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文)试卷
命题单位:克东一中 命题人:朱淑艳
一.选择题。(2×30=60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2. 下列对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就是科学化的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这句话说明
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其他东西不一定是运动的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人们眼里、心中运动
4. “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这是歌曲《童年》中的两个问题。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哲学
A. 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B. 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
C.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5.许多同学高考前找算命先生算命,或者去寺庙求签测前程,这种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不可知论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6.近年来,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如占卜算命、求神问卜等。这些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和改革发展的稳定局面。对于迷信思想,我们必须反对。这是因为
A.人们的活动受世界观的支配 B. 迷信思想和行为是脱离现实的 C.哲学是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世界观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7. 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8.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
①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② 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③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④ 运动是物质唯一特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 下列关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进步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起着决定作用
D.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回答10~13题: 10.“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 B.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C.事物是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11.“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2.2008年9月2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神舟七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创造的
13.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无情”,或者“细水润田”。2004-2009年是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的第三期工程阶段,第一第二期工程已完成的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顶高185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它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极为有利的。这说明 A.人们发挥自觉能动性,就可以改变水流动的规律,变害为利 B.人们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和规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坏作用 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规律创造有利条件,为人类服务
14.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生活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回答15~17题:
15.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 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6.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17.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最终决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C. 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 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物质
18. 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不用炸药,用车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1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21.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B.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C.人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 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 医生看病 ②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③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蚂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2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合理想像 D.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
24.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推进,一些新的课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5.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就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26.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B.它揭示了真理是无限发展的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它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27.“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② 精神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是时有时无的 ③ 精神力量往往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力量 ④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的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28.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10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29.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 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
高度。这表明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30. 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A. 客观物质对象在大脑中的反映 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 C.客观事物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
31. 在哲学发展史上,从根本上存在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这两条路线的斗争推动着整个哲学的发展进程。
⑴哲学上存在的两条路线指什么?划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6分) ⑵简述这两条哲学路线的主要内容。(6分)
32.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请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2分)
33.材料一:美国《侨报》21日称:中共十七大的亮点之一是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9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的。它将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材料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自然界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界生产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实践证明:\"黄\"化:荒漠化-----生产资源枯竭——贫困化是一种循环,\"绿\"化:环境美化——生态资源富足----——小康化也是一种循环。 阅读材料,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中所蕴涵的哲学道理。(8分) (2)分析造成材料二中两种不同循环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哲学启示?(4分)
高二政治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30=6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A 11 B 21 B 2 C 12 A 22 C 3 B 13 D 23 B 4 D 14 C 24 D 5 D 15 D 25 D 6 A 16 C 26 B 7 C 17 C 27 D 8 A 18 A 28 A 9 B 19 A 29 B 10 B 20 B 30 C 二、非选择题 31.⑴这两条路线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是对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或对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6分)
⑵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是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6分) 32.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4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4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4分)(回答出以上3点既得满分) 33.答:(1)①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科学发展观”, 蕴涵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②“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蕴涵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8分)
(2)造成这两种不同循环的原因有:是否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实践活动,是否遵循了客观规律。
\"黄\"化的循环没有遵循客观规律,\"绿\"化的循环是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的体现。(4分)
(3)启示:
①要用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2分)
②在发挥意识能动性时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客观规律办事。(2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如承认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