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尔》:《李尔王》冷峻的良心

《李尔》:《李尔王》冷峻的良心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语文学刊 2009年第7期 《李尔》:《李尔王》冷峻的良心 。崔莉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摘 要】 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探讨爱德华・邦德的剧作《李尔》与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李尔》与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作《补墙》之间的文本借鉴关系,旨在解读《李尔》对于《李尔王》颠覆性的改写和影射《补 墙》为邦德对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独特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 《李尔》;互文性;改写;暴力;城墙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7—0126—02 爱德华・邦德以莎士比亚“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 (一)重新构建的角色 全世纪”的剧作《李尔王》为素材创作了《李尔》(1971)。与 由于邦德认为剧作家在道义上对所处的社会负有责任, 邦德的其他戏剧作品一样,至今为止《李尔》依然吸引了众多 他们的剧作不但要分析、找出社会成为现状的原因,而且要 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力。对于《李尔》的暴力场面,评论家中 建议如何使社会变好,他将莎翁笔下的李尔王作为“一种原 有人批评反对这种写作手法,而有人则认为该写作手法是邦 型文化形象”予以批评 。与《李尔王》中的李尔王一样, 德表现其写作目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对于《李尔》的另一个 《李尔》中的李尔“剐愎自用、人格缺陷、固执己见并自以为 关注点是《李尔》与《李尔王》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中国评论 是”【6 ,失去王位后疯疯癫癫,可是两人的最终命运不同、认 家沈林认为“《李尔》不仅是邦德对莎翁戏剧作品的改写,而 识不同。《李尔王》中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伯爵两人的不幸遭 且是对《李尔王》的评论”… 。而对于邦德巧借罗伯特・弗 遇成为《李尔》中李尔一人的不幸境遇一李尔因叛变失去王 罗斯特的诗作《补墙》改写《李尔王》,形成《李尔》独特的文 位后又被挖掉眼睛、杀死。学者田民认为莎翁的李尔王经历 本却鲜有论及。因此,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以期对《李尔》 苦难之后“沉溺于对痛苦的咀嚼和自怜”,并“在宿命论和斯 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多葛哲学中”寻求解脱,而邦德的李尔对于所经历的苦难进 邦德以《李尔王》为蓝本创作《李尔》使得两剧存在文本 行反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用行动、甚至生命去摧毁自 指涉关系,即互文性关系。著名叙事学家Gerald Prince指出 己曾经下令修建的城墙来表明推翻暴政的决心 ]奶一 。 互文性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 《李尔》中李尔的两个女儿鲍迪丝和芳特奈尔则依然是 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 高纳里尔和里根那样的人,可是《李尔》中的叛军首领考狄利 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 』帅。 娅却偏离了《李尔王》中考狄利娅原有的天使形象,不再是纯  洁、善良的象征。《李尔》中压倒一切的、强烈兽性社会机制 一、《李尔》与《李尔王》毁灭了作为国家元首的考狄利娅,她由莎翁剧作中心的善良 邦德改写《李尔王》是使莎翁的剧作在政治上发挥效用, 的女子变成了残忍好战的统治者:遭受不幸的她领导了对李 而不是仅仅让观众经历令人振奋的审美体验 ]4 。邦德之 尔两个女儿独裁政府的革命,然而建立了的却是同样残暴的 所以改写《李尔王》,是因为他认为观众对《李尔王》的审美 独裁政府;从自己和李尔的苦难中,她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体验背离了当初莎翁写作时“假想观众”应有的反应。由于 当面临“两个敌人:谎言和真相”,考狄利娅“为了摧毁谎言, 戏剧的永恒性,《李尔王》最初所具有的道德批判力在其脱离 [你]牺牲真相;为了毁灭死亡,[你]牺牲生命” 一。 写作历史时刻后丧失殆尽 “。戏剧的永恒性使得过去 (二)蔓延的暴力 被神化,神化后的过去主宰了整个社会,也就是说,历史创造 虽然《李尔王》和《李尔》都质问社会的正义,试图找到 了神话,神话又影响历史,历史事实常被歪曲、历史人物常被 社会动乱和造成苦难的真正原因,但是《李尔》与《李尔王》 简化和理想化为偶像,其所产生的结果对以后发生的事件产 在情节和风格方面完全不同,它不仅不包含原剧中李尔王的 生影响。人们只有严格地分析过去才能“逃脱通常存在于现 大段的反思,而且暴力场景贯穿全剧。“就像简・奥斯汀描 在的过去文化的神话” j】 。 写举止一样”,以对社会尖刻的批评态度,邦德在《李尔》中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科研启动基金(KYQD2007075)。 [作者简介]磋莉,女,陕西 i原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荚文学。 一126— 域外采凰 “自然而然地描写暴力” ”,刻画真实的、令人不安的痛苦和 暴力场景:鲍迪丝和芳特奈尔的士兵屠杀掘墓人的孩子并强 奸怀孕的考狄利娅;芳特奈尔和鲍迪丝被农民起义军处死; 芳特奈尔的尸体被当众解剖;狱中的李尔被挖去双眼。对于 《李尔》中弥漫的血腥场景和暴力事件,Walter Kerr指出: 崔莉/《李尔》:《李尔王》冷峻的良心 识真理。因此,以强烈的控诉“野蛮人夺取了我的权力。您 犯下罪行,并称其为法律” ,李尔指责社会制度的荒诞;以 “我已遭受太多,我造成了所有的错误,我会一一偿还”[8 J98 的勇气,他试图拆毁城墙、阻止修建城墙、改变暴力猖獗的国 家。无情的现实使李尔了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除了批评 残暴的统治者和迫害正义的社会法律和秩序,他最终以亲自 拆毁城墙的行为为自己、为社会负责,是因为他所拆除的不 是哪个暴力政府的具体存在,而是那种从古到今主宰了人类 历史的“城墙观念”L】zJ 。 三、结论 [该剧]没有去解释被做的事的控制原则,没有任何亲密 的同情的或叙事的必要牵扯我们。我们只是被邀请观看作 为暴力的暴力,接受它作为唯一的活动[……]他在这部戏中 已变得如此痴迷于暴力的想法以至于他忽视暴力甚至戏剧 的连贯性和组织,使得暴力似是而非 Jl配。 推翻暴政的人通过暴力维持政权,甚至鼓吹政治压 迫” 。在“疯狂野蛮、被疯狂地滥用权力的”世界里,李尔 《李尔》是邦德作品中最为暴力、最富争议的戏剧作品。 虽然剧中以枪战取代刀剑之战、故事发生在不确定的时空、 掀起宫廷政变女儿们、造反的考狄利娅和其同伴们都被暴力 所腐蚀,“人人诉诸武力,残暴和镇压是事业或个人目 的”[9]162。尽管以前“考狄利娅的暴力是对压迫的反 真相与神话相互交织,一切变得模糊不清、含糊不解,但是 《李尔王》依然是解读《李尔》不可缺少的根本。邦德的《李 抗”¨ ,但是考狄利娅后来却成为暴力的执行者,修建城墙 推行暴政。为了使考狄利娅清醒,李尔急呼:“城墙将毁了 你。毁灭已经开始” J郸。 二、无处不在的墙 尔》以莎翁的悲剧《李尔王》作为基点来审视人类的残酷,是 对《李尔王》的沉思,企图用新剧作警世醒人。通过影射《补 墙》,《李尔》探究暴力的本质、诘责政治权力的性质、思考社 会问题,以达到改变社会现状的目的。 邦德巧妙地将罗伯特・弗罗斯特诗作《补墙》的思想融 入《李尔》,《李尔》是《补墙》所反对、批评“在墙那地方,我们 根本不需要墙”的理念的戏剧版 Ij柠。第一幕开始,旨在抵 制假象的敌人,李尔下令修建城墙。虽然修筑城墙只是带来 痛苦,但是,李尔认为这是“政治需要”并解释他的计划是 【参考文献】 [1]沈林.红色莎士比亚[J].读书,2007(7). [2]Prince,Gerald.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Z].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 “为了人民的残酷”Isis2。这实际存在的城墙就是整个剧作 中独裁的象征,几乎剧中所有的主人公都被其毁掉。第三幕 时,李尔在被推到绝望的地步之后疾呼: 我该怎么办?我离开我的监狱;推到它;折断钥匙;可我 [3]Stoll,Karl—Heinz.“Interviews with Edward Bond and Ar- nold Wesker”in Twentieh—Centtury Literature[J].Vo1. 22,No.4(Dec.,1976). [4]Roberts,Philip.Ed.Bond on File[M].New York: Methuen,1985. 依旧是囚徒。所有的时间我都在用头撞墙。这墙无处不在。 我被活埋在这墙里。这痛苦和苦难是否永远存在?难道我 [5]Hay,Malcolm.and Roberts,Philip.Bond:A Study of His Plays[M].New York:EyreMethuen,1980. [6]Muir,Knenneth.ed.King Lear[M].Roufledge,1992. [7]田民.莎士比亚与现代戏剧:从亨利克易卜生到海纳米 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Bond,Edward.Plays:Two Lear&The Sea[M].Eyre Methuen Ltd.,1972. 们努力只为建造废墟,浪费所有这些的生命只为造就没有人 能活的沙漠吗?没有人对我来解释这一切,我找不到伸张正 义的人。我老了。我应该知道如何活到现在,可是我什么都 不知道,我可以什么也不做,我什么也不是 。 这里的“什么也不是”借用《李尔王》“没有只能换到没 有”[6J9。原有具体的城墙在剧中最后被虚无化,变得无处不 在,成为生活中桎梏人们的锁链。 [9]Ryan,Bryan.A Selection of Sketches from Contemporary Authors.Vo1.I[M].Gale Research Inc.,1991. [10]Hersh,Zeifman.and Zimmerman,Cynthia.Ed.Contem— porary British Drama 1970—1990[M].Macmillan,1993. 城墙是自然的“善良”和文化生产的“邪恶”之问的冲 突,是暴力的象征。李尔强迫人民修筑城墙,是暴力的施行 者;考狄利娅执政后继续修建城墙,成为暴力的追随者。直 [1 1]Frost,Robert.Mending wall[A].In Tao Jie ed.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Poety[C]//Beir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到李尔失明后,疯疯癫癫的他才知道修筑城墙使得人人疏 远、人民遭监禁,了解了“圈进来的是什么,圈出去的是什 么” 。像格洛斯特,俄狄浦斯和提瑞西阿斯一样,李尔在 失明之后具有神秘的预知能力,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真实、 看清真相、了解真理。在剧终时李尔是真正清醒的。他在疯 狂后找到理智、在动荡中看到生活真相、从自己的遭遇中认 [12]陈红薇,段晓利.碎片中的莎士比亚——从《李尔王》到 《李尔》[J].US—China Formgn Language,2oo6(29). 一l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