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建议
作者:刘子怡
来源:《科技信息·上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地下水是很多地区获取生产生活淡水资源的主要方式,地下水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民众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而地下水污染现象却是目前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进行探究,分析地下水污染的类型和原因,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以期望通过科学控制修复措施,缓解严峻的地下水污染形势。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控制;修复 引言:
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一直处于世界下游位置,地下水是我国可用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还有大量的地下水被污染,地下水资源被污染之后,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消除,严重影响地下水应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对于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进行探讨,对于保证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水污染的类型和原因 (一)地下水污染场地类型
根据相关科研部门多年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地下水污染场地主要由以下污染类型组成,如图一所示:
工业污染场地 污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填埋堆放、工业地下储存罐、管道泄漏场地、化学品堆放、矿场开发、突发事件污染
市政污染场地 污水处理以及污泥处置、城市垃圾填埋
农业污染场地 种植农业生产污染、畜牧业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 特殊污染场地 交通事故泄漏污染、化学武器遗留污染、军事基地污染 (二)地下水污染场地的原因
地下水污染场地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可溶性污染,可溶性污染在深入到地下水之后,会因为其融合性,可根据污染地的水文情况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面积,污染群可以通过地下水的自然流动而将污染物质渗透到流经区域,污染物的持续排放,其污染群则会持续增长,污染范围也会不断增大,污染物停止排放的情形下,污染范围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在短时间内继续扩张,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净化之后,其污染场地的污染程度则会大幅降低;其二,非混合性污染,这种污染形式主要具有不溶于水的特点,还会以液体形式存在于污染场地中,主要以工业污染居多,污染物在下沉到地下水层之后,对于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很难消除,即使进行停止污染物的继续排放,但是这些物质还会在水层中持续渗透,其污染周期较长,对于地下水应用产生的危害也较大。 二、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一)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措施
其一,相关建设和监管部门需要定期对地下水的水文环境进行科学监测,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企业,需要在建筑区域以及厂区外围进行监测点的设置,在污染设施的存放位置、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水处理位置等地尽量能够实现实时监测,靠近河流等自然水体的工业设施,还需要在水流下游位置设置监测点,进行地下水层的检测需要采用分层监测的方式,监测重点为浅层水以及饮用水层,地下水层监测在丰水期以及枯水期要分别进行,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的频率;其二,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由于我国地下水体污染现象不断恶化的发展趋势,应当尽快建立针对性的污染预警机制,通过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一旦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出现污染情况能够在综合预警系统中得以显示,相关工作人员便能够根据系统预警及时发掘污染位置,并及时进行后续解决措施,避免污染场地的扩大化,应用预警系统使地下水污染现象能够实现可控性;其三,及时对污染场地的污染物进行清除,在发现污染现象发生之后,需要针对不同的污染情形,及时对地表污染物进行清除,同时对地下水进行一定成都的抽取,避免污染范围的扩大。
(二)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修复措施
进行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修复主要依靠现代修复技术的应用,主要的修复技术有:其一,生物填料技术,此方法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方面,应用生物方式对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吸附,体现了活性炭以及生物氧化法在生物处理方面的应用优势;其二,新型修复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很多工业污染场地或者突发污染场地中都会存在硝酸类、氮类物质的存在,应用营养复合型释碳材料能够使地下水体中的硝酸氮等物质降解,其降解率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七以上,地下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大幅降低,有效降低地下水体的污染情况,现代地下水污染场地的范围不断扩大,类型也不断复杂,需要相关科研人员能够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以实现对更多的地下水体进行技术修复处理,进而有效缓解地下水污染局势。 结论:
进行地下水污染的科学防控,不仅需要关注地下水,同时也需要关注地表水体,自然水体具有系统性,针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需要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设置不同的治理目标,并进行针对性的技术修复技术应用,相关部门需要对根据本地区的地下水污染情况划分不同程度的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染等级,进而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科学监控,积极进行控制措施与修复措施同步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提升地下水污染场地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昱,廉新颖,马志飞等.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技术方法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7,7(3):323-331.
[2]范占煌.浅谈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99-99,110.
[3]李玮,王明玉,韩占涛等.棕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筛选方法研究——以某废弃化工厂污染场地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43(3):131-1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