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山东精神·山东人”大型报道活动专家顾问团成立仪式暨座谈会,于4月27日在山东新闻大厦举行。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一致评价,这一大型专题报道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报道范围广,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与会嘉宾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观点,认为山东人的形象已经成为山东的品牌,而新时期的山东精神应该有新的内涵,山东人更应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等等。 座谈会上,“山东精神·山东人”大型报道活动标志也同时启用。标志以篆书“东”字为中心设计元素,经过艺术变形,将“山东”和“山东人”的字样融合其中,上有雄伟古拙的“山”,下有傲然鼎立的“人”。其形态又像一尊大鼎,并呈无限伸展之势,充分体现了山东人“鼎”天立地、勇于开拓、团结一心、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王修智(省政协原副主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宣传山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山东,让山东更好地走向了世界。但这些年来的宣传,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讲我们的资源优势、建设成就、投资环境比较多。现在齐鲁晚报开展“山东精神·山东人”的大型报道活动,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开展这项活动,可以让世人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山东精神、山东人,可以促进我们对山东精神、山东人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山东人的山东精神,是上下五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的统一,是优良传统、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的统一。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齐鲁文化自汉以后成了全国的主流文化。每
一个山东人从出生到辞世的几十年,天天都在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山东又是老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主战场,形成了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山东还是沿海省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时代精神也很鲜明。
优良传统、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在绝大多数山东人身上都有体现。这是很值得报道、很值得宣传的。
王志民(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 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确实需要品牌,而山东最有影响、最有特色的品牌就是山东精神和山东人。走遍五湖四海,提到山东人就会被人描绘出一个总体的轮廓,山东精神是山东人共同创造的,是历史的延续。但目前对这一品牌的宣传还不够,要树起这块牌子。通过挖掘、探讨、发扬山东精神,必将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做好这项工作,要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研究挖掘工作,学术界应该强化“山东精神·山东人”的研究,有厚实的学术成果作为基础和依靠,才会使山东精神更有深度和高度。要注重从齐鲁原典时期,也就是齐、鲁两国时期,山东历史时期,也就是自汉代以后至建国以前这两千多年以及当今山东人的研究,既挖掘原典时期的辉煌,又结合当今多文化相融合之势,从多层面、不同人群来研究、挖掘当代山东人内心的精神。二是要争取和调动广大山东人,包括省内外、海内外的山东人的参与,靠他们去展现,也靠他们去发展创造新时期的山东精神和山东人的形象。
安作璋(著名史学家):
我个人觉得这个“山东精神·山东人”报道活动很好,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更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关于“山东精神·山东人”,说起来内容丰富,实在一言难以概全。曾有外省人如此评价:自古迄今,中国各地文化兴衰中,最能长期保持稳定的首推山东省,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疑是齐鲁文化,所以山东人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的确,齐鲁文化的生成非朝夕可就,是在三千多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逐渐培育而成。齐文化中,农工商并举,包容大气之势,而鲁文化则尊传统、贵仁和,两者统一起来,就包含了当今主旋律中改革与开放、发展与稳定的文化主题。一言以蔽之,齐鲁文化实质上不仅局限于齐鲁文化,也包含了从各地汲取的、从西方汲取的系列文化因素。因此,就本次报道,我个人希望不但要有专家学者的参与,也要普及到群众中去,眼光要长远,要立足山东,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全世界。
许振超(全国劳动模范):
对山东精神的讨论体现了山东人的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同时对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丰富与挖掘。人们所说的山东人忠厚老实、本分重感情、讲义气要面子等等,有值得发扬光大的方面,也有需要扬弃批评的成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传统意识中有没有阻碍我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东西。我们要不断丰富山东精神的内涵,现在需要新时期的山东精神。新时代是对山东人固有精神的考验,传统道德观念正在经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人说山东人“理性不足,感情有余”,偏重于厚道,缺少些“精明”。历史上有晋商、徽商,改革开放以后,江浙一带个体经济发展迅猛,而我们还没有鲁商、齐商之说,这也说明我们山东人还应再解放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山东人不应满足现状,只有进一步改革开放,剖析自我、深入思考,才能勇于面对不足并迎头赶上,多一些理性与法治,这是山东再次崛起的必然选择。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钦彦(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山东精神”是几千年来齐鲁文化之邦孕育产生的地域性极强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是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崇尚礼仪、诚实守信是山东精神的特质,无论社会环境怎样变化,讲忠义、讲良心、爱国、爱家始终是山东人的本色;勤劳勇敢、务实拼搏是山东精神的核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是山东人骨子里的浩然正气。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山东人应该始终保持着敢闯敢干、昂扬向上的姿态,在齐鲁大地上演绎着更加绚丽多彩、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马瑞芳(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山东精神具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度,它是在母亲河上激流勇进的精神,是在泰山顶峰“会当凌绝顶”的精神。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显著地位,单就文学来说,词有李清照、辛弃疾,文论有刘勰,小说则有“短篇之王”蒲松龄。统观中国文学史,山东文学要占去五分之一,所以引吭高歌咱们山东精神,令当今的山东人精神振奋,这是必要的。我们的报道活动应最大可能地展现山东人及山东精神的内核所在。
王红勇(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
反映山东人性格和精神的《闯关东》,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热议现象,但我们还要知道山东人现在缺什么。“山东精神·山东人”大型报道正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的要求。山东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将其具体化的方面多做努力,应当将包含山东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刘玉堂(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到底什么才是“山东精神”,我觉得这很难用语言来归纳:山东文化本身就有齐文化与鲁文化之别,再加上山东人口众多,地处黄河下游,其文化可以说是集中了整个黄河文化的全部精髓。那么,面对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性、道德的极大破坏和腐蚀,如何才能保留我们传统文化中这些美好的部分?我觉得,必须要形成我们山东自己的文化气候。以往我们总是说自己如何如何好,现在是到了应该自省的时候了。好好想一想,我们山东人到底缺什么?
刘德增(山东教育学院副院长):
齐鲁文化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事实。今天我们讲“山东精神山东人”,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传统是割不断的,而且我们也一直都在继承,新时期山东精神也必须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培育,批判地继承历史上的山东精神;其次,文以化人,精神现象的传承不能通过强制,而只能采取宣传、教育等方式加以引导,齐鲁晚报作为山东的主流媒体,应该也能够承担这一重任。
张一民(山东工艺美院原院长):
通过北京永久性奥运场馆景观雕塑《中华体育五千年》的创作过程,山东人创作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雕塑制作,表现出山东知识分子、企业家、工人等所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即山东精神。他们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放在首位,在没有任何保证的前提下,甘愿从事义务劳动,在创作缺资金时,创作者、厂家自行投入,这种无私奉献就是山东精神的反映。团结的集体让这项创作最终成功,创作人员各有个性,但在关键时刻又都能“从众”,这就是山东人。山东省有实力,山东人有实力。
张西庭(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
对这次报道,我只想提几点希望。首先希望我们的报道能走出书斋,走向民间大众,向草根大众求索山东精神所在。我们除了做三千年来文化总结外,更要关注中华文明血脉传承所在,那就是回归民间,在草根文化中寻求。其次,我建议我们的报道不妨多写一些年轻人,给年轻人更多的话语权。也许他们会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最后我希望我们的报道能做得更大气,能在展现山东精神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表现出整个民族精神的特质。
张新建(著名导演):
“家文化”是齐鲁文化的特色之一,山东人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而《闯关东》第一部电视剧之所以能成功,也应该归功于我们对这种“家文化”的充分考量。然而此后我们就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闯关东》第二部想要带给观众更新颖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说,如何才能找到山东地域、山东文化中更为独特的东西?如果找不到这种独特性,自然也就不可能发现山东文化的差异性。而所谓“山东精神”,唯其“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才能让人们心服口服。
薛中锐(著名表演艺术家):
说起山东,必然想到孔孟,想到李清照、蒲松龄,想到泰山、黄河,想到胜利油田、寿光蔬菜„„而这些不过是体现山东精神风貌的一部分。这样容易以偏概全,如果辨证思考,山东人忠厚,但略失原则,山东人忠诚,但有时则疏于是非辨别。因此,宣传山东人,不如从个体开始,宣传具体的、活生生的当今社会的山东人,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凸现山东人的灵魂,从心灵深处去探索山东精神内涵所在。
魏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何谓“山东精神山东人”?我觉得有三组概念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辨析:历史上的山东人与今天的山东人,作为知识的山东人与作为生命体的山东人,作为精英的山东人与作为普通民众的山东人。我们这里所说的“山东人”,必须是那些活在当下、能接触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生命体,是优缺点并存的真实的人。唯其如此,方能通过他们的形象和事迹,让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山东人都能立体和完整地了解自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