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丝绸纺织行业发展分析
海安是“江苏省纺织产业基地县”。我县丝绸纺织工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兴起,经过不断投入、改造、积累和发展,已形成丝绸、棉纺、色织、化纤、针织等门类相对齐全的丝绸纺织生产体系。近10年来,我县丝绸纺织业依托原料资源和劳动力充裕等优势,与时俱进,抢抓机遇,适时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放大“丝绸、棉纺、色织、化纤”四大产业特色,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基地内现有企业45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0家,从业人员5.2万人,核心区面积8.5平方公里。2008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49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23.6亿元,同比增长21%。目前,我县丝绸纺织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65家,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利税18.7亿元。
(二)主要设备及生产能力
自动缫丝机120组。
棉纺设备:纱锭80万锭,其中:气流纺6000头;线锭10万锭;清梳联8台套,自动络筒机62台套。
化纤生产线272条。
实用文档
织造设备:色织布机9000台,其中剑杆织机7500台、喷气织机1500台;白织布机4000台,其中丝织机1200台。
年生产能力:丝织品9000万米,白厂丝6000吨,棉纱240000吨,色织布22000万米,白织布12000万米,化学纤维250000吨。
(三)骨干龙头企业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联发集团、江苏恒源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华强纺织、江苏双弘纺织、南通中邦纺织有限公司、海安县苏豪制丝有限公司。
(四)发展成就
我县丝绸纺织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有大幅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1、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2008年,我县丝绸纺织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27%。
2、管理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我县丝绸纺织企业通过内部挖潜,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50家亿元规模的企业都通过了ISO9000国际标准认证,万锭用工平均为150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棉纺总体装备水平达九十年代先进水平,色织业基本实现了无梭化,服装业进口设备和专用设备应用率比5年前提高了12倍。
3、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县180家亿元企业中,丝绸纺织企业占50家。以茧丝绸、联发、华强、文凤化纤、中山化纤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年均增幅都超过了30%,对全县工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江苏联发集团综合实力位于江苏省色织行业第1位,已连续11年主要经济指标列“全
实用文档
国色织行业十强”,连续6年跻身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50强,生产的高端色织布占国际与国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3%和8.6%左右,位于2008年全国色织布畅销产品指数第4位。2008年年产能力在12万吨的海安锦纶行业,已经在全国的锦纶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去年我国的锦纶民用长丝总量在47.8万吨,而海安县就占了全国的25.1 %。
4、经济外向度较快提升。我县丝绸纺织业虽然外向型经济起步较早,但真正得到较快发展还是近10年期间,2008年全行业出口创汇12亿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72%。全县实现自营出口的丝绸纺织企业近45家,扎染绸、白厂丝等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5、品牌效应逐步放大。经过多年的努力,丝绸纺织业通过ISO9000认证和ISO14000认证的企业近90家,现有各类品牌28个。海安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茧丝绸之乡”,已连续29年蚕茧产量居江苏第一、连续8年居全国县级之首。鑫缘茧丝绸集团生产的“鑫缘”牌丝绸和桑蚕丝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也是国内同行唯一获得三块“中国名牌”的企业。南通海林集团“海林”牌针织内衣获“中国名牌”称号,江苏联发集团的“双钱”牌色织布是“国家出口免验”产品。
二、发展目标
到2009年,全县丝绸纺织行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86亿元,年平均递增20%,其中规模以上320亿元,年平均递增25%。至2011年,全县共预计完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5个,开发新产品30种以上,其中批量生产形成规模的在10种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建成全国一流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建成高档真丝绸面料生产基地、建成全国色织业产业基地、建成蚕桑新技术与丝绸产品研究开发基地。
三、发展方向
实用文档
未来五年,我县丝绸纺织技术将紧盯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产业改造,加快进步和产业升级。
(一)丝绸业
在稳定现有桑园面积基础上,提高蚕桑生产的质量,加快蚕种的改良和换代,鲜茧收购严格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全面推进“公司+工厂+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并逐步调整好各方的利益分配。大力发展丝绸后道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能力,提高服装、服饰品、复制品等产成品的比例,将原料优势就地转化成产品优势。要形成以后道产品的利润反哺蚕农的良性循环机制,以稳定蚕桑生产和鲜茧收购秩序。要改进传统的真丝品种,主攻中高档服装面料,增加针织品种,发展装饰和保健产品。要重点解决提高面料水平的印染整理技术,加强利用外资力度进行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充分发挥茧丝绸集团技术、市场、资金品牌的优势,加快后道延伸,以国际国内贸易和服装、服饰、复制品、高档真丝面料的生产带动和稳定前道的发展,将茧资源的原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成年销售50亿元规模的国际上有知名度、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
(二)色织业
以高档色织面料为主线,以色织后整理为突破口,实现“纤维原料多样化、创样设备自动化、染色电脑化、织造无梭化、产品高档化”,开发高支高密、多组合纤维、交叉组织的色织面料及特种整理的功能型面料,要重点发展色织后整理,引进关键设备和工艺,适应色织布批量小、配色多、门幅变化大、助剂复杂的特点。联发形成纺→织→后整理→服装一条龙的年产值50亿元的企业集团,进一步确立该企业在行业上的技术、品牌、营销方面的优势,以带动一批中小色织企业的发展;同时培育几家规模在3-5亿元的色织企业,使全县色织业的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三)化纤业
实用文档
向高速、高效、短流程、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向新型化学纤维发展(如海岛复合纤维、PBO纤维、PTT纤维等)。加快应用一步纺、高速纺、复合纺技术,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差别化、仿天然、功能性纤维。逐步拉长化纤行业产业链,向前配套发展聚酰胺切片生产线,以解决区域内锦纶原料供应的瓶颈,向后延伸发展经编织造业,将化纤长丝就地消化成成品。重点培育扶持文凤化纤、中山合纤、华伦化纤、凯立化纤四大企业,鼓励在现有基础上拉长产业链,使各自规模“十一五”末达到20亿元以上。
(四)棉纺织。
用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实现从单机自动化向工序连续化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竞争力,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扩大各种纤维原料的纯纺、不同混合比混纺品种,开发高支多组份纤维及功能性纤维。重点培植扶持华强、双弘、苏中三家龙头企业,使之做优做强,成为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有市场、有品牌、有信誉的年产值30个亿的大企业集团。
四、发展措施
(一)加大产业投入,加快丝绸纺织产业技术改造步伐。
加大丝绸纺织业技术改造投入的力度。一是由企业自主投入,追踪国际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技术装备,要择优、择精、择高,以提高我县丝绸纺织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二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外来资本的投入,同时积极启动民间资本投向高档丝绸纺织领域。三是政府设立丝绸纺织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用于对丝绸纺织企业技改投入的贴息补助、自我设计和品牌发展的奖励以及对丝绸纺织业科技有功人才的奖励。四是启动丝绸纺织业“研发中心”的设立,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扶持后再实行市场化运作。我县丝绸纺织工业技术改造要在做好市场
实用文档
和产品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先进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结合点,应用信息化推动产业升级,把信息技术渗透到纺织生产的全过程,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内部管理、技术开发、生产营销方式实现根本性改变,使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出现全新的连接方式,企业应加大管理软件(如MIS、ERP)、外贸管理流程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及物流软件的应用。
(二)培育大企业集团,整合丝绸纺织产业集群。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和品牌为引导,以技术和资本来吸附,通过靠大联强、内延拓展、兼并收购,利用外资等多种手段,着力培育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科技创新、资本运作和品牌效应的纺织大企业集团。在做精做强现有产业基础的同时加速规模扩张。要用政策鼓励推动大企业集团早日上市,进行资本扩张,利用自身的优势实施对中小企业的有效重组。
(三)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拓展新的发展领域。
瞄准国际市场,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举。丝绸纺织业产品结构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出口产品的占比要提高到50%,自创品牌产品的生产要占30%。二是调整深加工产成品的比例,将目前印染、深加工产品占全行业的份额提高到50%,并由此带动上下游生产的同步增长,形成完整的垂直配套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改变目前丝绸纺织产品以衣用民用占绝对比例的现状,将衣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调整到65%、25%、15%。同时鼓励支持企业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向新型纤维、产业用面料、特殊整理生产、纳米纺织技术方向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筑人才高地,推进人才战略。
实用文档
丝绸纺织工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人才。一是建立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对现有企业的经营者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理念,改变他们的思路。二是鼓励引导企业实行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引进国际国内高级的丝绸纺织管理人才进行企业管理。三是引进和培育一批技术开发专业人才,提升我县丝绸纺织业人才结构的档次,提高我县丝绸纺织业整体技术开发能力。四是实行产业工人的终生培训制,与纺织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对所有工人实行分期分批培训,争取我县丝绸纺织行业一线工人都能实现从操作型向技术型和技能型转变。
实用文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