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疗效及其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疗效及其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将48例AgP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刮治及根面平整等基础治疗,选取同期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治疗12w后的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及牙龈出血指数(BI)变化,并比较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其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12w后的PD、AL和B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RP、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对AgP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减低CRP、IL-1β和TNF-α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同样CRP、IL-1β和TNF-α也可作为评价Ag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标签:牙周基础;侵袭性牙周炎;疗效;炎症标志物;影响
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牙周炎,伴放线放线杆菌(Aa)感染形成龈下菌斑是AgP的主要病因之一[1]。有研究[2]认为,AgP作为一种局部慢性低度炎症,与全身免疫系统反应产生的炎性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鉴于此,本研究对48例AgP患者实施牙周基础治疗,旨在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AgP的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全身炎症标志物水平变化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 2012年5月~2014年3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AgP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均符合AgP诊断标准。男27例,女21例,年龄15~42岁,平均(25.14±4.35)岁;选择同期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6~41岁,平均(26.31±4.27)岁。两组患者6个月内均无牙周治疗史,1个月内未服用抗生素,均无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口腔卫生指导及健康教育,包括如何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和牙缝刷等,对患者实施超声波全口龈上洁治术,10d后采取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治疗;根据病原菌检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组治疗前、后(12w)和对照组均检查牙周状况,并记录其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及牙龈出血指数(BI)。②观察组治疗前、后(12w)和对照组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应用Sysmex KX-21检测CRP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12w后的PD、AL和B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观察组治疗前的CRP、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w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牙周炎是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牙龈、牙周膜、牙骨质和牙槽骨等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感染性、破坏性疾病,而AgP则是牙周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AgP发病早,对牙周组织的破坏速度快,且呈家族聚集性,因此AgP的危害性较大,及时有效治疗AgP是提高口腔健康亟待解决的问题。AgP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实施洁治、根面平整、牙周手术等局部治疗,彻底清除感染,加强定期复查和必要的后续治疗。可通过微生物学检查,明确龈下菌斑中的优势菌后,选用针对性的抗生素[1]。而洁治、根面平整等牙周基础治疗是AgP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AgP患者治疗前后反映牙周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PD、AL及BI等的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经牙周基础治疗治疗12w后,PD、AL和B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牙周基础治疗能够明显改善AgP患者的牙周状况,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3]。
有研究[2,4]认为,牙周炎作为系统性炎性宿主反应疾病,慢性低水平炎症可能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导致牙周组织产生CRP、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陈建设[5]分析了36例重度Ag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血清和龈沟液中IL-4和TNF-α水平,结果证实基础治疗后血清和龈沟液中IL-4和TNF-α水平变化具有特性规律。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前的CRP、IL-1β和TNF-α水平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治疗12w后CRP、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提示牙周基础治疗能显著降低CRP、IL-1β和TNF-α水平,但治疗12w后上述因子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是否与治疗时间较短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牙周基础治疗对AgP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减低CRP、IL-1β和TNF-α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同样CRP、IL-1β和TNF-α也可作为评价Ag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张志愿.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9-70.
[2]张帆,曹桂芬,黄萍,等.C-反应蛋白+1059G/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27(1):67-69.
[3]束为.侵袭性牙周炎采用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研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2):105-106.
[4]李杏蕊,黄颖荷,董明新,等.侵袭性牙周炎治疗前后炎症标志物的变化[J].中国处方药,2012,12(2):62-63.
[5] 陈建设. 重度侵袭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后血清、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的变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555-1557.编辑/许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