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渠黎三中 郭翠帮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理解变化的原因。
3、揣摩语言,领会对比和拟人、排比、引用数字等表现方法使语言表达更鲜明、更准确的特点。
4、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传达的忧患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1、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中总结教训。
2、揣摩语言,领会对比和拟人、排比、引用数字等表现方法使语言表达更鲜明、更准确的特点。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罗布泊,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楼兰美女的木乃伊在这里发现;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考察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象这样的事例在这里可谓层出不穷。甚至有科学家发现,罗布泊一直在移动。罗布泊这个谜样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它迷惘、思索、争论、甚至献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 二、文体介绍
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是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它的报道性与通讯相近,它的文学性与小说相近。报告文学的特点是真实性、文学性(形象性)、抒情性。 三、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 “泊”就是“湖”,和水有关,这里指湖泊。“罗布泊”就是一个湖泊的名字。 2、你能从标题中再读出什么信息? (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
(2)罗布泊这个仙湖已经消逝了。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萧瑟(xiāo sè)和煦(héxù)干涸(hé)吞噬(shì)裸露(lù) 2、释义: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 容冷落,凄凉。 吞噬:吞食;并吞。 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探究今昔罗布泊:阅读课文1—9段,概括作者描绘的罗布泊今昔怎样的情景。 学生思考:1、过去的罗布泊和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请找出文章中描写过去和今日罗布泊的语句,再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然后再读一读。
1
明确: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二)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罗布泊,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0—14段,小组合作,在文中画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教师归纳总结:
原因: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②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彻底破坏。(四个盲目)
2、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罪魁祸首是人类。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根本原因: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扩张。 (三)探究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训练朗读能力)。
2、组织学生思考并复述: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3、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
讨论后出示幻灯片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讨论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然后齐读。
明确:①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②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四)探究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胡杨的“挣扎与痛苦”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不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如:“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
2
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六、扩展延伸
听了胡杨的诉说,我们痛惜,看了青海湖和月牙泉的画面与数字,我们难过。在这广袤的地球上,又何止青海湖、月牙泉面临如此的遭遇?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关于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业: 以你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篇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八、总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它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全文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是对比;二是拟人,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三是排比;四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
美丽的罗布泊消逝了,美丽的青海湖“瘦身”了,美丽的月牙泉缩小了„„这些,都是我们人类“征服自然”的后果。当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时,我们对大自然的索取却越来越多,大自然受到的伤害也越来越多。同学们,大自然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懂感情的。我们只有用心地去爱护她,亲近她,尊重她,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更和谐! 九、板书设计:
昔:绿洲、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改道” “四盲” 对比,表达强烈的忧患意识
今:沙漠、神秘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