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伤寒解惑论医案

伤寒解惑论医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 / 19

应该怎样学习《伤寒论》,前面虽然讲了不少,但这只是讲了一

半,而且是不重要的一半。

其真正重要的一半,则在于如何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因此,本编再介绍一些临床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医案,以作启发。 这些医案,是根据以下几条标准选择的:

1.尽量采取新医案。凡以前文献资料中记载过的,杂志刊物报道过的,让读者自己去检阅,本编一般地不录用。

2.医案必须是有启发性的。凡用伤寒方,所治的症状,正好和《伤寒论》中各该方所主治的症状相同,譬如用麻黄汤治了个太阳伤寒,用桂枝汤治了个太阳中风,没有突出的特点,没有启发的价值,这样的医案不录。只有汤症虽然在《伤寒论》中讲过,但这些症状是容易被人所误诊、所忽视的,仍要采入本编。 3.必须能突出说明是伤寒方的功效的。因此,凡中西药用的太杂,这样的医案不录。用药虽然不杂,但所用的伤寒方,药物加减太多,失去原方的意义,对原方的功效说服力不大的,一概不录。

4.必须突出用伤寒方的灵活性。因为本编医案的选择,不是为了介绍什么方能治什么病,而是让人们通过医案的学习,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临床上能有新的发现,作出新的成绩。如果真正能够达到这一点的话,即使医案在某些方面不够完整,也要尽量收入本编。

一xx治验 (一)尿崩(编者)

xx,男,7岁,xx人,于

1975年7月12日,来省中医院门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曾检查尿比重为

2 / 19

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遂来济南。经余诊视,神

色脉象,亦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象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的。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6克(按公制计量单位,l钱折合3克,下同)。水煎服。

上方共服二剂,7月14日其家长来述,症状见轻,又与原方两剂,痊愈。 (二)湿疹(xx)

国××,男,64岁,社员,阳谷县石门朱公社国庄大队人。于 1975年3月16日就诊。

患者两上肢及颈项部患湿疹,已两年多,虽迭经治疗,服中西药甚多,疗效不显,时轻时重。本次发作已月余,症见两上肢及颈部粟粒样疹点,渗水甚多,点滴下流,轻度瘙痒,身微恶寒,汗出较多,口干饮水,大便正常,小便略黄,舌苔薄白,脉濡缓略

浮。症属阳虚不能化气利水,湿邪郁于肌表,津液但能向上向外,外出皮毛,而通调水道的功能迟滞。治宜温阳化气利水,药用五苓散方,

茯苓15克,桂枝9克,泽泻9克,白术9克,苡仁24克(代猪苓)。水煎服。三剂。 3月19日复诊:

患者服第一剂后,患处渗水即明显减少,全身出汗亦基本停止。恶寒消失,口干减轻。此是阳化水降,原方再服三剂。 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原按:

湿疹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未见有此病名,对其论述,散在于“癣”、“疮”、“风”等范围内。其病因病机,一般多由于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慢性湿疹多因病久耗血,以致血虚生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而本例

3 / 19

之病机则是由于阳虚不能化气利水,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

胱”,津液但能上行外泛,郁于肌表,从皮毛作汗,或从患处渗出水液。气机不降,则患处渗水不止,故前虽迭用祛风利湿止痒之剂,终未见效,以致缠绵不愈。

五苓散对人体的水液代谢失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故虽不用祛风利湿止痒之品而诸症均除,此不治而治之法,体现出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编者按:

论中141条有服五苓散以除心烦、解皮粟的记载。皮粟,俗称鸡皮疙瘩,该条皮粟的形成,是由于当汗不汗,反以冷水噀灌,致使将要作汗的汗液,被冷水所激,不得外出,反郁于皮肤的汗孔中所致。五苓散能外通腠理,下达膀胱,通行三焦,化气行湿,所以用之有效。本案的湿疹,虽然在表现上与皮粟不同,但都是湿郁肌表.五苓散能解皮粟,就应想到能消湿疹。伤寒方应用万殊,理本一贯,关键问题是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上案方药对证,按语分析详明,确是佳案。

[又按]《伤寒论》中用五苓散的有以下几种症状: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水入则吐者”、“伤寒汗出而渴者”、下后“心下痞。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者”、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还有“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

连同以上两案,都说明五苓散对于人体的水液代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于本方的药性稍偏于温,所以凡由于水液代谢失调所形成的各种症状,而又宜于温性药的,都可以考虑应用本方。 二、xx汤治验

低热(李克绍医案)张某,男,50岁,济南精神病院会计。1973年初夏,发低热,在楼德治疗无效,返回济南。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盐水、激素等药物,治疗两月,仍毫无效果。该院西医大夫,邀余会诊。患者饮食二便,均较正常.只

是脉象稍显弦细,兼微觉头痛。《伤寒论》云:

4 / 19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

柴胡每剂用24克,共服二剂,低热全退,患者自觉全身舒适。该院医师有的还不相信。结果过了三天,患者病愈,已能上班工作。 编者按:

《伤寒论》云;“伤寒、中风,有柴胡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注家往往把这个“一症”,局限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这几个症状上,并称之为柴胡四大主症。临床除了见到这四大主症以外,很少有想到用小柴胡汤的。却不知论中还有一条更为重要却容易被人所忽略的原则是: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为什么这是属少阳呢?因为外感发热,总离不开三阳,头痛、发热是三阳共有的症状,属太阳就应当脉浮,属阳明就应当脉大,如果脉不浮不大而弦细,排除了太阳和阳明,就理所当然地属少阳了。少阳脉的弦细,不一定是沉细弦劲,临床证明,只要够不上太阳之浮,阳明之大,而又指下端直有力,就算弦细,这一点临床时往往也容易忽略过去。至于柴胡,刘完素称: “…散肌热,去早晨潮热、往来寒热、胆瘅、妇人产前产后诸热,”足见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多种原因的发热上。正由于这样,所以治太阳发热,可加入羌活、防风,治阳明发热,可加入葛根白芷,

有人运用小柴胡汤灵活加减,治疗一切外感表热症,就是对于本条深有体会的缘故。 三、四逆散治验

(一)肝郁腿痛(谷越涛医案)李某,50岁。农妇。住阳谷县石门宋公社国庙大队,于 1974年5月27日就诊。 主诉:

两腿疼痛,酸软无力,渐至不能行走,已月余。 病情经过:

5 / 19

患者于一个多月前,因恼怒出现脘腹串痛,时轻时重,并觉两

腿烦乱不适。

经针刺、服西药两天后.腹痛止,但两脚转而感觉酸痛,并逐渐加重。腿痛的情况:

两膝关节阵痛,右侧较重,并有凉感。两小腿烦乱不适,有时肌肉跳动,腿痛有时有牵引腰两侧向内陷的感觉。手足有时觉凉,背微恶风。近几天腿痛烦乱加重,竟至转侧困难,难以入睡,经常彻夜坐着。饮食锐减,面色萎黄。舌质略红,苔薄白,二便正常。左寸脉弦,关脉弦滑,尺脉弱,右脉弦细。 分析:

本患者症状虽似复杂,但脉象突出是弦脉,尤其是病发生在恼怒之后,这都重点说明是肝气内郁。其所以腿痛烦乱。也正如傅青

主所说:

“手足,肝之分野……盖肝木作祟,脾不敢当其锋,气散于四肢.结而不伸,所以作楚。”治宜疏肝解郁,宣散气血。方用四逆散加味:

柴胡9克,白芍6克,枳实9克,怀牛膝9克,甘草9克。水煎服一剂。 5月28日复诊:

昨日傍晚服头煎后,当夜两腿烦乱的感觉消失,肌跳、疼痛均止,余症亦明显减轻,精神、食欲亦有好转。继与上方一剂。 5月30日三诊:

昨晨空腹服第二剂次煎后,呕吐粘痰甚多,呕后感觉全身轻松,今日已可不用拐杖自行一段路。食欲增加,足凉、背恶风均较前减轻。病人甚为高兴,并言过去两小腿皮肤有刺激样发热感觉,向忘言及,现亦减轻。这更说明过去是肝郁气滞,致使相火不能周流敷布,郁于下肢。现热感消失,是肝气已经条达的缘故。舌色正常,两手脉已转缓,尚略沉。又处方: 上方加xx6xx,水煎服一剂。 5月31日四诊:

6 / 19

两腿灼热感已基本消失,睡眠、饮食均佳。今日右膝部及右上

肢自肩至肘处轻微作痛。病机未变,仍与上方一剂。 6月5日五诊;右膝及右上肢疼痛消失,已无其他痛苦,唯觉行

走乏力。仍与上方一剂。6月8日六诊:

诸症完全消失,今日可行走较远,唯胃脘略满。治宜燥湿清热,健脾和胃,佐以疏肝理气。处方:

苍术9克,川朴9克,橘红9克,茯苓12克,黄芩9克,木通3克,柴胡9克,枳实6克,甘草3克。水煎服二剂。 8月19日随访:

药后诸症均除,已能料理家务。 (二)发作性精神痴呆症(xx)

胥××,男,49岁,阳谷县大布公社××大队干部,于 1977年4月2日就诊。

因郁怒引起精神痴呆症反复发作已两年。每发作前,自觉有气自心下上冲至咽喉,遂即口不能言,体不能动,但心中尚能明了。发作后可能移时即恢复正常,也可能持续几分钟。每日可发作一,二次,也可能间隔五至二十天不等。发作将止时,患者有吐出大量痰涎的幻觉,精神遂即清爽。发作过后,可持续有头痛的感觉达半天。曾到省、地医院检查,按癫痈治疗,久服西药,未见效果,服中药百余剂,亦未取效。

因郁怒引起精抻痴呆症反复发作已两年。每发作前,自觉有气自心下上冲至咽喉,遂即口不能言,体不能动,但心中尚能明了。发作后可能移时即恢复正常,也可能持续几分钟。

每日可发作一二次,也可能间隔5~20夭发作1次不等。发作将止时。患者有吐出大量痰涎的幻觉,精神遂即清爽。发作过后,

可持续有头痛的感觉达半天。曾到省、地医院检查,接癫痫治疗,久服西药,未见效果。服巾药百余剂,亦未取效。患者常感身冷、手足凉,胃脘略觉胀满,心烦,口干能饮,饮

7 / 19

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黄厚,脉沉弦有力。证属肝郁

气滞,胃失和降,湿热内蕴,气机不宣,迫使胃气冲逆,壅塞清窍,遂致如癫痫样发作。

宜宣解郁滞,使肝气条达,冲气自易下降。宜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9克,白芍9克,枳实9克,草决明12克,生赭石18克,半夏9克,甘草3克。水煎服。方中草决明有较强的疏肝行气作用,再佐以赭石、半夏降冲和胃。此三药只有在四逆散疏肝解郁的配合下,才能起到平冲降逆的作用,如果没有四逆散的疏解条达,只知平冲降逆,不仅无效,必激起反作用而冲逆更甚。患者以前也曾服过大剂量赭石之类的药物,但始终无效,其原因就在这里。

4月7日二诊:

上方共服五剂,病未再作。自病后从未矢气,此次药后却腹中作响,觉有气下行,并多次放出矢气。舌苔仍黄厚,知胃气虽已下行,但湿热未消。上方再加苍术9克,橘红9克,嘱令再服四剂。 4月11日三诊:

上次诊病回家后,晚九点又发作一次。但发作时无气上冲的感觉,持续的时间也甚短,发作后头痛消失也快。现身已不觉冷,手足

不凉,脉已不沉,舌苔转薄。苔色不黄,舌质略红。 因湿热已除,气机已畅,以平陈汤加减续服,巩周疗效。自后此症未再发作。 (三)急性阑尾炎

侯××,男,26岁。阳谷县石门宋公社龙虎寨大队社员, 1974年8月求诊。右下腹持续疼痛已四、五天。初时满腹作痛,两天后疼痛局限于脐部右下方。自述已服过治阑尾炎中药三剂,方中有当归,赤芍、公英、双花、乳香、没药等清热,解毒,活血、行瘀之品,未见疗效,疼痛且有继续加重之势。细询病情,知患者恶寒、肢冷,痛处有灼热感,局部疼痛越重,身冷也越明显。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心烦,口苦,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略沉。

8 / 19

症属阳热内郁,气机不畅,局部气血瘀滞,与以四逆散合金铃

子散。处方:

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实9克,元胡9克,川楝子9克,甘草6克。

上方一剂后,右下腹热痛明显减轻。身不觉寒,四肢转温,恶心止。继服二剂,诸症消失,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编者按;四逆散有柴胡以升肝解郁,有枳实以降胃导滞,又有芍药甘草以养荣和络,缓急止痛,所以凡由于肝郁克土,胄失和降,或胃肠湿滞,阳受郁遏所导致的一切症状,本方都用之有效。以

上三案,主诉虽然有“两腿烦痛”,“癫痫频作”,“肠痈腹痛”的不同,但从兼见诸脉症来分析,或身觉微寒,或四肢较冷,或脉弦舌赤,或胃脘胀满,或呕吐痰涎,和论中四逆散症的“四逆”、“腹痛”、“泄利下重”一样,都说明是肝气内郁,肠胃气滞,所以都是本方治疗的范畴。《内经》所谓“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原则,通过以上诸案,可以深有启发。 四当归四逆汤治验 (一)头目不清爽(编者)

李××,男性,中年,1966年初夏,到省中医院求诊。 主诉:

头目不适,似痛非痛,有如物蒙,毫不清爽,已近一年。自带病历一厚本,若菊花、天麻,钩藤、黄芩,决明、荆、防,羌、独等清热散风的药物,几乎用遍,俱无效果。

我见他舌红苔少,考虑是血虚头痛,为拟四物汤加蔓剂子一方,三剂。患者第二次复诊时,自述服本方第一剂后,曾经一阵头目清爽,但瞬间即逝,接服二,三剂,竟连一瞬的效果也没有了。我又仔细诊察,无意中发现,时近仲夏,患者两手却较一般人为凉。再细察脉搏,也有细象。因想《伤寒论》中论厥症,肢冷脉细,为阳虚血少,属于当归四逆汤症。

9 / 19

此患者舌红苔少,也是血少之征,论中虽未言及本方能治头痛,

也不妨根据脉症试服一下。

即给予本方原方三剂。下次复诊,果然症状基本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又给予三剂。患者说,已能恢复工作。 编者按:

余讲伤寒课已有多年,不通过临床,还不知此方能清头目,理论结合实践是多么重要啊!同时也理解了前服四物汤加蔓荆子方,之所以能取瞬间之效,全在辛散与益血并用。但续服之后,川芎、蔓荆之辛散,远不敌地黄、芍药之滞腻,益血虽有余,通阳则不足,所以也就无效了。 (二)两足冻瘃(xx)

张××,男,年约八旬余。1974年冬诊视。

患者两下肢从膝盖以下,凉至足部,两足颜色紫黯。足趾附近,皮肤干枯,象很厚的死皮一样,表面且有不少散在的小形溃疡,但不甚疼痛。诊视脉象,迟而又细。

此因1974年冬季,寒冷期较往年为长,患者虽然睡的火炕,但火力不足,炕里边沿伸足处温度更低,被褥又不厚,以致两足得不到充足的温暖。加之患者年老,不喜欢下炕活动,连同以上原因,就导致血行不畅、阴寒凝滞而成本病。治宜温经活血。方用当归四逆汤原方加红花。

因患者煎药不便,令将药轧为细末,每付二钱,开水冲服,早晚各服一次。

服完一剂后,两腿颜色红活,发凉亦转轻。接着又服一剂,死皮开始脱落,溃疡处有极浅表的小脓点破出。又接服一剂,死皮脱

尽,溃破点亦愈合而痊愈。

(三)小儿麻痹后遗症(张灿(王甲)医案) xx××,男,年20余。

10 / 19

患者幼年曾患小儿麻痹症,成年后,两下肢较细,并软弱无力,

行动吃力,走路要拄双拐。每至冬季,即四肢发凉,尤其两下肢,极不耐冷,最易受冻伤。此乃气血虚弱,抵抗力太差,在冬季阳衰阴盛之际,气血更不能畅行于四末所致。今又值冬令,前症加重。仍宜益血通阳为治。方用当归四逆汤原方。 连服数剂,即觉两下肢转为温暖,耐寒力亦有所增强。 [编者按]当归四逆汤方中,当归、芍药以益血;桂枝畅血行;细辛、通草以散寒通络;甘草、大枣培中土以增强化源,是一张改善毛细血管微循环的方剂。《伤寒论》中用以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王旭高认为本方治寒入营络,腰股腿足痛者甚良,加之以上三案,和本方临床常用以治手足冻疮等,足以说明本方对于因寒而致成的末梢循环不利,有很好的调整作用。 此外。据报道.有用本方以治寒凝气滞所致妇女月经期小腹痛的,则似应仿《伤寒论》中“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之例,加入生姜、吴茱萸最好。 五、吴茱萸汤治验

(一)食欲不振(李克绍医案)一男性,壮年,每日只能勉强进食一二两,不食亦不饥。在牟平县龙泉公社医院住院近1个月,多方治疗,与健脾、消导等药,俱不见效。适值余暑假回家.因求我

诊视。患者不暖气,不呕吐.形体不消瘦,言语行动,亦如常人。自诉稍觉满闷。按其脉象,稍觉弦迟,舌质正常,舌苔薄白,但显得非常粘腻。因考虑:

弦主饮,迟主寒,舌苔粘腻,当是胃寒挟浊。因与吴茱萸汤加神曲试治。吴茱萸用l5克。次日,患者来述,服后食欲大振。令其再服一剂,以巩固疗效。事后考虑,患者稍觉满闷,实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中吴茱萸汤证“呕而胸满”之轻者。 (二)睡后口角流涎(赵恕斌医案)王某,女,老年,每入睡后即口流涎沫,及醒时,枕巾即全已湿透。回忆《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能治干呕吐涎沫,即予吴茱萸汤原方,竟获痊愈。

11 / 19

(三)顽固性头痛(张殿民医案)谢某,女,50岁.军人家属。l 975

年12月21日初诊。

患者头痛已两年余,痛当颠顶,如有重物覆压,必以手 或其他暖物温熨颠顶,才能略觉缓解。最怕冷,冷即剧痛,所以常年戴帽,不敢遇风。痛剧时,干呕,吐涎沫,但不吐食物,亦不吐水。再重则手足逆冷,出冷汗,别人呼唤,亦不答应。曾延医约40余名,遍及冀、鲁、豫,苏四省。曾服过珍珠、牛黄、琥珀、天麻煮鸡、蝎子、蜈蚣等,药价贵的每剂40余元,但毫无效果。查脑电图正常。脉沉弦,舌苔白薄而腻。

此是寒浊上逆,厥阴头痛,宜温肝降浊,吴茱萸汤加减主治。处方:

吴茱萸9克,党参9克,生姜3片,柴胡、生白芍、炒枳实、制半夏各9克,羌活、防风各 4.5xx。水煎服。 12月25日复诊:

上方三剂,痛减,可以脱帽,夜间看篮球赛表演,亦不甚痛。脉弦象已减。嘱原方续服三剂。 1976年1月5日,三诊:

痛虽减,但有时仍吐,上方加苏梗9xx。 1977年4月12日,四诊:

时隔年余,上方前后共服20余剂,已不痛不吐,仅在月经前后,或有数秒或一、二分钟的似痛感觉。饮食如常。自述以往遇冬,必以厚棉絮裹头,而1979年冬季极冷,未戴棉帽,亦顺利过冬。现在只是有时觉得眩晕。上方再加菊花、钩藤各9克,患者带方回家。 编者按: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xx三见:

12 / 19

一在阳明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一在少

阴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在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荣萸汤主之”。另外,《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还有“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节。这四节对于吴茱萸汤主症的描述,虽有“欲呕”、“烦躁”、“吐涎

沫”、“头痛”、“胸满”等的不同,但其中一个共同的病理是寒浊壅塞。寒浊或在胃上口,或偏近胸中,或聚在胃中脘,病灶的远近和寒浊的多少,以及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耐受性,构成了这些不同症状的特点。但不管怎样,寒浊不开,症状就不会消失,而吴茱萸汤正是温胃降浊的有效方剂。其中生姜辛温而散,和胃散水,吴茱萸苦温而降,暖胃降浊,是本方的主药。用人参、大枣,是扶正安中,相辅成功。因此,吴茱萸汤对于寒而兼浊者,用之必效。睡后口角流涎一案,就是寒浊,所以本方用得恰好。六、真武汤治验

(一)神经官能症(张洪彩医案)张某,女,47岁,禹城县廿里堡公社双新大队社员。 1976年4月28日初诊。

患者于产后40天,始觉两臂震颤,以后逐渐加重,发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颤,已两个半月。

阵发性加剧,影响睡眠及进食,患者就诊时亦不能稳坐片刻,并伴有舌颤、言语不利、憋气,以长息为快。食欲差。曾多次就医,各方求治不验。曾在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神经系统无异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西药不效。也服过中药,补气养血,柔肝舒筋,疏肝理气,平肝潜阳等剂,亦不见效果。诊视: 舌质尖部略红,左侧有瘀斑,舌苔白,两手脉俱沉滑弱。 治xxxx,xx加味:

茯苓30克,白术24克,制附子12克,白芍15克,生姜12克,

桂枝9克,半夏12克,生龙、牡各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二剂。

4月30日复诊:

13 / 19

患者自述,29日晨8时服第一剂药。至当日下午6时许,颤动

基本停止,腹内鸣响。当晚又进第二剂,颤动停止。晚上睡眠明显好转。仅有时自觉头有阵阵轰鸣。上方白芍改用30克,加钩藤12克,磁石30克,再取三剂,以巩固疗效。

[体会]震颤是不随意动作,是运动神经系统的病理现象之一。中医临床对于震颤的病因、病理和治则的认识,有时和抽搐、痉厥等不能截然分开。实证多从风、火、痰来考虑,因为痰郁可以化火,热极容易生风,肝是风木之脏,在变动为握,所以治疗多从清热、化痰、平肝、熄风着手。虚证多由气血津液过伤,不能养筋。以致筋急而搐.所以多出现在小儿吐泻之后,或发汗后、失血后、产后、痈疽溃后,治疗时应当注重补养气血。

本患者除舌尖稍红之外,别无热象表现,而且诊前多次服过柔肝、疏肝、平肝等药,却毫无效果,则风热实证可以排除。患者脉象沉弱,又发生在产后.确实应该从虚证上来考虑。

但已服过补养气血之剂,并未见效,这就不仅仅是虚,而且还要考虑兼有水饮。因为从症状来说,《金匮要略·水气篇》曾说: “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痰饮咳嗽篇》说;“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其人振振身瞤剧,必

有伏饮。”本论第82条的真武汤证,也提到“身瞤动”一症,都和本患者的震颤相符合。再从脉象上来分析: 《金匾要略-水气篇》xx: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又云: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又云;“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而本患者的脉象,恰好是沉滑而弱,所以本证的关键,不仅是虚,而且兼有水邪泛溢。既然是水泛。就必是虚在脾肾。因为脾主散精,肾为水脏,脉弱脉沉,就是脾肾两虚,所以用真武汤壮肾阳以镇水,健脾土以制水,是根本的治法。服药后腹内鸣响,就是肾阳蒸动,脾气健运,水饮有不能自容之势。也就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佳兆。

14 / 19

至于方药,苓术合用,健脾利水;木附合用,暖肌补中;生姜

散水;白芍使术、附化湿而不伤阴。尤其加入桂枝,能外通腠理,下达膀胱,温通三焦水道.不但取防己茯苓汤用桂枝通阳有制止肌肉蠕动之意,而且兼有温化水饮以治短气的作用。《金匮要略,痰饮篇》云: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本患者有憋气感觉.并以长息为快.亦系水饮所致。本方加入桂枝,正好把苓桂术甘汤也包括在内。此外.又以半夏蠲饮,龙牡潜镇,方药对证,所以二剂痊愈。

(二)自汗(韩其江医案)刘某,男,成年,患自汗不止,曾到济南

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亦无治法。余诊视后,认为是阳虚水泛,给予真武汤。五、六剂后.即恢复正常, [编者按]本案是在阔别后会面时论及伤寒方的应用而谈到的,舌色脉象当时都未问及。

但既然是阳虚水泛,常临床者自能心中有数,因此,这仍然不失为一个简单而有价值的医案。 xx的应用,在《伤寒论》中有两条:

一是用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一是用于“少阴病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和,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这两条的主症,一是头眩心悸,一是腹痛下利,再加上案的震颤,和本案的自汗不止,虽然主症不同,病理却都是阳虚水泛,真武汤能扶阳镇水,所以都用之有效。

扶阳镇水,也就是增强肾脏机能,促进水的代谢,因此,据报道用于肾病尿毒症,也有一定的疗效。本方和五苓散,都能促进人体的水液代谢,但是药理作用不同,五苓散中用桂枝,真武汤中用附子,因此,临床出现脉沉迟,、沉紧,或阳虚肢冷,说明是肾阳不足的,就用真武汤;不出现这样的脉症,而是脉浮或口渴,关键是三焦不利的,就用五苓散。旧注称二方一是治腑,一是治脏,其实际意义就是这样。震颤一案。桂枝,附子并用,也可以说是脏腑兼治。

15 / 19

七芍药甘草汤治验

两臂痉挛症(编者)

孙××,女,中年,两臂乱动,昼夜不止。却自己不住地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由其家人强按其手臂,才诊了一下脉搏。现已记不起是什么脉象,也记不起处方是什么,只记得当时是以养血熄风为治。服药后无效。后一老药工李树亭,给与一方,是芍药30克,甘草30克,服后竟获痊愈。

编者按。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用于发汗亡阳,在阳复之后的脚挛急症。本方除了养阴之外,还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因此,据临床报道,可用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腹痛、腓肠肌痉挛等。虽然在不同的方剂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也加入养血、祛风、温经、清火等药,但只要有痉挛现象存在,就都可加入二味。本案痉挛昼夜不止,说明二药缓解痉挛的效果显著。 八四逆加人参汤治验 心动过缓症(编者)

张××,女性,中年,山东中医学院西医大夫。

患者胸中满闷,手足发凉,脉搏沉迟。西医曾诊断为心动过缓症,但无有效疗法,转求中医诊治。予为处四逆加人参汤方,五、六剂痊愈,后未再发。 编者按:

本症手足凉,脉沉迟,说明心阳不振,其满闷也是胸阳不宣所致,四逆汤是回阳之剂,颇为对症。其所以加入人参,是因为人参体

阴而用阳,既能益血,又能强心,加入四逆汤中,不但防止了姜、附伤阴,而且能增强四逆汤的强心作用,所以心动过缓而又表现为阳虚的,用之有效。 九半夏泻心汤治验 严重失眠症(编者)

李××,女性,年约六旬,山东大学干部家属。

16 / 19

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

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编者按;《灵枢·邪客篇》论失眠的症治是这样说的: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致使“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治之之法,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本症心下有湿热雍遏,就是“厥气”内客,所以尽管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中并未提到有安眠的作用,但是苦辛开泄,消散湿热,就能达到“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的目的,因而取得“阴阳以通,其卧立至”这样的效

果。

又按。本患者愈后将近一年,失眠又发作过一次,也足以胃肠症状出现的。说明本症的病因是胃家湿热。 十xx去xx茯苓白术汤治验

癫痫(李克绍医案)王某,女性,年约五旬,住济南市白马山。 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发作数次,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

后来学院找我诊治。望其舌。一层白砂苔,干而且厚。触诊胃部,痞硬微痛,并问知其食欲不佳;口干欲饮。此系水饮结于中脘,但患者迫切要求治疗痫风,并不以胃病为重。我想,癫痫虽然是脑病,但是脑部的这一兴奋灶,必须通过刺激才能引起发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在中医看来是多种多样的,譬如用中药治疗癫痫,可以任选祛痰、和血、解郁、理气,镇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有时都能减轻发作,甚至可能基本痊愈,就是证明。本患者心下有宿痰水饮,可能就是癫痫发作的触媒。根据以上设想,即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7 / 19

意,因本证不发热,把桂枝、姜、枣一概减去.又加入枳实消

痞,僵蚕、蜈蚣、全蝎以搜络、祛痰、镇痉。 处方:

茯苓、白术、白芍、炙甘草、枳实、僵蚕、蜈蚣、全蝎。 患者于1年后又来学院找我看病,她说,上方连服数剂后,癫痫

一次也未发作,当时胃病也好了。现今胃病又发,只要求治疗胃病云云。因又予健脾理气化痰方而去。

[编者按]本案患者.历年以来,各处奔走,访医求治,其惟一目的是要求解除癫痫。但是服过不少治癫痫的药物,而癫痫发作如故。改服几剂健脾散水稍加止痉的中药,便停止发作,这其中的道理,大有研究的价值。 据现代精神病学的论述:

有一些精神失常的患者.是由于营养缺乏、内分泌机能失调或代谢紊乱等各种不同的内脏疾患所引起。这类患者的躯体症状常很显著,而在全身机能都可能受到干扰的同时,精神症状往往只是疾病的全部临床征象的一部分,因此.又被称为症状性精神病。以上两例,同样也是症状性的。

症状性精神病,在《伤寒论》中就有不少的启示。如“谵语”,“郑声”、“惕而不安”、“发则不识人”、“烦躁不得眠”等都是。这些症状的产生,除少数例外(如热入血室),大部分是由于胃肠疾患——阳明实热或胃家湿热所引起。祖国医学中有所谓“食厥”,“痰厥”等,也大都属于这一类。这些精神症状的病理,基本上是“肠胃不和,则九窍不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浊邪害清”所致。因此,治疗时是健脾胃以治本,泻热导滞以治标,不论从本从标,或补或泻,都能达到不去安神而神自安的目的。 还有需要说明的问题是:

同是胃肠不和,却有的能引起精神症状,有的不出现精神症状。

即使出现精神症状,其表现也各不相同,据个人临床所见,不但在症状方面有头晕、目眩,耳鸣、失眠、烦躁、谵妄以及癫痫等的不同,而且在程度上

18 / 19

也或轻或重,极不一致。譬如以上两案,前者是烦躁,彻夜不

寐,后者是癫痫,发作频繁;有的就不是这样,而是较为轻些。 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因为:

精神障碍的发生,不仅决定于躯体疾患性质的严重程度和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患者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和患病时的大脑机能状态,并且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年龄,精神因素以及环境等,也都有密切的关系。 十一xx加附子汤治验 十指疼痛(xxxx)

范×,女性,素体弱,感冒后,发热,微汗出,并十指疼痛,已十余日。诊其脉象沉细。

此是平素阳虚体质,感冒后邪未尽去,而阳愈见绌,不能达于四末之故。与桂枝加附子汤。附子初用 2.4xx,后增至

4.5xx,共服三剂痊愈。编者按:

此症与“太阴中风,四肢烦疼”的病理颇有互相发明之处。太阴中风是风中挟有脾湿之故,桂枝附子汤方有桂枝汤解表,附子扶阳祛湿。此是寒邪外束,故脉象沉细。桂枝通阳,附子镇痛,所

以也用之有效。但既然出现细脉,应仿当归四逆汤例加入当归最好。

十二、xx治验

荨麻疹(李树滋医案)陈某,曲阜县人,单身独居,1973年春节前,清晨到邻村换取面粉冒寒,突感身痒,前后身及两上肢,遍起斑块,高出皮肤,颜色不红,时抓时起,时起时消。

经西医用扑尔敏及注射钙剂,均无效。四五日后改找中医治疗。余初用浮萍方(见《中医文摘汇编》),无效,后根据患者脉迟、肢冷,并有明显的感寒外因,遂改用麻黄汤原方。共服两剂,块消痒止,后未再发。

19 / 19

[编者按]荨麻疹,祖国医学旧称痦瘰,多因外受风寒,并兼有血

虚、血热等不同的内在因素,所以其临床表现也有暮重朝轻、暮轻朝重、色淡、色红、发病新久等的不同特点。治疗时应根据这些特点,或凉血,或祛风,或固表,或内治,或外洗来对症用药。但特点虽各有不同,而止痒消块却是共同的目标,因此,凡能止痒的方剂,有时都有可能用到治疗荨麻疹上去。在《伤寒论》中提到身痒的有两条:

一是“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一是“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后者是表虚.宜实表,补中益气汤加荆、防之类。前者是表实,宜泄卫,除了桂枝麻黄各半汤

之外,如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芍药汤,便秘者桂枝加大黄汤,甚至《金匮要略》中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等,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加以选用。本证用麻黄汤治愈,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