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2018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8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与2017年相比较没有变化。具体内容如下,供所有学员参考:

考试科目 2 2 2 2 2 2 2 考试学科 单元 细目 要 点 1. 一般情况 2.主诉 (一)问诊的内容 3.现病史 4.既往史 5.个人生活史 6.家族史 1.问寒热的含义 (二)问寒热 2.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2 及意义 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2 意义 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2 2 (三)问汗 (四)问疼痛 一、问诊 (五)问头身胸 (六)问耳目 (七)问睡眠 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2 义 1.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眠、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2 中医诊断学 1. 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表现及2 意义 (八)问饮食口味 2.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3. 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九)问二便 (十)问经带 1.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2 2 2 2 (一)望神 二、望诊 (二)望面色 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临床2 表现、相关鉴别及临床意义 2.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1.常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意义 2 4.望色十法的含义及具体内容 (三)望形 (四)望态 (五)望头面 2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2 意义 1.望头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望面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1.望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望口与唇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3.望齿与龈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六)望五官 4望咽喉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七)望躯体 1.望颈项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望手足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1.皮肤色泽、形态异常的临床表现2 及意义 2.斑疹、水疱、疮疡的临床表现及2 意义 1.望痰、望涕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望呕吐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2 系 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三、舌诊 2.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3.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 2 2 2 (八)望皮肤 (九)望排出物 (一)舌诊原理 (二)正常舌象 (三)望舌质 4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2 意义 (四)望舌苔 1.望苔质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望苔色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2 2 2 2 2 2 2 2 (五)舌质舌苔的综合分1.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 析及临床意义 2.舌诊的临床意义 1.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语言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四、闻诊 (一)听声音 3.呼吸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4.咳嗽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5.胃肠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二)嗅气味 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2 意义 1.寸口诊法的部位、原理及寸口分2 候脏腑 2.诊脉方法 3.脉象要素 1.正常脉象的特点 2.胃、神、根的含义 1.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鉴别 2.常见病脉的临床意义 常见相兼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真脏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一)诊脉概说 (二)正常脉象 五、脉诊 (三)常见病脉 (四)相兼脉 (五)真脏脉 (六)诊小儿脉 1.按诊的手法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2.按诊的意义 1.按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六、按诊 (二)按诊的内容 2.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3.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按手足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5.按腧穴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3.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4.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证候相兼的内容 2.证候错杂的内容 (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证候转化的内容 4.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一)六淫辨证 八、病性辨证 (二) 阴阳虚损辨证 (三)辨气血类证候 (一)八纲基本证候 七、八纲辨证 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火淫证候的2 临床表现及意义 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意2 义 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鉴2 别要点及意义 1.气虚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血虚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3.气滞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4.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5.血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6.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7.气血同病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四)辨津液类证候 (五)辨情志证候 九、脏腑辨证 (一)辨心病证候 (二)辨肺病证候 (三)辨脾病证候 (四)辨肝病证候 (五)辨肾病证候 (六)辨脏腑证候 (七)辨脏腑兼病证候 2 2 2 2 2 2 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2 的临床表现、证候鉴别与临床意义 喜证、怒证、悲恐证、忧思证的临2 床表现及意义 1.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心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1.肺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肺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1.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1.肝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肝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1.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1.腑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腑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1.脏腑兼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脏腑兼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1.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 3.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4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5.少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6.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7.六经病证的传变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一)辨六经病证 十、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一)辨六经病证 3.营分证的辨证要点 (二)辨卫气营血病证 4.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5.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1.上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三)辨三焦病证 2.中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3.下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诊断学基础 (一)发热 (二)胸痛 (三)腹痛 (四)咳嗽与略痰 (五)咯血 (六)呼吸困难 (七)发绀 一、症状学 (八)水肿 (九)恶心与呕吐 诊断学基础 (十)呕血与黑便 (十一)腹泻 (十二)黄疸 (十三)皮肤黏膜 出血 (十四)抽搐 (十五)意识障碍 二、问诊 问诊的方法及内容 三、检体诊(一)基本检查法 1.发热的病因 2.发热的临床表现 3.发热的伴随症状 4.发热的问诊要点 1.胸痛的病因 2.胸痛的问诊要点 1.腹痛的病因 2.腹痛的问诊要点 1.咳嗽的病因 2.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 1.咯血的病因 2.咯血的问诊要点 3.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1.呼吸困难的病因 2.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 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 4.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 1.发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2.发绀的问诊要点 1.水肿的病因 2.水肿的问诊要点 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 2.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 1.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2.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 1.腹泻的病因 2.腹泻的问诊要点 1.黄疸的分类及其特点 2.黄疸的问诊要点 1.皮肤黏膜出血的病因 2.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要点 1.抽搐的病因 2.抽搐的问诊要点 1.意识障碍的病因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3.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4.意识障碍的问诊要点 1.问诊的方法 2.问诊的内容 1.视诊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诊断学基础 诊断学基础 断 三、检体诊断 2.触诊 3.叩诊 4.听诊 5.嗅诊 (二)一般检查 (三)头部检查 1.全身状态检査 2.皮肤检査 3.淋巴结检查 1.头颅检查 2.头部器官检查 1.颈部姿势与运动 (四)颈部检查 2.颈部皮肤、包块与血管检查 3.甲状腺检查 4.气管检查 1.胸部体表标志 (五)胸壁及胸廓 检査 2.胸廓检查 3.胸壁检查 4.乳房检査 1.视诊 2.触诊 (六)肺和胸膜检查 3.叩诊 4.听诊 5.肺与胸膜常见病的体征 1.视诊 (七)心脏、血管 检查 2.触诊 3.叩诊 4.听诊 5.血管检查 6.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体征 1.视诊 2.触诊 (八)腹部检查 3.叩诊 4.听诊 5.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九)肛门、直肠检查 肛门、直肠指诊 (十)脊柱与四肢 检查 1.脊柱检査 2.四肢检查 1.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方法 2.感觉功能检查 3.运动功能检查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十一)神经系统检查 诊断学基础 4.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方法 5.神经反射检查 1.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计数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3.血小板检测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4.网织红细胞计数 5.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检查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2.出血时间测定 (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3.凝血因子检测 4.D-二聚体测定 5.DIC检查法 (三)血型鉴定与交叉配1.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血试验 2.交叉配血试验 (四)骨髓检查 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2.骨髓增生度分级 1.蛋白质代谢检查 2.胆红素代谢检查 (五)肝脏病常用的实验3.常用血清酶检查 室检查 4.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2.血肌酐测定 (六)肾功能检查 3.血清尿素氮测定 4.血清尿酸测定 5.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6.浓缩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 1.血清钾测定 2.血清钠测定 (七)常用生化检査 3.血清氯测定 4血清钙测定 5.血清铁测定 6.血糖测定 7.糖耐量试验 8.血脂检查 1.血清淀粉酶测定 (八)酶学检查 2.血清心肌酶检测 1.肌钙蛋白T测定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四、实验诊断 (九)心肌蛋白检测 2.肌钙蛋白I测定 3.肌红蛋白测定 1.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血清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3.抗链球菌溶血素“0”测定 4.自身抗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5.肥达反应检测的临床意义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十)免疫学检查 6.梅毒血清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7.艾滋病病毒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8.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9.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10.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1.正常尿液各种检查表现 (十一)尿液检査 2.尿液一般性状各项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4.尿液镜检异常的临床意义 5.尿沉渣计数的临床意义 1.粪便一般性状检查 (十二)粪便检查 2.粪便显微镜检査 3.粪便化学检查 4.粪便细菌学检查 1.痰液标本收集 (十三)痰液检查 2.痰液一般性状检查 3.痰液显微镜检查 (十四)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2.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十五)脑脊液检查 (十五)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1.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3.尿液化学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2 四、实验诊1.阴道分泌物检查 断 (十六)生殖系统体液检2.精液检查 查 3.前列腺检查 1.常用心电图导联 2.心电图测量方法 3.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 4.平均心电轴 (一)心电图检查 5.房、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6.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7.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五、器械检查 8.心电图负荷试验适应证和禁忌证 1.肺容积检查 2.肺容量检查 3.通气功能检查 (二)肺功能检查 4.换气功能检查 5.血气分析及酸碱度测定 6.常见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三)内镜检查 (一)超声诊断 2.下消化道内镜检查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2 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2 表现 3.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2 表现 4.消化系统疾病的X线检查方法 2 5.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2 磁共振检查表现 六、影像诊(二)放射诊断 断 6.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及2 磁共振检查表现 7.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CT及2 磁共振检查表现 8.骨与关节常见疾病的X线、CT及2 磁共振检查表现 9.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2 CT及磁共振检査表现 10.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意义 2 (三)放射性核素 诊断 1.甲状腺吸131碘功能测定 2 2 2.血清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一)传染病流行过 程与特征 一、传染病学 (二)传染病的诊治 总论 与预防 1.传染病流行过程 2.传染病的特征 1.传染病的诊断 2.传染病的治疗 3.传染病的预防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一)病毒性肝炎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二)肾综合征出 血热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二、常见传染病 (三)艾滋病 8.预防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三)艾滋病 6.诊断 7.治疗 8.预防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四)流行性感冒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原学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4.近几年所发传染病的中医认识 2 传染 病学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六)伤寒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1.病原学 (七)细菌性痢疾 2.流行病学 3.病机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二、常见传染病 (七)细菌性痢疾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八)近年新发、多发传1.近年新发的传染病概况 染病 2.近年多发的传染病概况 三、医院感消毒与隔离 染 1.消毒 2.隔离 3.医院感染的预防 1.心理学的内容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一、心理学人的心理现象 基础知识 医学心 理学 二、心理应应激反应 激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2 想象和注意 3.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的定义、2 分类和作用 4.个性的定义、内容和个性心理特2 征 1.应激、应激源及种类 2.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 3.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 2 2 2 2 2 1.心身疾病的特点 三、心身疾(一)心身疾病的概述 病 2.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临床典型的心身疾病 (二)临床心身相关问题 2.睡眠障碍与疼痛心理 3.妇科和儿科心身疾病 (一)心理障碍的概述 1.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2.心理障碍的分类 1.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特征与常见症状 2 2 2 2 2 2 2 四、心理障(二)神经症性障碍 碍 2.临床常见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神2 经衰弱 2 2 2 2 (三)其他类型的心理障1.人格障碍及类型 碍 2.行为不良 (一)心理健康概述 五、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意义 2.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发展 1.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婴幼儿、2 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2.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家庭、学2 校和职业 1.病人角色 2.病人的心理需要 2 2 2 六、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一)病人的心理问题 3.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 4.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门诊、住2 院和手术病人 1.医患关系的模式与重要性 (二)医患关系 2.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 3.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一)中国医学的道德传1.中国医学道德规范 一、医学的统 2.中国古代医学家的道德风范 道德传统 (二)外国医学的道德传1.外国医学道德规范 统 2.外国医学家的道德风范 1.不伤害原则 医学伦理二、医学伦学 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范畴 (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2.有利原则 原则 3.尊重原则 4.公正原则 1.权利与义务 (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2.情感、良心 范畴 3.审慎、保密 4荣誉与幸福 三、临床诊(一)临床诊断的道德要1.询问病史的道德要求 疗的道德要求 2.体格检査的道德要求 求 3.辅助检查的道德要求 4.会诊的道德要求 (二)临床治疗的道德要1.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 求 2.非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卫生防疫的道德内涵 (一)卫生防疫道德 四、疾病预2.卫生防疫的道德要求 防的道德要(二)中医“治未病” 1.“治未病”理论 求 理论的道德内涵 2.“治未病”实践的道德准则 1.有利于医学和社会发展 (一)人体试验的道德准2.维护受试者利益 3.受试者知情同意 五、医学研则 究道德 4.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医学研究的伦理审1.伦理审查程序 查 2.利益冲突的预防 六、医德修养与评价 (一)医德修养 (二)医德评价 1.医德修养含义 、 2.医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医德评价及标准 2.医德评价方式 七、医疗机(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基本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 (三)医师行为规范 具体行为规范 (一)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总则 行为规范总则 1.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卫生法(二)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中的法律责2.行政责任的构成 任 任 3.行政责任的形式 (三)卫生法中的刑事责1.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任 2.刑事责任的构成 卫生法规 1.执业医师享有的权利 1.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卫生法中的民事责2.民事责任的构成 任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2.执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2 的义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3.《执业医师法》对医师在执业活二、相关卫执业医师法》 2 动中提出的法定要求 生 法律法规 4.《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2.假药和劣药 药品管理法》 3.特殊管理的药品 1.药品必须符合法定要求 2 2 2 4.《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2 定 5.《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2 1.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2.传染病防治方针与管理原则 传染病防治法》 3.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4.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2 2 2 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5.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 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2 任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2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2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息发布 件应急条例》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 规定的法律责任 1.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 (五)《医疗事故处理条2.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例》 3.医疗事故的处理 2 2 2 1.《中医药条例》制定目的与适用2 范围 (六)《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医药条例》 2.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 2 3.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原则与中医药现代化 4.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5.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6.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2 2 2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