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杜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文艺生活·文艺理论LITERARY THEORY2009,\"\"(9)0次
1.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2.[匈]贝拉·巴拉兹,何力译.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3.董广杰、李路亮.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北京:纺织出版社.1999年版.
1.期刊论文 饶曙光.邵奇.Rao Shuguang.Shao Qi 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运动:清除好莱坞电影 -当代电影2006,\"\"(5)
讨论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市场,一个绝对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好莱坞电影.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对中国电影创作,还是中国电影市场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事实上,上海早在20年代早期已经是好莱坞电影的天下,除开短暂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外,到了战后又重新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这种情况在当时就遭到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强烈批评和反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电影界在新中国既定方针的指导下,有意识和有步骤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除好莱坞电影的运动.令人吃惊的是,这场对其后中国电影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运动竟然被包括电影史学家在内的人有意无意地遗忘了.本文将借助于电影史料对这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场运动即清除好莱坞电影的运动做出重新梳理和评价.
2.期刊论文 李道新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 -当代电影2001,\"\"(6)
本文从好莱坞电影历史叙述与中国电影历史叙述、中美两国电影文化交流状况及其正常对话、中国民族电影及其本土化立场、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策略及运作特点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研究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与基本结论;并根据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实际演进历程,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划分为全面占领(1896-1932)、遭遇抵抗(1932-1937)、偏安一隅(1937-1945)、文化检讨(1945-1949)、政治批判(1949-1966)、彻底清除(1966-1 976)、逐渐复兴(1976-1989)与强劲攻势(1989-1999)等八个阶段;最后呼唤好莱坞电影与中国民族电影平等\"对话\"及\"双赢\"时代的到来.
3.期刊论文 陈志良.王永法.CHEN Zhi-liang.WANG Yong-fa 从好莱坞的发展历程看振兴民族电影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3(2)
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帝国,好莱坞生产了数以千计的电影,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面向全球市场的制片发行体制,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以好莱坞为参照无疑是振兴民族电影行之有效的捷径.本文从电影的各个方面着手,考察了好莱坞发展历程中在这些方面的得与失.深入研究好莱坞电影与民族电影发展历程的差异,经过比较,揭示出当前陷于困境中的民族电影应当从好莱坞发展模式中借鉴并应注意的问题,试图找出困扰民族电影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案.
4.学位论文 吴佳佳 电影视野的绿色转向:好莱坞电影生态主题研究 2008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共同话题。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引发日益加剧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生态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先后做出了迅速和有效的反应,作为最为大众化的艺术样式——电影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与思考。生态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类型电影,将人和自然放在生态层面来考察,重新审查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宏观的角度将人类置于宇宙生态的大环境,又深入到个体的精神领域来探讨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直面人作为自然体的困境,表现其内外交困时的自省。同时生态电影有助于从概念化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评述向视觉化的自然存在主体表现转移,并通过把视野投向被忽略的自然生态环境,归置于其整体世界中,以视觉影像重新建构生态意识和自然主体意识。随着西方生态思想的深入与世界性生态电影思潮的涌动和发展,好莱坞作为足以影响和反映现代人生活的心灵意识和大众文化的艺术传输者和表达者,制作了为数不少的生态主题电影,其对生态问题逐渐深入的思考、呈现和关注为唤醒全人类的生态意识,建立整体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论文依据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和思想为指导,主要参考国外学者Pat Brereton所著Hollwood Utopian:Ecolog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Cinema、David Ingram所著Green Screen:Environmentalism and Hollywood Cinema,Sean Cubitc所著EcoMedia、Gregg Mitman所著Reel Nature:American’sRomance with Wildlife in Film、Jhan Hochman所著Green Cultural Studies:Nature in Film,Novel and Theory以及Derek Bouse所著WildlifeFilms等重要外文资料,并以《后天》《未来水世界》《金刚》《哥斯拉》《弗兰肯斯坦》等电影为主要文本,围绕好莱坞生态电影的概念特征、思想基础、主题内涵解读、表达途径和技巧、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本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由概念和思想基础两部分构成,试图主要对什么是生态电影进行概念与特征上的总结,并对生态电影的思想基础与背景进行简要的梳理。由于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标准和定义,本文借鉴了国外生态艺术作品的相关定义和标准并结合世界性生态电影自身发展特色进行归纳,得出其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而第二部分以时间顺序举列了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和生态中心主义几个阶段中的重要思想概要如辛格的动物解放主义、雷根的动物权力主义、史怀泽和泰勒的生命中心主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学等,表现和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迷误和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发展路程,以对生态电影的思想和背景进行概要说明。第二部分为第二、三章,主要是以生态为尺度对好莱坞电影的解读,分别从主题内涵和表达方式上对好莱坞生态电影进行系统研究,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其中第二章主要是借助影片对好莱坞电影的生态主题进行分析解读,特别在参考相关外文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几大思想内容——生态灾难想象、科学技术与生态、非人类生命的关注和反思、构建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社会的魔幻电影、精神生态电影、生态纪录电影等方面,结合电影类型、影片细节、生态思想等进行分析思考;第三章主要是分析好莱坞电影怎样运用技术更好地呈现主题思想,也就是对围绕生态主题的好莱坞电影的表达途径和技巧即原生态的自然表达、数字化虚拟化的想象表达、复调叙事模式、对比反差模式等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三部分即第四章是整体分析好莱坞生态电影的发展问题。第四章第一部分借助外文资料,归纳西方学者对好莱坞电影的现状剖析,提出好莱坞当前生态电影存在的诸如电影商业化与市场化选择、个人英雄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内容有待继续拓展等问题并简要分析。而第二部分则是结合当前的现状和生态思想的深入形势,对好莱坞生态电影今后的发展趋势如对消解两极对立和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整体关系、精神生态的关怀和生态人格的塑造等方面的大胆预测。 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
1.目前国内对好莱坞生态电影作全面深入研究的论文极少,本论文具有一定开拓意义和提供参考价值。论文在认真赏析好莱坞生态电影的基础上,对相关重要生态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对生态电影的定义和主要特征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确的界定,尤其对好莱坞生态电影从内容到表达技巧,再到问题与发展趋势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2.生态电影在西方已日趋深入成熟,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完备的实践技术,而中国则尚在起步阶段,生态意识、西方生态批评知识和有关思考相对浅薄匮乏。因此本论文对于国内生态电影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本论文所用的多是国外关于生态电影的相关资料,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助于了解西方生态主题电影的发展思路,推动中两生态电影的对话和交流,转变国内生态电影的思维模式和提升新的思维层面,深化内涵和拓展生态视野。因此本论文发掘和展望生态电影在全球形势下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国生态电影的深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5.期刊论文 陈磊.CHEN Lei 当代好莱坞电影的伦理意识表达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3)
文章认为好莱坞电影受世界许多地区人们的欢迎,其最基本的原因并不是高超的电脑特技和光鲜的明星,而是能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人性思考.好莱坞电影蕴涵的伦理意识弥漫在诸多影像中,并已成为好莱坞电影工业支配性的内在结构法则,这一点正是好莱坞经典的奥秘之一,也是往往为模仿者所忽视的好莱坞电影的精髓所在.文章从好莱坞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类型片入手,对其中的伦理意识表达进行探讨.
6.期刊论文 萧知纬.尹鸿.何美.Xiao Zhiwei.Yin Hong.He Mei 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年 -当代电影2005,\"\"(6)
从中国开始放映电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50多年时间中,美国电影迅速取代了欧洲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好莱坞影片占中国年放映影片总量的80%以上,每年平均获得经济利润大约为600万美元.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政府、中国电影业和知识分子与好莱坞电影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冲突和依存关系.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直到1950年以后才告一段落.而90年代以后好莱坞在中国卷土重来并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7.期刊论文 马雪昳 黑色因素:自我的救赎与回归——比较新好莱坞电影与中国新生代电影中的异同 -电影文学2008,\"\"(1)
新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第六代电影在继承各自的电影传统的基础上凸显了许多在旧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第五代电影中因受各种条件制约而很少关注与表现的\"黑色因素\".<出租车司机>与<苏州河>在主题内容中的\"黑色因素\生活经历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有表现手法的\"黑色因素\".这些因素的运用与表达,在形式与意义上不尽相同,但其通过艺术的组合与建构完整地传达了影片要表达的思想,提出了与电影时代背景对应的社会问题.
8.期刊论文 鲍玉珩.王妍.孙志红 好莱坞电影研究好莱坞电影剧作之一·早期阶段:1930-1950 -电影评介2010,\"\"(10)
作为好莱坞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剧作一直为美国电影发展提供血液.作为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统治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的类型电影,不但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形式和叙事语言,更推动电影艺术的前进发展.随着五十年代好莱坞大制片厂的逐渐解体,类型电影包括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编剧也逐渐趋于衰退.
9.期刊论文 李道新.LI Dao-xin 中国的好莱坞梦想——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好莱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5)
从\"荷莱坞\"、\"荷来胡特\"、\"花坞\"到\"好莱坞\迷,在物质迷恋和感官慰藉的层面上走近好莱坞.但在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仍然企图通过各种途径,向好莱坞学习并寻求与好莱坞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进而试图在中国境内建立另外一个\"好莱坞\
10.期刊论文 刘宇清.Liu Yuqing 好莱坞电影与华语电影:学术话语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文化逻辑 -电影艺术2006,\"\"(5)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考察\"(经典/新)好莱坞电影\"与\"华语电影\"这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两个电影研究范畴背后的权力与文化逻辑.在后冷战时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反思好莱坞电影在主导了全球电影经济和娱乐文化之后,怎样通过建立学术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在亚洲电影复兴(主要指东亚和伊朗电影)过程中崛起的华语电影,不仅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研究领域.华语电影研究肩负着内部建构与外部抗争的双重使命,必须清除一些先验的学术陷阱.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sh200909039.aspx
授权使用: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wfnjlg),授权号:a092b7cd-3a6c-4fab-808e-9e2000a206bc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3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