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P[C I A L C 0 N T R I B U T 1 0 N Town—level City II a Mode of Urbanization to Span Urban and Rur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Summary of Operating and Managing Reforms in China S、、Strong Town of Economy” “ 镇级市’’:一种跨越城乡管理机制的城市化模式 我国“经济强镇”运行管理改革综述 文\本刊编辑部 导读: “镇级市”本质上是农村城市化的一种推进方式,这是在当前国家行政体制条件下,避开行政区 划难题,由镇级政府去建设、管理和经营超大经济强镇、促进强镇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强镇小城市功能的一种 选择,其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强镇的行政级别问题,而是为了提高强镇城市功能,推进强镇发展与转型升级。 关键词:“镇级市”:强镇扩权;城市转型 DOI:1 O.3969/j.i s sn.1674—7 739.201 0.05.002 以“破冰之旅”、“石破天惊”、“经 择,其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强镇的行政级别问题,而是为了 济小老虎”等抢鲜字眼描绘温州“镇级市” 提高强镇城市功能,推进强镇发展与转型升级,带动周边 的改革模式成为今年2月份以来关于城乡一体 农村发展。 化发展中的新话题,而“镇级市”更被誉为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大战略”的 新模式。 一、 “镇级市”概念的历史渊源与成因辨析 (一)从中国小城镇发展的轨迹看,创建“镇级市” 是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镇级市”本质上是农村城市化的一 早在1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过类似“镇级市”的行政 种推进方式,这是在当前国家行政体制条件 区划,最有名的就是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 下,避开行政区划难题,由镇级政府去建 镇、河南朱仙镇,这些市镇虽然均隶属于某一个县管辖, 设、管理和经营超大经济强镇、促进强镇发 但无一例外地已经具备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并且,随着时 展方式转变、提升强镇小城市功能的一种选 代的发展,这些市镇后来也都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成功 S P E C l A L C 0 N T R l B U T 1 0 N 典范,直到今天仍然被津津乐道。此外,在我国的台湾地 区,比如台北县就有板桥、三重、中历等县辖市。由此可 见, “镇级市”并非天马行空的意外手笔,只是得改革风 气之先的温州,在恰当的时刻将这一新名词展现在公众面 当“镇级市”尚未经过论证,只作为 一种新的设想而提出,即引来了许多不同看 法。有人甚至认为,在不辅之以大变革的前 提下, “镇改市”无异于哗众取宠的作秀之 前而已。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的中 等以上城市几乎都实现了城市市区面积的扩张。但是中国 的城市化却遇到了三大矛盾:一是大城市摊大饼式的布局 发展,形成了不合理的城市结构,带来难以解决的环境污 染、交通堵塞、人口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逐渐出现了 “大城市病”。二是一阵风式的县改市,很多是在违背城 市发展规律ag.i青况下,单纯靠行政手段完成的,城乡二元 结构长期不合理的存在,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foo题不断发 生,社会矛盾时有激化,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影响着城乡 民生水平的提高。三是传统的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一定 进展,但是在这种模式下,无法消除小城镇仍然是“乡” 8,9 JC,理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温州市的乐清市柳市镇、 瑞安市塘下镇、永嘉县瓯北镇、平阳县鳘江镇、苍南县龙 港镇作为试点镇,率先启动市级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 改革重点是解决强镇责大权小功能弱的突出问题,}B5个试 点强镇建设成为后来创设的名为“镇级市”的运行模式。 (二)从城市转型期发展的进程看,创建“镇级市” 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必然产物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正在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 阶段转换,现行许多地方的行政区划体制已从不同角度对 城市化发展产生某些消极影响。因此,建“镇级市”不是 将原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为县级建制市,:不是简单的 机构增扩、放权扩权,更不是干部人人提拔,而是以现代 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强镇,镇的城市规模、 设施、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能力要达到城市化水准,教 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各项社会公共事业也 要接近城市化标准。 换个角度看,在城市化进程中,具备一定条件后, 改“镇”为“市”和改“县”为“市”而成为名符其实的 城市 的确能够减小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发展。所以, 在什么条件下“镇”改“市”,是城市化进程中经济、人 口、空间综合要素决定的,而不是某种看法决定的。这样 的思路也符合中国当代实际。 当然, “镇级市”这一提法真正引起关注的是2010年 2,EJ,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在温州市强镇党委书记座谈会上 提出,要“着力解决强镇责大权小功能弱的突出foO题,努 力}B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此举作为强镇扩权中 首次出现的新提法,引起了广泛关注。 (三)从学界内外再认识的争议看,创建“镇级市” 是改革中的必然挑战 举,除了平添几个“市长”之外,没有别的 价值和意义。 其实, “镇级市”作为一个新的设想, 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必须 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和方式等 诸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而强镇扩权改革试 点工作的重点,是强化社会管理能力,着力 解决责大权小功能弱的突出问题,赋予强镇 城市管理的相应权限,努力按照城市要求和 社会管理需要来设置机构,逐步完善管理机 构,并加大撤村建居工作力度,因势利导建 立居民社区,加快公共资源向强镇集聚配 置,为强镇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在这样的意义上,温州建设“镇级市” 的尝试,触及到的是扩权问题,而权力的不 变可能给未来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带来一些不 必要的麻烦。但可以肯定的是温州的这种实 践是一种突破,虽然是不是质的突破,还有 待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改革成效尚需实践检验。尽管“镇级 市”的步伐刚迈出,一些专家业已对此番改 革之举给予肯定。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 事科研所所长夏春胜说, “‘镇级市’是温 州在强镇扩权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浙 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认为,给予 乡镇更多的权力,有利于激发乡镇更大的活 力,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 力,促使乡镇更快实现现代化。中国人民大 学行政管理学教授毛寿龙说, “‘镇级市’ 的提法和改革,给了镇以城市的发展权,镇 级市的提法,不管其能不能成功,关键是可 以率先在体制上实现突破”。 二、温州“镇级市”试点的产生根 源与实践对策 (一)产生背景:肇始于十多年前的强 镇扩权改革 1996年,作为农民自费建城样本的温 州龙港镇,被国家l1个部委列为小城镇综合 改革试点。龙港镇首次拥有了自己的“小金 库”和县里“委托授权”的部分管理权限, 迅速跃升为温州第一强镇。然而,权力和利 益的重新分配必定伴随着矛盾。几年后,苍 M N_一..一..一 S P E C I A L C 0 N T R l B U T 1 0 N  ̄BN1占维在2月22日召开的温州市强镇党委 南县政府全面收回了曾经下放给龙港的“部 时任温州市委书-分县级管理权限”,所谓的“改革试点城 书记座谈会上指出,温州将着力解决强镇责大权小的突出 B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在政策 镇”被架空,镇金库也成了一个只有外壳没 问题,努力}有储备的空架子,龙港的经济水准陆续被其 制定者邵占维看来,镇级市与行政区划改革无关。他说, 他镇区超越。 2007年,浙江开始自上而下推动乡镇行 政体制改革,温州强镇扩权再次提上日程。 当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 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要求财政、 土地、投资项目核准等l0项县级经济社会管 理权限下放给141个中心镇,柳市、塘下、 瓯北、鳌江、龙港五镇均f17列其中。然而此 后很长一段时间, 《意见》仍停留在文件阶 段,温州及各县市既没有形成具体的方案和 细则,也没有下放县级权限。屡试屡败,温 州市强镇扩权再次回到原点。 (二)试点缘由:破解“小马拉大车” 的强镇困境 由于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温州启动 “镇级市”试点的5个镇,不光在人口、财 政收人和产业规模上与中等城市齐平,城镇 所在地也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有了城市的 样子。但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由于受镇 级行政体制的束缚, “鱼长大了,鱼塘变小 了”,遭遇了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薄 弱、带动能力不足、管理权限不相适应等 诸多矛盾,其突出表现是:“责大事多”、 “权小钱少”、“功能薄弱”。 镇委、镇政府在户籍管理、行政司法、 土地要素、财税分配、项目审批、投资规 模、城市建设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上,陷入 “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镇级权限的事权、 财权、人权无法实现对超大城镇建设和数 十万人口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 些县政府职能部门延伸到镇里的只有办事 权、执行权,而无审批权、处置权,导致行 政功能弱小、办事效率低下。 2009年6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关于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的意见》,将龙港 镇等5个镇列入第一批市级试点镇,要求市 级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要通过逐步完善强镇 基础功能,提升服务功能,发挥特色功能, 统筹区域功能,努力把强镇建设成为发展领 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 化小城市。 “镇级市”首次见诸媒体是今年2月。 _n ^ l 建“镇级市”不是将原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为县级建制 市,而指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镇 的城市规模、设施、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能力要达到城 市化水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各项社 会事业也要接近城市化标准。 (三)改革亮点:落实“四大权限”、打造“四个平 台” 1、落实“四大权限”。即扩大试点镇的土地使用权、 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例如每年安排不 少于所在县总量三分之一的用地指标,镇财政留下80%一 100%,增设县职能部门分局等机构,高配强镇党政一把 手,市级试点镇书记任所在县(市)委常委,镇长明确为 副县长级等。同时,支持建设规划、国土资源、财政(地 税)、国税、质监、环保、公安、工商等部门派驻强镇的机 构建立分局,分局正职由县(市)部门领导兼任或明确为副 科级。 2、打造“四个平台”。 口建立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 让城镇管理城市化;建立强镇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简化审 批流程;建立强镇土地储备中心以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例如建成较为完善的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设施,道路、 站场等交通设施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强 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 试点镇力争到2012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 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强镇管理体制和 运行机制。 (四)参事调研:国务院关注温州“镇级市”改革 温州开展5个强镇城市化试点、建设镇级市的改革举 措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6月23日至26日,国务院参事车书 剑、刘秀晨、吴学敏、沈梦培、王静霞等一行来到温州, 就温州市强镇扩权改革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温州市委书 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占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彭 佳学,市委常委、副市长周少政等参加座谈会。 在温州期间,调研组先后召开两个座谈会,与市、县 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座谈,详细了解试点工作的 具体举措和经验心得,并就管理、建设等方面共同关心的 话题进行了探讨。随后,调研组一行还深人5个试点强镇, 实地开展调查研究。 调研组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温州人敢想、 敢干、敢闯,创造并发展了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如 今,温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镇级市,这一改革举措再现 了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BB_B识,具有很大的意义。他 S P E C I A L C 0 N T R I B U T l 0 N 们希望,温州能继续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 共设施项目投资;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新 新探索,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五)省份影响:部分地区相继启动“镇级市”试点 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 种、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放宽准人条件, 近日,安徽召开城镇化专题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关 大力支持培育服务业,大力支持培育电子商 于城镇化工作情况}EN,研究商讨加速推进之策。座谈会强 务,大力支持引导广告业转变发展方式等。 调了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即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科学 同时允许商务楼宇内的服务业企业集中办 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要搞好县城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强 公,经房产所有权人和承租企业一致同意, 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人口不断集聚,Zl1]'l ̄建设 允许服务企业在可分割的同一间办公房内办 - ̄LL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必须坚持集约发展,注重分类指 公:允许投资、业务关联企业在同一经营用 (二)建设“镇级市”有助于破解城市 建设“镇级市”可以从根本上遏止大 导,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城镇集中力量加以 房内集中办公。 重点培育,尽快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经济强镇。 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来谋划定位,优化完善村庄布局规 会议还强调要积极培育发展“镇级市” 把新农村建设放在 管理难题 划,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和新型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共 城市日益膨胀的趋势,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 同繁荣、~体化发展。 带来的人口过度集中居住的现象,从根本上 广东社科院6月份发布8,92010年佛山镇街综合竞争力报 摆脱传统的小城镇观念对国民城乡思维的束 告中,指出祖庙、桂城、大良等l1个镇街分别被评为竞争力 缚,彻底消除“小城镇仍然是农村”的心理 强镇,另有7个镇街被评为特色镇。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 障碍科学地推进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使 究室宏观室主任党国英、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小城市真正在“小”字上做足做强,永远展 汪炜等专家,均因此提出佛山已具备提“镇级市”条件。党 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国英说,地方长期的发展趋势是自治,而发展“镇级市”、 很多镇的实力都比浙江强,提“镇级市”的条件最为具备。 另外“镇级市”的建设还可能从根本破 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在城市化 “县辖市”正是这种趋势的一个体现。而汪炜贝I表示,佛山 解了城中村的难题。城中村问题的实质是城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8月份在规划山东省科学构建 进程中的集中反映。全国各大城市部有大量 城镇体系的同时,提出“镇级市”试点思路,即除了打造烟 城中村存在,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是一 台、淄博、潍坊、临沂、济宁五个特大城市,以及寿光、诸 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但又没有一个现成 城等十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外,用3—5年8,bB,l-间,;1 ̄20 的可以照搬照抄的改造模式,目前最好的模 余个中心镇培育成“镇级市”,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社区延 式是加快促进变城中村为城市居民社区。而 伸,公共服务向社区覆盖,使农民实现生活方式城镇化,并 建立“镇级市”由于区域面积小且又相对固 提高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建水平,力求使“镇级市”的崛 定,完全可以在建设中从根本上变城乡二元 起能辐射周边区域,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提升,让县级政府 经济结构为一元结构。这样就比较妥善地解 也将成为“镇级市”的受益者。 决了城中村问题,也比较容易推行变城中村 三、 “镇级市”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远景 (一)创建“镇级市”有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农民为城市社区居民的治理模式。 (三)建立“镇级市”是有条件的、区 温州是中国民蕾经济高度发达的标杆,现在的强镇都是 域性的 最先在乡镇起家发展壮大,在推动乡镇发展的同时完成了农 村包围城市的思路,因此温州“镇级市”改革,民营经济将 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l、建立“镇级市”的硬性要素 一是“镇级市”不能紧挨县城。 “镇 中 随着县城的扩张以及城镇的外延,其辐 成为这场改革中最大的赢家。而强镇扩权,民营经济将因此 级市”如果在县城周边,那么在今后的发展 温州的民间资本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在“镇级 射的区域就会存在重叠,这样一来就无法最 市”的多项政策中,还鼓励和支持未上市公司股l}叉进人“温 大限度的发挥“镇级市”的辐射和吸纳作 州市股权营运中心”这个托管平台公开转让,进行股权交 用,还会加剧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不利于 易,吸收民间资本进人实体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和新兴业 城镇化的进程。二是人口不能少于3—5万。目 态。同时,为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温州“调结构、促转型”战 前我国的设市标准之一,是县政府驻地镇从 略实施,工商-811i3还推出支持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五 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l0万,其中具有非 大措施。如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文体项目和社会保障、公 农业户口、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万; l▲ ● VI URBAN S P E C I A L C 0 N T R l B U T 1 0 N 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5%, 况,可以实行“镇级市”体制后,就具备一定体制条件从 并不少于12万。三是“镇级市”GD P应过百 行政管理为主转向社会管理为主,进而从社会管理为主转 亿。以“镇级市”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首先 向公共服务为主。 “镇级市”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 支撑。 2、中西部不可能复制温州的“镇级市” 从城市功能来看,走向“镇级市”的功能转变,就是 在功能上从乡镇功能转变为城市功能。目前温州五大强镇 不仅缺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聚集和渗透功能,而且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胡光伟接受中国商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都比较低,公共服务和社会 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他对“镇级市”改革持 管理的能力也都比较弱.呈现权责不对等,权力小,责任 谨慎观点。他认为, “镇级市”对于中西部 大、能力弱等现象。 地区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 从城市现代化结构来看,走向“镇级市”的结构转 水平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在我国东部沿 变,就是在结构上转变为现代化小城市结构。温州提出通 海地区,许多建制镇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达到 过强镇扩权和体制创新,使温州强镇成为发展领先、功能 或者超过了设市的标准,而在中西部地区, 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市,不仅体现在 城市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因此中西部是不 产业结构上转向第二、三产业,在人口结构上转向非农业 可能复制温州的“镇级市”。某四川镇干部 人口,而且体现在社会结构上逐渐转向工业社会或后工业 认为,如果在中西部搞“镇级市”改革,肯 社会。 定没有意义,中西部经济落后,监管还是传 统的衣业生产,劳动力都到外地打工去了, 一(五)建立“镇级市”对于加快我国转型发展具有重 大战略意义 个乡镇,一家像样的民营企业都没有, 就过去的传统观点而言,镇主要还是被看作农村概念 “就是权力下放,也没有地方使用!”因此 上的居民聚集点。而“镇级市”的提出,则 l等镇的属性从 尝试“镇级市”强镇}厂_权改革必然会是区域 农村改为了城市,更多地关注城镇的城市功能,这对于城 一1l生的,不具有全局性。 (四)创建“镇级市”有助于加快非农 结构转化 市的规划、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居民生活,都会提出一 个比较高的目标。 就此,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员蓝蔚青 从城市ft进程中,通过强镇扩权改和体 认为温州“镇级市”改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是改变城 制创新,温州五大强镇走向“镇级市”的主 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引导衣村人口向特大镇集聚,更加有 要路径是实现体制、功能、结构、财政“四 效地服务和带动新农村建设,同时避免大城市急速膨胀带 大转变”。从强镇扩权和体制创新来看,走 来的就业、住房、治安等社会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向“镇级市”的体制转变,就是在体制上从 定意义重大。二是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提高人口素质的 乡镇体制转变为城市体制。根据目前温州五 强大动力,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口素 大强镇所属县(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实际情 质。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强化特大镇政府的 l RMABNAAGNeM N S P E C l A L C 0 N T R I B U T l 0 N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 要。 “镇级市”时认为,制度创新应该鼓励,这 样的创新满足了小城镇发展的需要。在小城 系列问题,如管理机构、服务机构都需要健 全。他还认为,在新型城市化中,应该把小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郁 镇建立一个城市的行政管理体系面临着一 鸿胜也表示,温州所提出的“镇级市”的概念,更多的是 聚集地功8 ̄8,9提升, “城市最大的功能是宜居”。郁鸿胜 还表示,要让“镇级市”的概念发挥积极效应,名字的变 城镇当成理想化的城市来建设,因为制度等 化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必须在变革中加入现代城市理念。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强市和强镇就能够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一个地区,有了若干个这样的城市, 整体的经济和生活水平都会得到长足的提升,而对于解决 劳动力就业、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也都将带来帮助。 (六)“镇级市”成为我国当前区划改革的重要课题 1、专家建言 从现实来看,城市化是中国的趋势,扩大中小城市 数量,提高我国城市化率,可以吸纳农村人[]转移。东部 些发达地区的镇近年来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人口规模和 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可以按照法律法规,提升整体行政 建制,申请把镇设力县级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 示,这是未来我国区划改革的重要课题, “行政区划改革 是个很严肃的f3o题,政府和政策研宄部门应多为加快城市 化发展速度、为中国城市化发展要求提供支持,关键是在 改革上下工夫,而不是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 浙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研所所长夏春胜认为: 温州镇域经济发达,不少强镇经济总量超过内地几个县 【市)。“镇级市”是温州在强镇扩权过程中的一次有益 尝试,政策制订者期望通过下放过多的管事权,达到强镇 自主的发展权:其次才是配套管理的人权与财权。此次改 革的方向是对的,但值不值得推广,还有待于买践考验。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宄所 教授毛寿龙分析,中国强镇扩权的探索自2006年浙江绍兴 开始,在各地的探索之中,除了温州“镇级市”模式外, 还有一种是“副县级镇”模式。比如安徽巢湖市将桐炀、 柘皋、黄麓、槐林列为副县级镇。它与温州模式的区别在 于,前者通过提高镇的行政级别未获得财权和事权,后者 则不调整行政级别,将县市部分权力下放。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省 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勇军评论说, “强镇扩权的确会 带来一系列fo3题,比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财政分散的 弊端,镇级干部腐败难治等等 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改革 是迫在眉睫的事”。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认为,中国城镇化的 矛盾集中在城市行政化色彩太强烈,未来的改革方向应该 是“去行政化”。“镇级市”建设如果不能科学认识城市 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崇拜指标,过多地慝行政手段和 首长命令,往往“欲速则不达”。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剩勇教授在分析 软件可以修补,城市建设等硬件却无法持续 推倒重来。 2、论坛推进 2010年5月29日 第二届中国特色镇发 展论坛暨中国特色镇旅游新干线推介活动在 北京举行。出席论坛的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 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和中共中央 党校研宄室副主任周天勇在专题演讲时,不 约而同地把推进城镇化的关注点集中到了我 国行政区划的最基层一一特色镇(重点镇、 中心镇、专业镇)。基于城市化对改革进程 具有催化作用,袁崇法认为这个趋势不会逆 转,进程必须加快,他建议国家要加快城乡 户籍、社保、教育和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改 革。周天勇甚至断言:未来40年,我国的城 市数量将比现在多出l0倍,由665个增加到至 少7000个, “大镇升市”将成为其中主流趋 势。由此可以乐见,届时我国将出现数干个 “镇级市”,地、县级城市占多数的目前格 局将被深刻改变。 这次论坛以“新思维、新模式、新合 作、新发展”为主题展开,来自全国16个省 市特色镇的党委书记(镇长)围绕“加快特 色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提升县区域经济,推进城镇化”等内 容 交流了特色镇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及建 设新农村的经验和做法。 总之, “镇级市”是一种跨越城乡管理 机制的经济改革模式,人们对其示范性的改 革思路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期待已成为当 前农村改革的新引擎,也使中国式的改革更 具有平衡城镇差异、区域差距的公平竞争内 涵。 (本刊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