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外国农业经济学重点(精)

外国农业经济学重点(精)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一章 导言 外国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世界上重要有代表性的典型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各种新现象分析来研究农业生产方式运动规律. 农业企业专业化优越性: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格局,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自给自足转变成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他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地位或成为从属辅助部门,甚至完全消失. 农业产业结构:世界地区或农业企业产业各部门内部组成与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1.农业比重虽然下降但其重要性仍在强化2.战后世界农业增长3.战后世界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4.战后世界农业市场化5.战后农业的国际化6.战后世界农业科技进步7.战后世界农村非农化8.战后世界农业企业结构演变9.战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10.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在较大地区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逐步转变为比较集中的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 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原因:自然禀赋差异性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二章 美国农业经济 地形特点:平原占比重大耕地土质肥沃集中连片有利于实现大面积机械作业.大平原,洛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大西洋沿岸平原,太平洋沿海平原 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 美国农业三种经营方式的形式:1.北部:建立起由移民中劳动者经营自耕农性质的小农场经营方式.2.中部:占统治地位的英国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形成将小块土地出租给贫困移民的代役租经营方式即封建大地主所有制.3.南部:由贵族与富商建立起奴隶种植园经营形式其中奴隶来源为白人契约奴和从非洲贩卖来的黑奴. 宅地法:移民只要缴纳10美元手续费可获得160英亩公有地垦荒并连续耕种5年之 后获得土地所有权. 西进运动:自由移民,经济发展和领土扩张三位一体的运动. 1863年奴隶令:彻底瓦解了建立在奴隶制度劳动基础上南方大种植园经济. 耕地面积储备〔短期休耕〕:生产者从目前耕种的土地中划出所摊派的面积用作休闲并得到租金补偿. 美国第一部系统农业法产生于1933年\"农业调整法\" 保护储备〔长期休耕〕:将生产者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从作物生产转为牧场森林和其他可以接受的土壤保护植被使用并给予租金补偿. 科学化:良种,化肥,农药,水利和其他新技术.目的主要是提高土地生产率. 社会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农场经营的专业化,农业工艺过程专业化和农工商的一体化. 家庭农场:由农场主与其家属处理大部分日常工作

1 / 6

和管理决策提供资产参加主要劳动的农场. 第八章 若干国家农业经济 荷兰农业生产主要特征:1.采用节约土地的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2.发展工厂化,专业化生产,具有高水平的农业生产率3.积极采用资金密集技术和高心技术4.高度的外向型5.农业部门具有发达的加工业,门类齐全. 荷兰农业合作制度:采购,销售与加工,服务性,信贷,拍卖合作社 韩国新村运动:通过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培养勤勉自强团结奉献的新农民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 内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村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健全保障;加强农村##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色列农业经营组织:基布兹;莫沙夫; 第七章 巴西农业经济 巴西王牌产品:巴西红木,蔗糖,棉花,橡胶,可可,咖啡. 巴西农业经济特点:1.农业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发展潜力巨大2.农业以出口创汇的农产品为主3.城乡差距突出二元经济十分典型4.大庄园农业与小农经济并存5.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巴西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1.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2.鼓励新兴农业部门发展特别注意加快畜牧业发展. 巴西农业技术改革:1.工业对农业支援2.加快农业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的进程3.交通部门对农业的支援4.加大对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5.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研 巴西经济存在的问题:1.土地制度不合理2.财政负担沉重3.农业结构不协调4.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六章 印度农业经济 前农村土地制度:柴明达尔租佃制即包租地主制;莱约特瓦里租佃制即农民租佃制;马哈尔瓦里租佃制即联合村租佃制 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第一阶段废除中间人地主;租佃改革〔1948——1959〕.第二阶段规定土地持有的最高限额.第三阶段实施农村发展计划即农业合作,成人教育,卫生保障,扩大耕地,兴办水利,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和发展合作社 农业生产结构与特点:1.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有以粮食作物为主2.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惰性 农业发展新战略——绿色:在所有耕作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开展以农业新技术为中心的\"绿色\".1.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作物品种2.扩大灌溉面积3.增施化肥4.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产品价格:对粮食

2 / 6

收购分配进行法定限价.1.支持价格2.收购价格3.发售价格 第五章 俄罗斯农业经济 苏联时期列宁领导下的农业:土地国有化,战时主义的农业〔*余粮收集制:按国家规定定额留下口粮种子其余粮食必须交售给国家以后油扩大到其他农产品.〕 1920年内战结束列宁提出\"新经济\":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利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搞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生产.〔农业上以粮食税制代替战时余粮收集制税额明显低于原来收集定额;允许农民自己耕种土地出租土地雇工允许饲养牲畜;1921年初颁布有关商品交换的条列;退还部分收归国有的小企业给私人经营.〕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类型: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共耕社. 1924.1.21列宁逝世 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违背自由参加这一基本原则,没有认真执行列宁团结中农路线,以农业劳动组合为主要形式,在实现时间上有些过于激进. 了解苏联时期的农业经济关系:1937年正式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经济模式特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要基础实现全民的计划管理建立指令性计划和高度集中管理,高积累低消费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发展工业以重轻农次序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农业所有制成分构成:国有农场,集体农场,机器拖拉机站,职工庄园家庭经济. 俄罗斯联邦经济演变:1.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2.发展家庭农场3.重视个人副业的发展 俄罗斯联邦农业存在问题与措施:问题:1.农业生产综合指标连续大幅下降2.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削弱3.整个农业部门处于亏损状态4.农业失业率高5.农村居民的劳动报酬减少生活水平很低.措施:1.选择新的农业发展道路2.完善市场机制调节和规范农业市场3.加大国家支持力度4.实行债务重组减轻农业企业压力5.实现统一的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6.推动土地私有化改革为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土地法典\"、\"农用土地流通法\"7.恢复和发展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8.按照市场原则推广科研成果9.国家干预采购调节粮食市场保护农民利益10.构想和实施农村多功能发展模式 第四章 法国农业经济 法国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农产品加工,农业对外贸易. 总体特征:以牧为主农牧并重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发达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 具体特征:1.重视发展畜牧业形成农牧并重的稳定结构2.以发展饲料粮为主兼顾食用粮的出产3.着重发展乳、肉用畜牧业4.进一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 农业合作社:特点:1.建立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双层结构的合作

3 / 6

形式2.农产品加工在经营活动中占显著地位3.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4.以流通领域的合作社为主要形式. 类型:流通合作社;农业生产性合作社;农业服务合作社;农业信贷合作社. 农业食品经济:以农业食品为中心贯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实现食品生产加工制造包装储运销售和餐饮服务功能的农业水平产业系统. 农业:土地集中〔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促使小农场主放弃土地大农场主接受土地;对离农从事他业中青年农民进行职业训练以适应农外就业的需要.〕;农业信贷〔发贷原则:保证重点,实行差别利率,注重效率〕;农产品价格支持〔在欧盟内法国用关税以与由国家资本直接收购销售产品的做法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市场〔组织起来反对私商从中盘剥稳定国内市场保证国际市场扩大.战后——40年代末:保护关税,50年代初——60年代中期:补助金,60年代末——现在:调解市场〕;农业科学技术〔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与;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农业技术现代化发展〕 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1.国家宏观与农业的保护2.实施土地集中扩大农业经营规模3.实行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4.工商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经济活动5.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与6.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美、日、法家庭农场的发展比较:发展特点:一、美国大型家庭农场:1.土地所有权私有化2.经营规模化和经营方式多样化3.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二、日本小型家庭农场:1.农业经营2.土地转让和相对集中3.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三、法国中型家庭农场:1.土地的集中和分散2.数量的减少和规模的扩大3.农场专业化程度很高. 影响因素:自然禀赋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科学化;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第三章 日本农业经济 日本农业现代化内容、特点:内容: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1.土地改良: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开荒造田.2.良种化:品种培育,品种推广,品种改良和引进.3.化学化:化肥,农.4.农业机械化 特点:1.循序渐进,先水利化、化学化,后机械化2.小农经营与农业现代化有效结合3.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4.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相互促进. 兼业:农户在经营农业同时还从事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一兼户:农业收入要占50%以上,以经营农业为主,家庭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民. 二兼户:以从事非农劳动为主并以非农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 专业户:全部家庭成员都从事农业生产

4 / 6

而不兼营他业的农民. 日本的农业合作社组织:一流通合作;二生产合作. 日本农协特点:实现高度组织化程度,由综合农协全权统一实施各种业务,农协整天由三级组织体系〔联合会,县级联合会,基础农协〕共同构成. 日本农协事业范围:1.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2.销售农产品3.供应农资4.信用服务5.保险服务6.医疗服务7.信息服务8.老年人福利事业. 日本农协经营原则:1.综合经营2.不以盈利为目的3.加入自由4.##管理5.合理分配利润. 日本农民的分化和兼业化:农民分化特点:向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大农户方向转化的比较慢,主要是向专业化特别是兼业化方向发展. 农民分化原因:1.经营规模下狭小是形成农民兼业化的前提2.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农村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3.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农外就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4.以农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多数中小农户不愿意完全离开农业5.农民从事兼业职业与收入不稳定劳保制度不健全6.低价不断上涨农户惜售7.女迅速城市化农民可就近找到工作. 兼业农业发达的影响:1.保障工商业发展和农民收入.2.有利于整个日本社会的稳定减轻人口大量涌入对城市的压力.〔兼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保持其竞争力和生存;兼业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农村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而可能带来失业退休压力得到缓解.〕3.小农经营方式和低劳动生产率. 日本农业面临的困难和农业等:困难:1.食物自给率明显下降2.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减弱3.农户经营规模小4.兼业农户占主体地位5.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偏远地区人口过疏化. 农业:一、农业投入补贴:1.水利建设2.农地整治3.机械设备4.基础设施5.农贷利息.二、农产品价格支持:1.成本和收入补偿制度2.最低保护价格制度3.价格稳定带制度4.价格差额补贴制度5.价格平准基金制度. 二战后农地改革:目的:建立自耕农和改善租佃关系. 内容:1.由收买三种人的土地〔不在村地主全部土地;在村地主佃耕地超过1公顷以上的土地;超过3公顷以上的自耕农的土地〕2.把收买的土地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专卖给农民3.改变高额实物地租为低率货币佃租4.为保证佃农的耕权做了规定. 1952年\"农地法\"对大农户土地要在3公顷以内;禁止不在村地主的存在;地主出租土地佃租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额;地主不能随意收回出租的土地. 明治维新:背景:废除幕府时期封建割据、废除封建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缓和了农村阶级矛盾. 内容:

5 / 6

允许农民自由种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确立了土地税. 成果:满足部分富裕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使新兴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合法土地所有者,占农户总数1/3,短期租种土地的佃农完全没有得到土地,税收制度改革结果农民负担反而加重.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