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输》
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起于鲁( ) (2)吾义固不杀人( ) ..
(3)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 (4)是贵义于其身也 ( ) ..
2.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断子之手足
A. 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辍耕之陇上 D.醉翁之意不在酒
3.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2
(2)万事莫贵于义也.
4. 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 公 输 盘 为 楚 造 云 梯 之 械 (2) 予 子 天 下 而 杀 子 之 身
5.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甲文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加以反驳?
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 ”。
6.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二、《<孟子>二章》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③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④廪庾⑤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上》
【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亡:通“无”。④ 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⑤廪庾:粮仓。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2)亲戚畔之( ) ..
(3)尝欲作露台( ) (4)慎夫人衣不曳地 ( )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攻亲戚之所畔 肉食者谋之 ..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示敦朴 ..
C. 为天下先 此为何若人 ..
D.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4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匠计之,直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得 道 者 多 助 (2)遂 除 民 田 之 租 税
5. 用自己的话说说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及效果如何?第一则材料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可以体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
(3)官大者,主恶之 ( ) (4)吾施益博( )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可以免于患乎?
6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行 拂 乱 其 所 为 (2)有 三 利 必 有 三 患
4. 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乙文中狐丘丈人的忧患意识是:
“ , ; , ; , ”
5.乙文中孙叔敖是怎么避免祸患的?结合【甲】文用自己的话来解释。(4分)
四、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
【乙文】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 :①拘忌:拘束和禁忌。②值子:值,碰到。子,农历的子年,生肖属鼠。③僮:未成年的仆人。④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⑤衣:衣架。⑥累累: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2)困于心,衡于虑( ) ..
(3)是阴类恶物也( ) (4)假五、六猫( )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
(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是阴类恶物也
4、用原文填空。(3分)
乙文中的鼠因为永某氏出生于子年,将鼠当作神,非常爱护鼠,致使鼠肆意横行,无所顾忌。后人来居,鼠的行为依然没有收敛“ ”,最后被后人杀死,这是因为老鼠 “ ”,这正印证了甲文中的 中心论点” “。
5、甲文中,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4分)
五、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9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③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④之则安,辅⑤之则强,非⑤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⑥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主,姓姜,名小白。 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③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 ④与:亲附,拥护爱戴 ⑤非:非难,责怪。 ⑥人:这里指统治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池非不深也( ) (2)亲戚畔之( ) ..
(3)曰:\"贵天\" ( ) (4)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 )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0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夫环而攻之 (2)百姓与之则安
4、用原文填空。(3分)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
“ ”,乙文中 ”,印证了甲文中的结论“ ”。
5、甲乙两文共同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的,乙文则更加强调 的重要性,“天”即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三、 《鱼我所欲也》
六、阅读甲乙两段,完成1--5题。(19分)
11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公仪休①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日:“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②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③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④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选自《初潭集·廉勤相》。
注释:①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②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
③枉:违法曲断。④给:供给。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 ) ..
⑶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 ⑷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 ..
2、与例句“妻妾之奉”中的“之”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蹴尔而与之 B 、局促一室之内 C 、处处志之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2
3、翻译句子:(6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⑵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4、请用“/”标出下列句子中的句义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⑴行道之人弗受 ⑵有下人之色
5、原文语句填空:(4分)
⑴甲文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⑵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公仪休的观点。(2分)
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13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3)今谓人曰( ) (4)何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14
3. 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所 恶 有 甚 于 死 者 (2)万 事 莫 贵 于 义 也
4.【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5.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四、《庄子二章》
八、阅读甲乙两文,回答文后问题。(19分)
【甲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5
【乙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④,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④使用,这里指劳动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是鱼之乐也( ) (2)子固非鱼也( ) ..
(3)及其家穿井( ) (4) 闻之于宋君..(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6
(1)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
(2)宋 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4、用原文填空(3分):
甲文中的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是因为惠子的一句反问“ , ”,而挑起的。乙文中是“国人道之”“宋君令人问之”都是因为“ ”而引发的。
5、甲文中,庄子认为鱼儿“出游从容”,是很快乐的,这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境?乙文中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最后知道真相,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九、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①。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②玉人③,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7
注释:①子罕:人名。②示:给……看。③玉人:琢玉的工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惠子相梁(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
(3)宋人或得玉( ) (4)若以与我( )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不若人有其宝
4、用原文填空(3分):
甲文的惠子知道好朋友庄子来看望自己,却在别人的挑拨下,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 ”,庄子用一系列比喻,并
18
用“ ”表明
了
自
己
的
立
场
。
乙
文
中
的
子
罕
用
“ ”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5、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子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曹刿论战》
十、课内外对比阅读,完成文后问题。(19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
19
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3)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 ) (4) 期年而有扈氏服。( )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1)登轼而望之 (2)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20
(甲)曹刿认为作战要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是:
(乙)夏后伯启认为自己打仗不胜的原因为:
5、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
21
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注释] 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少孺子:年轻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2)虽欲言( ) ..
(3)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 ) (4)如是者三旦 ( )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22
(1)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蝉 高 居 悲 鸣
4.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2分)
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5分)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七、《愚公移山》
十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3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惩山北之塞 ( ) ②汝之不惠 ( ) ..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 ) ④越明年 ( )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24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3.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每句一处)(2分)
①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②蜀 之 鄙 有 二 僧
4.用课文语句回答问题。(4分)
①[甲]文写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②[乙]文讲蜀鄙有贫富二僧,皆“ ”(1分),终,贫者“ ”而富者“ ”。(1分)
5.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答案
25
《公输》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答案
一、1.(4分)(1)出发,动身 (2)坚守道义 (3)给(4)这是
2.D
3.(1)损失不足的牺牲有余的。(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
(2)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4. (1) 公 输 盘/为 楚 造 云 梯 之 械 (2) 予 子 天 下/而 杀 子 之 身
5. (1)吾义固不杀人 (2)万事莫贵于义也
6.机敏善辩,坚守道义
《<孟子>二章》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答案
二、1.(4分)(1)限制 (2)通叛 背叛 (3)曾经 (4)拖
2.(3分)D
3.(6分)(1)震慑天下不能靠 武力的强大。
(2)(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
26
4.(2分)(1)得 道 者/ 多 助 (2)遂 除/民 田 之 租 税
5.(4分)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 效果: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 体现主张:施行仁政。
三、1.(4分)(1)指国外(2)通“弼”,辅佐(3)讨厌,厌恶(4)广泛(每小题1分)
2.(6分)(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患吗?
3.(2分)(1)行/拂 乱 其 所 为 (2)有 三 利/ 必 有 三 患
4.(3分)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
5. (4分) 孙叔敖认为在得到“三利”之后应更加小心谨慎、心系百姓。这表明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的意思基本一致。
四、1、(1)是使……劳苦 (2)通“横“ 不顺 (3)这 (4)借
2、(1)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的,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2)从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阴类恶物也
27
4、鼠为态如故 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这六个人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五、1、护城河 通“叛” 以……为贵(认为……尊贵) 是
2、(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
3、(1)夫/环而攻之 (2)百姓与之/则安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以民为本”(人的重要性或人心所向) 施行仁政 要以百姓为尊贵 百姓是国家的基础 (意思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课内外对比阅读答案
六、1、(4分)⑴得:通“德”,感激 ⑵加:益处 ⑶一:全 ⑷相:做宰相
2、D
28
3、⑴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
⑵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为什么?
4、⑴行道之人/弗受 ⑵有/下人之色
5、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⑵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七、
1.(4分)(1)祸患,灾难 (2)这、这样 (3)对……说 (4)缘故、原因
2.(6分)(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3.(2分) (1)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事/莫贵于义也
4.(4分)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5.(3分)“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庄子二章》
29
八、1、(1)这 (2)本来 (3)等到,到了 (4)使……听到
2、(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我说的是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分)丁氏穿井得一人(1分)
5、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分)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2分)(言之有理即可)
九、1、做宰相 国都,京城 有人 如果
2、(1)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2)我把不贪财物的品质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
3、(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不若/人有其宝
4、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
5、他们都具有清高自守,视爵禄财富如粪土,把高尚的品德、廉洁的情操当作宝的特点。
30
《曹刿论战》
十、1、(4分)(1)目光短浅 (2)案件 (3)好(4)满一年
2、(4分)(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3、(2分)(1)登轼/而望之(2)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4、(4分)(1)政治上取信于民。(2) 要胜别人必须先战胜自己。
5、(3分)(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附译文: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作战却不能取胜。.大臣们请求再次出兵攻打,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国土不小,我的百姓不少,进行战争却不能取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教化不好而造成的啊。\"于是夏后伯启就坐卧时不垫两层席,吃饭不用两样菜,不听音乐,不设置钟楼,自己子女不穿带有装饰性的衣服,.亲近亲属,尊重长辈,尊敬任用有贤能的人。一年以后有扈氏归顺了。
因此,要战胜别人,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要批评别人,就必须首先要批评自己;要了解别人,就必须首先要了解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
十一、1、(4分)(1)指责(2)即使(3)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4)这样
31
2.(6分)(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3.(2分)(1)今 齐 地/方 千 里 (2)蝉/ 高 居 悲 鸣
4.(2分) 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5分)(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愚公移山》答案
十二、1. ①苦于 ②通“慧”,聪明 ③告诉 ④到,及
2. ①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②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3. ①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有 遗 男 ②蜀 之 鄙/有 二 僧
4.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欲之南海, 至 不能至
5. 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32
[译文]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