………………………12 7. 稀液中PC浓度的控制 …………………………………………12 8. 净化气中CO2超标………………………………………………13 9. 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偏低 ………………………………………13 10. 脱碳塔气体带液………………………………………………13 11.控制贫液中CO2含量……………………………………………14 12. 控制PC中水含量………………………………………………14 第二节 电仪操作要点……………………………………………14 第三节 安全操作要点……………………………………………14 1.正常操作中的安全操作要点……………………………………14 2.开车中安全操作要点……………………………………………15 3.停车时注意要点…………………………………………………15 第七章 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16 第一节 生产特点…………………………………………………16 1.工艺状况…………………………………………………………16 2.设备状况…………………………………………………………16
3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二节 脱碳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化学品………………………16 第三节 环境因素…………………………………………………16 第四节 危害因素…………………………………………………17 第五节 应急方案…………………………………………………17 第八章 重要设备简图及参数……………………………………18 第一节 设备及参数………………………………………………18 1碳酸丙烯酯分离器 ………………………………………………18 2.脱硫槽……………………………………………………………18 3.脱碳塔……………………………………………………………19 4.混解气洗涤塔……………………………………………………19 5.常解再生塔………………………………………………………20 第二节 运转设备参数……………………………………………21 第九章 脱碳岗位检修规程………………………………………22 1.脱硫槽更换活性炭方案…………………………………………22 2.脱碳泵检修………………………………………………………23 第十章 本岗位分析规程…………………………………………25 1.微量形态硫(H2S、COS和CS2)的测定 ………………………25 1.1.1 原理…………………………………………………………25 1.1.2 仪器及试剂…………………………………………………25 1.1.3 测试步骤……………………………………………………25
4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1.1.4 计算…………………………………………………………25 1.2 CO2含量的测定 ………………………………………………25 1.3 碳丙液含量的测定……………………………………………25 2.提氢气体的分析…………………………………………………25 2.1 原理……………………………………………………………26 2.2 仪器……………………………………………………………26 2.3 分析方法………………………………………………………26 2.4 计算……………………………………………………………26 2.5注意事项 ………………………………………………………26 第十一章 脱碳岗位典型案例……………………………………26 第一节 工艺事故…………………………………………………26 第二节 设备事故…………………………………………………27 第三节 安全事故…………………………………………………27 第十二章 附录……………………………………………………28 1.多种脱碳方法的比较及相关知识………………………………28 1.1 MDEA法…………………………………………………………28 1.2 NHD法 …………………………………………………………28 2.碳丙液的相关理化性质及知识…………………………………28 3.吸附剂相关知识…………………………………………………28 3.1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吸附剂对于氢气的吸附性能 …………28
5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3.2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吸附剂对于N2的吸附性能 ……………30 4.氢回收率计算……………………………………………………32 5.脱碳塔气液比的计算和如何确定最佳气液比…………………32 6.操作规程更改记录表 …………………………………………39
6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一章 岗位任务
1、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PC溶剂,将变换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酸
性气体脱除,制得合格净化气送氢氮气压缩机。
2、溶解了酸性气体的PC富液通过闪蒸解吸,回收较纯的CO2,经过洗涤回收PC后送尿素CO2压缩机岗位,溶剂经过气提后继续循环使用。
3、利用本岗位的回收装臵,回收气相夹带的PC,降低PC消耗。
第二章 工作原理
1、脱碳工作原理
1.1脱碳压力对脱碳的影响
二氧化碳在碳丙液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加,提高吸收压力,有利于降低净化气的尾气(CO2)的含量。吸收压力提高,在相同温度下,变换气中饱和水蒸汽量少,带入系统的水量减少,有利于水平衡。
1.2循环量对脱碳的影响
循环量小,单位时间内与变换气接触的溶液减少,不利于吸收,净化气中CO2
上升。
循环量大,单位时间内进入脱碳塔的PC增加,破坏吸收气液比,同时还会造成脱碳塔液位调节不稳,PC消耗增加,氢氮气损失。在保证净化气净化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小PC循环量。
2、再生工作原理
2.1 PC温度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PC温度升高,则其气相水分压增大,因此闪蒸气、常解气、真解气、气提气带出水增多,使PC含水量下降直到新的平衡。
2.2 闪蒸压力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富液在一闪0.65-0.95MPa压力、二闪在0.35-0.55MPa压力下闪蒸,N2、H2
几乎全部解吸出来,少量CO2也解吸出来。经闪蒸后的PC在一定真空度下将CO2
7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绝大部分解吸出来。设备抽真空是有限的,为了使CO2的残余进一步解析,采用往气提塔内加空气降低CO2在气相中的分压,使CO2进一步解析。
2.3 PC循环量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根据PC脱碳中吸收气液比及时调节PC循环量 ,在保证净化气纯度下,降低PC循环量有利于富液的再生。PC循环量过大,会增加气提塔负荷,碳丙贫液残余CO2上升,会造成再生不良,同时会增加电耗,PC损失较大。
2.4 罗茨风机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罗茨风机抽负高,再生效果好,但PC损耗增大。反之PC中CO2含量增大,再生效果差。
2.5 气提风机空气流量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气提风机打气量大,直接影响再生后PC贫度。气提风机打气量小,PC贫液
中CO2含量超标,影响CO2的吸收,可能使净化气超标,吸收同量的CO2就会加大消耗。
在气候干燥的季节里,若水含量超标,可通过加大气提风机打气量来降低PC
的含水量,但空气湿度大时不能采用增大打气量来除水。
第三章 工艺流程
1、泰丰脱碳工艺流程
由氢氮压缩机四段来的≤3.2MPa(表压)变换气,其温度≤40℃,CO225-28%,H2S≤10mg/m3,先进入变换汽水冷气,冷却变换气后进入油水分离器将变换气中夹带的油水分离掉后进入脱硫罐,经脱硫后进入脱碳塔前油水分离器,分离油水后进入脱碳塔下部,与从塔上部喷淋而下的PC贫液逆流接触,使气体中二氧化碳溶解在PC溶液中,脱除CO2后的气体经净化气分离器,将净化气中夹带的PC雾沫分离掉后进入净化气洗涤塔,与高压往复泵送来的稀液(PC含量8-12%)逆流接触,回收气体中夹带的PC,进一步净化后经净化气洗涤分离器将气体中夹带的稀液雾沫分离掉后进入氢氮压缩机的五段进口。
吸收了CO2的PC液,由脱碳塔底部经自调阀和涡轮机进入一级闪蒸器,闪蒸
8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出溶解在富液中的H2 、N2、CO及部分CO2气体后,闪蒸气进入闪蒸洗涤塔中段(一闪气洗涤段),与从净化气洗涤塔排出的稀液逆流接触后,由顶部出经一闪气自动调节阀去压缩三入。闪蒸后的富液由一闪液体出口自调阀到二级闪蒸进一步闪蒸出溶解在富液中的H2、N2、CO及部分CO2气体,二闪气由闪蒸洗涤塔上段(未洗涤)出放空或到碳化工段。
闪蒸后的富液由闪蒸洗涤塔底部出或走碳丙液富液冷却器,经自调阀送入常解再生塔常解段,液体通过分布器喷洒在填料上,解吸大部分CO2后,由常解段底部经液封到真解段下部由中心管上部出,液体喷散到散装填料上,并在负压下解吸CO2,含CO2大于98%的真解气,由罗茨风机抽出加压后和常解再生塔常解段来得常解气混合后进入CO2洗涤塔的上部,与分别自上而下的稀液(二段先8-12%稀液后0-2%稀液)逆流接触,洗去混解气中夹带的PC雾沫后,由洗涤塔顶部出,经混解气分离器分离后,去CO2压缩机岗位。
真解气解吸后贫液由真解段下部排出,经液封溢流进入常解塔下部气提段,
与气提风机抽入气提段的空气逆流接触,进一步将PC液中残余的C02气体气提出来,完成PC液的再生过程。再生后的贫液含CO2:0.2-0.5m3/m3PC,气提气由气提风机抽送进入CO2洗涤塔的下部,分别与自上而下的PC稀液(二段先8-12%稀液后 0-2%稀液)溢流接触,将气提气中夹带的PC雾沫回收后放空。
再生后的PC液从常解再生塔底部出,送入中间储槽经脱碳泵加压后经过滤器过滤进入波纹管换热器,将PC液冷却到35℃以下,再进入脱碳塔的的上部循环使用。
稀液槽分0-2%和8-12%两种,0-2%的稀液经稀液泵抽出打入CO2洗涤塔上部上段,自上而下与混解气CO2逆流接触,回收CO2气夹带的PC后,从洗涤塔上部下部排出,进入洗涤塔下部上段,与气提气逆流接触,回收气提气中夹带的PC液雾沫,然后进入稀液槽,当浓度提高时,补进8-12%的稀液中。
8-12%的稀液经高压往复泵加压后进入净化气洗涤塔,与净化气PC分离器来的净化气逆流接触,回收净化气中夹带的PC雾沫,然后减压进入闪蒸洗涤塔中段,与来自一闪蒸器的一闪气逆流接触,回收一闪气中夹带的PC雾沫,回收后的稀液进入CO2洗涤塔上部下段,回收CO2气体中的PC雾沫,然后进入下部下段,
9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回收气提气中的PC雾沫,回收后进入稀液槽,浓度高时打入系统。 工艺流程图如下:
注:A:一闪槽≤0.95MPa B:二闪槽0.35-0.55 MPa C:富液冷却器 D:常解再生塔
E:CO2洗涤塔 F:混解气分离器 G:中间贮槽 H:过滤器
I:贫液冷却器 J:变换气冷却器 L:活性炭罐 K、M:油水分离器 N:脱碳塔 O、Q:净化分离器 P:净化洗涤塔 AI:萝茨风机 A2:气提风机 B1:脱碳泵 B2:稀液泵 B3:柱塞泵
10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四章 工艺指标
1、压力(表压)
脱碳塔进口≤3.20MPa 脱碳塔进口压差≤0.05MPa 脱碳泵出口≤3.6MPa 一级闪蒸槽0.6-0.95MPa 二级闪蒸槽0.35-0.55MPa 常解再生塔0-0.033MPa
罗茨风机进口压力-0.016-0.02MPa 罗茨风机出口压力0.025-0.049MPa 气提风机出口压力≤11.596KPa 低压稀液泵出口压力>0.2MPa 高压往复泵出口压力≥3.0MPa 过滤器进出口压差≤0.15MPa
2. 温度:
变换气温度;冬季<25℃,夏季<40℃ 脱碳塔出口液体;冬季25-30℃,夏季35-45℃ 溶剂冷却器出口液体:冬季18-25℃,夏季30-35℃ 溶剂冷却器进口液体:冬季22-25℃,夏季35-40℃ 脱碳泵电机<65℃ 轴承<65℃ 罗茨电机 <65℃ 轴承<65℃ 出口温度 <80℃ 润滑油<60℃ 气提风机电机<65℃ 回收液泵电机<60℃
稀液泵电机<60℃
3. 电流:
1#、2#、3#脱碳泵≤79A 1#、2#罗茨风机≤42.5A
4#脱碳泵≤37.7A
3#、4#罗茨风机≤72A
11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1#、2#气提风机≤102.6A
4. 分析数据:
变换气中CO2含量25-28%
净化气中CO2含量0.5-1.2% O2≤0.2% 混解气中CO2≥97.0%, O2 0.4-0.6% PC浓度≥98.0%
PC含水量≤2.0%
稀液浓度0-2.0%(CO2洗涤塔循环),8-12% (净化气洗涤塔,一闪气洗涤塔,CO2洗涤塔循环)
5. 液位:
脱碳塔液位1/2-2/3 中间储槽液位≥25% 稀液槽液位1/2-2/3
一、二闪液位1/2-2/3
洗涤塔液位1/2-2/3
罗茨风机油位1/2-2/3
第五章 开停车及置换方案
第一节 开车置换方案
排气臵换:由于变换气中含有氢,一氧化碳等组分,与空气混合后,易形
成爆炸性混合物,因此,在往系统通入变换气前,需先用惰性气体把系统内空气臵换出去。为此,可以用惰气臵换至氧含量≤0.4%为合格。如试车前无法臵备惰性气体,可以用变换气直接吹排臵换的方法,简介如下;
联系压缩岗位,先用不带压力的变换气送入,经变换气管道、气水分离器、脱硫罐、塔前油分、脱碳塔、净化气分离器、净化气洗涤塔、净化气洗涤分离器后放空,从净化气洗涤分离器后取样分析氧含量≤0.4%为合格。关净化气放空阀,联系压缩岗位,变换气从压缩五段入口前放空,至氧含量≤0.4%为合格。然后再分别用变换气吹洗各压力表,分析取样管,气速应缓慢,以免气体摩擦产生静电。常压臵换合格后,再与压缩岗位联系,逐步升压到0.2MPa,对系统进行冲压臵换,
12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当排气体中氧含量≤0.4%后,再分别升压到0.4、0.8MPa进行充压臵换,直到排出气中氧含量合格为止。
开车: 1.先检查系统阀门开关情况。
2打开脱碳泵进口阀,赶出溶剂泵内和管道内的空气。
3.与调度联系开车,并通知压缩、精炼、尿素等前后工段,做好开车准备。 4联系压缩岗位送变换气,脱碳塔逐步升压到规定压力后(2.0MPa)暂停送气,脱碳塔保压。
5开气提风机。
6.按正常步骤启动脱碳泵,当电流、出口压力稳定后,缓慢打开泵出口阀,在各塔和中间储槽液位未稳定前,流量不宜过大,同时注意泵电流,泵运转声音和泵出口压力情况。
7.通过富液自调阀,控制脱碳塔液位计在1/2-2/3处。
8.待各塔液位、压力稳定后逐渐加大溶剂流量,并联系压缩岗位继续送变换气,控制变换气流量与溶剂流量之比在规定范围内,使净化气二氧化碳含量在要求范围内。
9.开大溶剂流量后,要密切注视中间储槽液位下降情况,避免溶剂泵抽空,中间储槽液位不得低于25%。
10.系统压力,脱碳泵达到顺开涡轮机条件时,开启涡轮机。 11.按正常步骤启动稀液泵 。
12.常压闪蒸气(混解气)先从二氧化碳总管放空管放空,待CO2含量达到工艺要求后,视生产需要决定通知尿素CO2压缩岗位。
13.开启罗茨风机。
脱碳泵的开停车 1、开车:
1.1 1.2 1.3 1.4
通知电工检查电器设备,然后送电。 机泵润滑部位加足符合要求的润滑油。 手动盘车灵活无异常,盖好防护罩。 检查地脚螺栓是否紧固。
13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1.5 1.6
开进口阀、倒淋阀排气。
启动电机,开脱碳泵,出口压力在5.0MPa时缓慢开启出口阀,根据
电流负荷加至正常。
1.7
待泵投运后,全面检查出口压力、电流、机械密封、流量、轴温、振
动声音是否正常,并做好记录。
2、停车
2.1 2.2 2.3 2.4
停泵时主操作与副操作加强联系,确保停泵期间液位、尾气稳定。 缓慢关泵出口阀,按下停车按钮。 待泵停止运行后关进口阀(不检修不关)。 如泵需检修应将泵内PC卸完。
3、倒脱碳泵
3.1
当泵出现故障需检修,倒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进塔流量稳定,塔槽液位正常。
倒泵时两人应配合默契。保持电流、出口压力稳定。 3.2倒泵步骤
按正常步骤启动备用泵。
当备用泵运行正常后,缓慢打开备用泵出口阀,同时关在用泵出口阀,直至备用泵电流、出口压力稳定后,停下在用泵。
倒泵结束后,作好记录,检查无误后方可离开现场。
罗茨风机开停车 1、开车
1.1 1.2 1.3 1.4 1.5 1.6
通知电工检查,送电。
检查油位,关进口阀、开出口阀排机内积水油污 检查地脚螺栓是否紧固,冷却水是否畅通 手动盘车灵活盖好护罩
打开进口阀、近路阀,关出口阀。
启动风机逐渐关小近路阀,待出口压力正常时,缓慢打开出口阀,并
用近路阀调节进口压力,使罗茨风机抽负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14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1.7 检查润滑、电流、油温无异常后方可离开现场,作好记录。
2、停车
2.1 2.2 2.3
先打开近路阀,再关闭出口阀
按停车按钮,停罗茨机关进口(一般不关)。 检查无误后方可离开,作好记录。
3、倒车
3.1 3.2
按开车步骤开启备用机
逐步关小备用机近路阀,待出口压力与在用机出口压力相同时打开备
用机出口阀,同时缓开在用机近路阀,关在用机出口阀,直至停车。
3.3
待备用机投用后,检查无异常,按停止步骤停在用机作好记录。
气提风机开停车 1、开车
1.1 1.2 1.3 1.4 1.5 1.6
通知电工检查送电
是否加足符合要求的润滑油 手动盘车灵活盖好护罩 检查地脚螺栓是否紧固
启动风机,缓慢打开出口阀,调节电压、风量在正常范围内 电流、温度、润滑、声音等无异常后方可离场,作好记录。
2、停车
2.1 2.2
缓慢关闭出口阀,按停车按钮
停机后检查无误后方可离场,作好记录。
3、倒车
3.1 3.2
按开车步骤开启备用风机
待备用风机运行正常后,逐渐打开备用机出口阀,同时缓慢关闭在用
机出口阀。
3.3
15
按停车步骤停下在用机,并做好记录。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二节 停车方案
1.接到停车指令后,分别与压缩岗位、甲醇及使用CO2的部门联系,准备停车。
2接停车信号后,关变换气进口阀和出口阀,系统进入保压循环。 3逐步减小脱碳泵的打液量并调节好各塔槽液位。 4.停涡轮机。 5.停罗茨风机。
6.停脱碳泵,调节各塔槽液位后关闭各塔槽液位出口,气体出口阀。 7.停稀液泵,高压往复泵。 8.停气提风机。
第三节 紧急停车方案,
适用于全厂断电或重大设备事故
1.主操迅速关闭脱碳泵出口阀。
2.副操之一迅速关闭脱碳塔液位出口付线和自调前后截止伐。 3.付操之二关闭闪蒸液位出口付线和自调前后截止伐。 4.主操关闭一闪、二闪压力出口阀。
5.付操停气提风机、罗茨风机、稀液泵、柱塞泵。 6.主操关变换气进出口阀。 7.付操注意各点设备泄漏及回收。 8.作好记录及回报工作。
16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六章 正常操作要点
第一节 脱碳操作要点
1、脱碳塔液位的控制
脱碳塔内保持一定液位是确保脱碳操作连续运行的重要条件。液位过高易产生净化气带液,液位过低易发生富液串气,使较高的压力串入低压设备,造成低压设备损坏。
脱碳塔液位的控制主要靠富液出口阀调节。正常操作时,塔内液位应控制在
1/2-2/3处。
2、净化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控制。
脱碳岗位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将变换气中二氧化碳脱除到规定指标以下,对脱碳压力在3.2MPa以下的常温精脱流程来讲,净化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1.2%以下,否则有可能会影响后工序,尤其是甲醇铜洗的正常运转。
当净化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标时,从操作角度来讲,可从溶剂流量、变换气
流量、溶剂温度和贫度等方面进行调节。这些操作参数对净化气二氧化碳含量影响规律为加大溶剂流量,减小变换气流量、降低溶剂温度、提高溶剂贫度(即降低贫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可使净化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操作时可参照以上一个或几个调节 。
3、常压闪蒸气(混解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
常压闪蒸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受中间闪蒸(一、二闪)压力大小控制。如中间闪蒸器压力调高,则富液中的氢氮气在此释放量减小,未释放的氢氮气会在常压闪蒸器中放出,这样,就会使常压闪蒸气混解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反之,如中间闪蒸器压力调低,使富液中氢氮气基本上都在该闪蒸器解吸,这样,在常压闪蒸气内释放的都是二氧化碳,因此常压闪蒸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较高。
常解气压力对中间闪蒸器的压力也有影响。通过降低常压闪蒸气操作压力和
真空闪蒸、提高气体饱和度,适当提高闪蒸温度也可提高常压闪蒸气饱和度。罗茨风机是抽气操作,即可增加闪蒸气解吸量,又可提高闪蒸气二氧化碳浓度。
17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4、溶剂温度的调节。
降低溶剂温度可提高脱碳净化度,降低溶剂的消耗,故工业上往往配臵溶剂冷却装臵。冷却大多采用冷却水。生产上调节溶剂温度的方法主要是调节冷却水流量。现在大多为淋洒排管和波纹管换热器。
5、溶剂贫度的控制。
贫度是贫液中残余二氧化碳含量大小的尺寸,以CO2体积/体积溶剂(一般以
3
3
标m/m)为单位,贫度高表示残余二氧化碳含量低,贫度低,表示贫液中残余二氧化碳高。
贫度主要对脱碳净化度有影响。如贫度高,对降低二氧化碳有利。应控制在
0.2m3/m3溶剂以下。溶剂贫度主要与气体有关,当溶剂流量、温度一定时,气体气量增加后可使贫液中残余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在实际生产中,可按气液比操作,使贫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降到规定指标以下。夏季,由于溶剂温度较高,其气液比可取上述范围的下限;冬季则反之。空气流量的调节可通过气提风机进出口阀开启度控制。
6、溶剂水含量控制。
运转溶剂由于与含水汽的变换气、空气接触,加上不定期的补入稀液,使溶剂含有一定的水分。因含水溶剂会腐蚀碳钢设备,使溶剂水解,故在日常操作中要严格控制水含量。根据长期的工业实践,认真控制2.0%以下是比较适宜的。一旦水含量超标,可按以下方法操作;
6.1关小或全部关闭冷却水,使溶剂温度自然升高到净化气能允许的程度,这样净化气、常解气、闪蒸气、气提气在出系统时可从溶剂中带出一些水分,从而使循环溶剂中含水量降低。
6.2 当空气中水分汽压低于气提汽水分压时,可通过适当加入空气流量的方法降低溶剂含水量,如两者压差越大,效果越显著;如空气中水汽分压高于气提气中水汽分压时,易减小空气流量,否则反而使溶剂水含量增加。
6.3 停止往系统补加稀液。
7、稀液中PC浓度的控制
7.1 0-2%的稀液由脱盐水循环吸收尾气中夹带的PC雾沫形成(CO2气、气提
18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气)。
7.2 8-12%的稀液由0-2%和稀液吸收气体中夹带的PC雾沫形成(CO2气、气提气、净化气、闪蒸气)。
7.3 系统中水含量(≤2%时,8-12%的稀液可向系统补,同时0-2%的稀液向8-12%的稀液系统补)。
7.4 为保证PC回收效果,两种稀液控制不允许超标。
8、净化气中CO2超标:
8.1 原因:(1)吸收气液 比太大。 (2)贫液中CO2含量较高。
(3)脱碳塔内的塔板堵塞,气液接触不良。 (4)碳丙液温度较高。 (5)碳丙液浓度较低。
(6)系统压力过低。
8.2 对应措施:
(1)适当降低吸收气液比,加大脱碳泵的出口流量。 (2)加大气提风机的打气量。 (3)增加溶剂冷却器的冷却水量, (4)系统停车后清洗塔板。
(5)采取措施降低碳丙液中的水含量。 (6}联系氢氮气压缩工段,提高脱碳塔的压力。
9、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偏低
(1}控制闪蒸压力不要过高
(2)提高常解段压力(不易使用此手法,易造成CO2气体含量不足) (3)同时提高真空段真空度,加大气提段风量,提高贫液贫度。 (4)加大变换气流量
(5)控制混解气CO2气体中O2含量在指标内。
10、脱碳塔气体带液
当进塔变换气量与PC流量超过塔内承受负荷时,方可造成净化气托液至带液
19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发生,否则不会发生带液现象。
11、控制贫液中CO2含量≤0.5%g/m3,碳丙贫液中CO2含量的多少取决于常
解再生塔。气提段的效率,并且受解吸程度的影响,而贫液中CO2含量过高,又将影响到净化气的质量,使得净化气CO2含量超标,此时,应增大气提鼓风机的打气量,适当加大气提段的气液比,同时加大常解再生塔的解吸真空度,从而保证贫液中CO2含量在≤0.5g/m3碳丙以下。
12、控制PC中水含量≤2%,PC中含水量高于2%,将会加大碳丙对碳钢设备
和管道的腐蚀,加剧碳丙的化学降解,使得溶液吸收CO2的能力下降,所以在生产中应注意控制稀液补充量,适当减小溶剂冷却器的冷却水量,提高变换气温度,从而提高PC温度,条件适当时,可加大气提风量,达到降低水分的目的。
第二节 电仪操作要点
1.当有仪表空气时,用该空气检查仪表管线有无泄露,确认无泄露时方可使用。
2.调节液位的手动控制器,按不同位臵调整控制阀得阀位,并检查阀门的开启度比例,使阀位与控制器相对应,重复上述动作几次,观察其对应性和重视性。
3.检查液位自控控制阀的气开、气关是否正常。 4.检查声光报警信号是否齐全,处于备用状态。
5.运转设备在单体运转时,应注意仪表盘的声光报警信号对应情况,确任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
6.未经检查的报警信号,应先进行仪器的检查。
7.开车前,操作人员应在仪表维护、检查人员的协助下,了解本岗位各种仪表、控制器、调节器和声光报警装臵的性能,并熟悉自控仪表的使用。
第三节 安全操作要点
1、正常操作中的安全操作要点
20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PC着火点低,易燃易爆。操作现场和储槽处严禁火源。操作人员不易用手长时间与PC接触。
.注意调节吸收气液比,保证净化气中CO2含量≤1.2%。
.严格控制脱碳塔、闪蒸槽、常解塔液位,防止高、中、低压串气。 .定期检查油水分离器、PC分离器及时排放分离器。
.控制调节闪蒸气的压力:一闪在0.65-0.95MPa、二闪在0.35-0.55MPa,通
过调节此压力来控制闪蒸气组分。同时控制液位在1/2-2/3处。
.注意调节加氧阀门,使常解气中的氧含量达到正常值。
.根据CO2气体平衡情况,通过调节罗茨风机的旁路阀来适当调节常解塔的压
力,以达到生产工艺要求。
.每天分析PC的水含量,严格控制H2O含量≤2%,做到定时定量向系统补充
稀液(8-12%)。
.设备在检修前,必须切断并泄尽压力,排尽PC溶液,然后用少量水冲洗、
回收。最后用大量水臵换排放,直到分析合格,方可检修。
2、开车中安全操作要点
.PC从储槽转入系统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储槽液位,严防冒液,防止泵抽空。 .脱碳塔和闪蒸槽在充压时,应密切注意液位变化,严防液位过低时窜气,发
生超压。
3、停车时注意要点
.在减少变换气负荷的同时,应调小PC流量,保持脱碳塔和闪蒸槽液位在正常范围内。
.停送闪蒸气应及时联系碳化岗位,关闭闪蒸气调节阀,同时缓慢打开闪蒸气
放空阀,并注意维持闪蒸压力正常。
.停止送变换气后,按程序关闭或打开有关阀门,以防高压气体窜入低压,发
生物理爆炸。同时排放各设备以及循环管线内的PC入中间储槽并泄压。
21
.短时间停车,系统可视情况不泄压维持各设备液位。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七章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第一节 生产特点
1.工艺状况
碳丙吸收CO2属于物理反应,在吸收CO2中主要是根据在同等的温度,不同压力条件下CO2在碳丙液中溶解度不同,提高压力可以增加CO2的溶解度,一般压力控制在3.0MPa左右。
2.设备状况
脱碳系统中、低压设备并存,对操作系统要求严格控制压力,防止超压或高
压串低压发生爆炸着火事故。
第二节 本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化学品
1.碳酸丙烯酯
1.1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就医。
1.2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帘,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0分钟、就医。 1.3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第三节 环境因素
1.废气排放;系统停车泄压、罗茨机开停、脱碳开停车臵换,废气中有H2、N2、CH4、CO、CO2影响大气,人员中毒。
2.油水排放;罗茨机换油、一次水加压泵换油,影响水质。处理;将所有油排放进行回收,实现零排放。
3.噪音 ;系统停车泄压、罗茨风机开停及运转,影响人体健康,听力受损。处理;泄压控制速度,安装消音设施。
22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四节 危害因素
1.设备方面;设备运行噪音、设备本体、管道、阀体、连接附件破裂造成大量气体外泄人员中毒、火灾爆炸、臵换不合格动火爆炸。
2.工艺方面;操作不当超压放空泄压、安全阀起跳泄压、超压爆炸。 3.危害影响;安全方面;损害人体健康,环保方面;污染大气。 4.控制措施;(1)按应急方案处理 (2)按操作要点控制
第五节 应急方案
1.断电停车应急方案;
.迅速关闭脱碳塔液位付线阀和自调前后截止伐。 .关脱碳泵出口阀。
.关一闪、二闪液位、压力出口阀。 .关罗茨机出口阀、开近路阀。 .关气提风机出口阀。 .停稀液泵、柱塞泵。 .关变换气进出口阀。
23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八章 岗位重要设备简图及参数
第一节 静止设备简图及参数
1.碳酸丙烯酯分离器
2、 脱硫槽
〃2.脱硫槽
内径 1000㎜ 容积 3.8m3 壁厚 20㎜ 介质 脱碳液 高度 5656㎜ 工作压≤3.2MPa 力
内径 2400㎜ 容积 31m3 壁厚 30㎜ 介质 变换气 高度 6850㎜ 工作压力 ≤3.2MPa 24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3.脱碳塔
塔板层数 54层 内径 壁厚 高度 2400mm 30㎜ 35336㎜ 温度 工作压力 介质 ≤40℃ ≤3.20MPa 碳丙、N2、H2、CO、CO2 4、混解气洗涤塔
25
内径 壁厚 高度 1400㎜ 8㎜ 22585㎜ 温度 工作压力 介质 ≤40℃ ≤0.01MPa CO2、空气、稀PC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5、常解再生塔
内径 3800mm 温度 ≤35℃ 壁厚 30㎜ 工作压力 -0.05—0.03MPa 高度 31960介质 碳丙、空气、㎜ CO2 填料层数 3层 26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二节 运转设备参数
设备名称 1#罗茨机 2#罗茨机 3#罗茨机 4#罗茨机 1#脱碳泵 2#脱碳泵 3#脱碳泵 4#脱碳泵 1#稀液泵 2#稀液泵 回收液泵 1#气提风机 2#气提风机 高压往复泵
规格型号 D22 D22 L61LD L61LD D450AJ/60×6 D450AJ/60×6 D450AJ/60×6 DG0155-67×6 IH50-32-160 IH50-32-160 IH50-32-200 9-19 9-19 3P10 主要技术参数 Q=15 m3/h H=50kPa Q=15 m3/h H=50kPa Q=27 m3/h H=49kPa Q=27 m3/h H=49kPa Q=450 m3/h H=360m Q=450 m3/h H=360m Q=450 m3/h H=360m Q=155 m3/h H=402m Q=7.5 m3/h H=34.5m Q=7.5 m3/h H=34.5m Q=15m3/h H=48m 主机转速 电机型号 1450RPM 1450RPM 980RPM 980RPM 1480RPM 1480RPM 1480RPM 2950RPM 2900RPM 2900RPM Y180L-4 Y180L-4 Y250M-6 Y250M-6 JSQ158-4 JSQ158-4 JSQ158-4 Y3554-2 YB100L-2 YB100L-2 2900RPM YB1325L-2 Y250M-2 Y250M-2 Y160L-6 Q=7376 m3/h H=11598 Pa 2970RPM Q=7376 m3/h H=11598 Pa 2970RPM Q=120L/min 970RPM 27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九章 脱碳岗位检修规程
1.脱硫槽更换活性炭方案
检修内容 计划检修时间 检修步骤 脱硫槽活性炭更换方案 检修负责人 内容 1.与仓库联系好,取得活性炭RS-2型和10T 物质准备 2.准备好扒填料的工具、扒子、溜槽 3.配备好防护器材、手套、口罩、抽风机 安全学习 开检修证,学习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1.与生产部调度联系,停用脱硫槽 2.开大变换气近路,关脱硫槽进出口阀门,防止三段超压 3.与调度联系好,微开100倒淋阀卸压。 具 体 检 修 步 骤 4.确认压力卸完后,用CO2臵换16小时,分析CO2浓度≥90%为合格 5.拆开上下人孔、卸料孔,扒填料,人孔处增一台风机通风.入罐时戴好长管面具 6.填料扒出后联系压容主管检测 7.装填料之前检查好网子 8.装活性炭结束后,上好上下人孔、卸料孔,用CO2臵换16小时,分析CO2浓度90%为合格 9.开车,缓慢升压,检查紧固件 现场三清 检修记录 将现场清理干净,工具备件放到规定的地方,做到现场三清 在检修记录本上记录本次检修的具体情况 28
安全负责人 执行责 任人 确认人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检修总结(经验与教训): 学习人员签名: 2.脱碳泵检修 检修内容 计划检修时间 检修步骤 多级泵检修 检修负责人 安全负责人 执行责 任人 确认人 内容 每人常备用一套常用工具,专用扳手,撬棍,大锤,拉马 物质准备 安全学习 开检修证,学习检修方案及安全注意事项 1. 办理各种票证,落实安全措施,作业人员按规定着装 具体检修步骤 2. 确认泵内压力为零,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方可开始检修 3. 拆卸 3.1先拆下轴承压盖,再拆下轴承 3.2拆下托架,平衡盘 3.3拆除泵体连接螺栓,出口端座、二级叶轮、首级叶轮、进口端座、泵轴及键 29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4.测量:检查泵轴承位,叶轮位、磨损和腐蚀情况,轴承位标准100.015±0.015,叶轮与口 环间隙≤0.7㎜,轴表面要求光滑无毛刺 5.装配: 装配前:在轴上试合,叶轮,隔环,轴套,检查叶轮与口环间隙0.5-0.7㎜,平衡盘动、静环表面应光滑无毛刺;装配顺序与拆卸顺序相反 6.注意事项: 6.1先将定位轴套固定好 6.2不装平衡盘时总传动量0.9-1.0㎜,装好平衡盘后传动量为不装平衡盘传动量/2-0.5 6.3轴承锁母一定要锁紧 6.4泵装好后应盘动灵活自如 7.试压试漏合格,试车正常备用 现场三清 将现场清理干净,工具备件放到规定的地方,做到三清 检修记录 检修总结(经验与教训): 学习人员签名: 30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第十章 本岗位分析规程
1.碳酸丙烯脂分析 1.1水分分析 1.1.1 原理
卡尔费休试剂能与试样中的水分进行定量反应,其终点采用“永停法”来判断即在浸入溶液的两极间加一电压,若溶液中有水存在阴极极化,两极之间无电流通过,滴至终点时,溶液中同时有碘及碘化物存在,阴极去极化,溶液导电,电流突然加至最大值并稳定30秒以上即为终点.
1.1.2 仪器及试剂
水分测定仪;微量注射器;卡尔费休试剂;无水甲醇;
1.1.3 测定步骤
将废液排尽,用移液管吸取10ml无水甲醇,用卡尔费休液滴定至指针指到某一读数,用微量注射器取10ul蒸馏水注入水分测定仪中,用卡尔费休液滴定至指针指到同一读数,记下溶液用量V1,再称取适量的碳丙酯,用卡尔费休液滴定至指针到同一读数,记下此时所耗溶液体积V2.
1.1.4 计算
水分%=10/V1×10-3×V2/m×100=V2/(V1×m)
式中: m—试样质量; V1—水样所耗卡尔费休液体积; V2—试样所耗卡尔费休液体积 。
1.2 CO2含量的测定
原理、方法、仪器同铜氨液中CO2含量分析
1.3碳丙液含量的测定
碳丙脂%=100-水分%- CO2%
2.提氢气体的分析(气相色谱法) 2.1 原理
根据不同气体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不同,样气通过色谱柱的先后顺序也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再接上热导检测器,将分离出的不同组份检测出来,
31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通过记录仪得到不同组份的峰图,将它们与标准样气的峰高相比较,即可求出各组份的含量。
2.2 仪器
GC4000(A)型气相色谱仪,氢气发生器,记录仪
2.3 分析方法
〃打开载气,试漏合格,气相色谱仪主机柱前压达到设定值0.2MPa 〃打开主机电源,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设臵各温度参数,桥温温度设为50℃,热导温度为120℃,保护温度为200℃,按运行按钮,让仪器加热升温
〃待热导池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且平衡后,设定桥温为120℃,打开桥流开关 〃打开记录仪,待基线稳定后进行试样分析,先分析标气,将六通阀扳向上,用样气臵换30秒后,切断样气将六通阀扳向下进样,分析时调节合适的衰减,得出不同气的峰图.采用同样的方法测样气,各组份的衰减应与标气相同
〃分析结束后,先关桥流开关,再关主机电源,待柱温冷却后,再关载气
2.4 计算
样气成份%=Ws×H样/Hs
式中: Ws—标气各组份含量%; Hs—标气各组份峰高,mm; H样—样气各组份峰高,mm
2.5 注意事项
〃扳六通阀时动作一定应轻,快,平压
〃样气必须经除氨,干燥才可进入系统,否则柱子会被污染
〃调零时尽量不用TCD调零旋钮,只有当记录仪调零旋钮无法回零时才用 〃严禁未通载气时打开桥流开关,否则会损坏热导检测器
第十一章 脱碳岗位典型案例
第一节 工艺事故
1.未经检查就开车,,慌乱之中出差错,
32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1.1事故经过; .接班后调度通知开车,当班操作工未经彻底检查就启动脱碳泵,造成脱碳泵不打压,并且在未开泵前先将泵的出口阀开的过大(应稍开),泵出口阀20多公斤压力倒回泵内,串入中间储槽,导致中间储槽大量冒液。 1.2原因分析;.操作工责任心不强,业务技能不精。
.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泵内空气未排出)。
1.3事故教训;
.交接班要认真,做到心中有数。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第二节 设备事故
1.1998年8月,仪表盘断电电机烧事故
事故原因;因分析工作出净化气CO2高,操作工拟开两台气提风机,未经盘车就启动电机,造成仪表盘断电,电机烧,减量。处理过程中操作工没有及时打开二闪付线,使液位涨满,中间储槽险些抽空,没有办法只好停车。 整改措施;
1.1.加强操作工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做到每件事都有责任人。
.按照程序操作,配合得当。
第三节 安全事故
1.操作工疏忽大意,导致系统串气
1997年11月在停车过程中,由于本岗位人员少,调来外岗人员帮忙,在处
理脱碳塔液位过程中,外岗位一操作工疏忽大意,该关的阀门未关反而一个劲的开,等本岗人员发现后,但为时已晚造成了高压串低压,闪蒸槽压力高报警并喷射大量的PC液,本岗操作工误认为系统压力高(此时并不高)慌乱中去开净化气放空阀,放空阀因开的过大导致冒蓝烟爆炸,当场把放空管吹断,仪表箱吹走,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33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原因分析;
外岗人员不熟悉业务,
.本岗人员没有监督到位,反而在操作中忙中出乱。 .操作工操作技能、业务水平不强。 事故教训;
.在操作中一定要认真,特别是处理事故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认真处理,有外来人员帮忙时,要与本岗人员密切配合。
第十二章 附录
1.多种脱碳方法的比较及相关知识 1.1 MDEA法
物理吸收剂。变换气中的CO2 、H2S气体在NHD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且随压力的升高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而变换气中的氢氮气在其中溶解度很小,因此在低温高主要成分是氮-甲基二乙醇胺。在加压和有活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氮-甲基二乙醇胺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为: R2CH3N+CO2+H2O
R2CH3NH+〃HCO3-
1.2 NHD法
NHD化学名称聚乙二醇二甲醚,是一种压下NHD溶剂吸收CO2和H2S;降低压力,溶液中吸收的气体解析,使NHD溶剂再生。
2.碳丙液的相关理化性质及知识
碳酸丙烯脂脱碳是一种典型的物理溶解过程,它对CO2 、H2S等酸性气体有较大的溶解度,而N2 、H2在碳丙中的溶解度很小,CO2在碳丙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升高温度降低而增加。
3.吸附剂相关知识
3.1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吸附剂对于氢气的吸附性能
1.t=300c m=0.8687g T/K P/MPa △V/ml △VH2/ml 34
△VH2/Nml 吸附量(Nml/g)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T/K 303 303 303 303 0.02 0.04 0.06 0.08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P/MPa 0.40 0.50 0.60 0.70 9.538 9.850 9.873 10.065 10.186 10.170 9.975 9.808 10.003 9.972 △V/ml 9.965 9.968 9.980 10.033 0.94 1.25 1.27 1.47 1.59 1.57 1.38 1.21 1.40 1.37 △VH2/ml 1.37 1.37 1.38 1.43 0.17 0.45 0.69 1.06 1.44 2.14 2.49 2.74 3.82 4.36 △VH2/Nml 4.95 6.20 7.51 9.10 0.20 0.52 0.80 1.22 1.66 2.46 2.87 3.15 4.39 5.01 吸附量(Nml/g) 5.70 7.14 8.64 10.47 2.t=400c m=0.8687g T/K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P/MPa 0.02 0.04 0.06 0.08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V/ml 8.680 9.473 9.595 9.731 9.921 9.635 9.615 9.610 9.795 9.864 △VH2/ml 0.08 0.87 1.00 1.13 1.32 1.04 1.02 1.01 1.20 1.26 35
△VH2/Nml 0.01 0.32 0.54 0.82 1.20 1.41 1.84 2.29 3.25 4.01 吸附量(Nml/g) 0.02 0.36 0.62 0.94 1.38 1.62 2.12 2.64 3.74 4.62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313 313 313 313 0.40 0.50 0.60 0.70 9.860 9.845 9.882 9.895 1.26 1.25 1.28 1.30 4.57 5.65 6.98 8.22 5.26 6.50 8.03 9.46 3.t=600c m=0.8687g T/K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T/K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P/MPa 0.02 0.04 0.06 0.08 0.10 0.15 0.20 P/MPa 0.25 0.30 0.35 0.40 0.50 0.60 0.70 △V/ml 8.665 9.311 9.414 9.488 9.640 9.495 9.452 △V/ml 9.390 9.525 9.450 9.530 9.483 9.554 9.435 △VH2/ml 0.06 0.71 0.81 0.89 1.04 0.90 0.85 △VH2/ml 0.79 0.93 0.85 0.93 0.88 0.95 0.84 △VH2/Nml 0.01 0.26 0.44 0.64 0.94 1.22 1.55 △VH2/Nml 1.79 2.52 2.70 3.37 4.00 5.19 5.30 吸附量(Nml/g) 0.01 0.30 0.51 0.74 1.09 1.40 1.78 吸附量(Nml/g) 2.06 2.90 3.11 3.88 4.61 5.98 6.10 3.2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吸附剂对于N2的吸附性能 1.t=300c m=0.8687g T/K 303 303 303 P/MPa 0.02 0.04 0.06 △V/ml 12.755 13.947 14.235 △VN2/ml 3.76 4.95 5.24 36
△VN2/Nml 0.68 1.79 2.85 吸附量(Nml/g) 0.78 2.07 3.28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303 0.08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0.50 0.60 0.70 14.298 14.254 13.675 13.894 13.345 13.312 13.235 13.194 13.005 12.880 12.712 5.30 5.25 4.68 4.89 4.35 4.31 4.24 4.19 4.01 3.88 3.71 3.84 4.77 6.36 8.88 9.85 11.73 13.44 15.22 18.16 21.11 23.57 4.43 5.49 7.32 10.22 11.34 13.51 15.48 17.52 20.91 24.31 27.13 2.t=400c m=0.8687g T/K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313 T/K 313 313 P/MPa 0.02 0.04 0.06 0.08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P/MPa 0.50 0.60 △V/ml 12.520 13.435 13.426 13.551 13.452 13.402 13.255 13.032 12.978 12.805 12.817 △V/ml 12.718 12.693 △VN2/ml 3.52 4.44 4.43 4.55 4.45 4.40 4.26 4.03 3.98 3.81 3.82 △VN2/ml 3.72 3.69 37
△VN2/Nml 0.64 1.61 2.41 3.30 4.04 5.99 7.72 9.14 10.82 12.08 13.85 △VN2/Nml 16.86 20.10 吸附量(Nml/g) 0.74 1.85 2.77 3.80 4.65 6.89 8.88 10.52 12.46 13.90 15.94 吸附量(Nml/g) 19.41 23.13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313 0.70 12.670 3.67 23.30 26.82 3.t=600c m=0.5150g T/K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333 P/MPa 0.02 0.04 0.06 0.08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0.50 0.60 0.70 △V/ml 10.615 10.872 11.073 11.192 11.115 10.960 11.141 11.090 11.132 10.982 10.993 10.958 10.863 10.802 △VN2/ml 1.62 1.87 2.07 2.19 2.12 1.96 2.14 2.09 2.13 1.98 1.99 1.96 1.86 1.80 △VN2/Nml 0.29 0.68 1.13 1.59 1.92 2.67 3.88 4.74 5.80 6.29 7.23 8.88 10.14 11.44 吸附量(Nml/g) 0.57 1.32 2.19 3.09 3.72 5.18 7.54 9.20 11.26 12.22 14.04 17.24 19.69 22.21 4. 氢回收率计算
氢回收率=产品气量90%100%
原料气量60%
5.脱碳塔气液比的计算和如何确定最佳气液比
气液比指单位时间内进入吸收塔的原料气体积与贫液体积之比,脱碳塔吸收气液比和气提气液比分别为30-40和6-12为依。
38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6.操作规程更改记录表
操作规程更改记录表
更改 日期 页码 行数 39
更改前内容 更改后内容 更改原因 脱碳操作规程 LH-NS-01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