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承华
来源:《广东科技》 2014年第2期
张承华
(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重庆 401121)
摘 要:锅炉鼓包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带来的责任,防患于未然。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一例锅炉鼓包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及修理,得到一定的启示,现总结出来与各位共勉。
关键词:锅炉鼓包;原因分析;修理
0 引 言
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至今,随着各级安全监察机构监察力度不断加强,全国各地各种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不断减少。锅炉事故受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及经济下滑等因素的影响,在各种事故下降的同时没有完全杜绝,依然存在。本例锅炉鼓包事故的发生,充分暴露出在锅炉安全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现将其事故产生的原因和修理工作总结出来,对今后如何正确检查分析鼓包情况、查明事故发生原因,防止事故扩大、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制定合理的修理方法有一定指导意义。
1 概 况
(1)事故发生经过:本辖区一个体木材加工企业一台锅炉,型号为DZG2-1.25-AⅢ,2013年10月5日10时许,正在运行的锅炉发生了漏水,司炉人员立即采取紧急停炉。使用单位相关人员检查发现锅炉底部出现了鼓包变形。
(2)事故现场调查情况:该炉系某锅炉制造单位2004年5月生产,锅筒材质为20g,板厚14mm,锅炉配有炉外水处理设备。经现场调查发现,该企业2012年5月租赁生产,属租用性质,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较差。而业主在租用该企业前就使用锅炉,可以说有一定的锅炉使用管理经验。原企业所在地区的原水水质状况较好,稍经处理完全能满足锅炉给水水质的要求。但是租用该企业后并没有了解使用地点的原水状况。如果进行锅炉水质处理需要人力和物力,出于经济的压力,凭经验取消锅炉锅外水处理,亦未进行锅内加药水处理工作,直接将原水进入锅炉使用。同样出于经济压力,锅炉管理人员、司炉人员更换频繁,锅炉的管理、使用、维护状况也比较差。
2 事故锅炉检验
我院派出检验人员对事故锅炉及水处理进行检验,情况如下:
(1)锅炉使用地区原水检验:原水浊度为50FTU,YD=15.3mmol/L。按照《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2008)要求,对于采用锅外水处理的软化水要求浊度≤5.0FTU,YD≤0.03mmol/L,对于采用锅内加药处理锅炉给水要求浊度≤20.0FTU,YD≤4.0mmol/L。采用原水直接进入锅炉运行,其水质状况大家是清楚的。
(2)锅炉内部检查发现:炉内水垢平均厚度在4.0mm以上,锅筒底部鼓包部位及附近500mm范围内水渣堆积厚度达200mm以上。鼓包部位外表面有明显的氧化皮,其顶部氧化皮厚度达2mm。
(3)锅炉鼓包的测量及产生部位:锅炉鼓包位置见(图1)始于锅炉前起第二筒节距环焊缝50mm,纵向长度480mm,环向宽度350mm。锅炉鼓包高度见(图2)为80mm。鼓包顶部有一条沿长度方向近10mm左右的穿透性裂缝见(图3)。
(4)锅炉质量证明书提供锅筒材质为20g,抗拉强度450MPa。按照《锅炉用钢板》
(GB713-1997)标准要求抗拉强度在400~530MPa,之间,布氏硬度换算应该在115~150HB之间。经现场布氏硬度检测:鼓包部位布氏硬度平均值为95HB,鼓包区域附近未变形部位布氏硬度测试平均值为130HB,经验换算鼓包区域的抗拉强度下降了26.9%。
(5)材质化学成分分析:现场使用直读式光谱仪对锅炉鼓包处内外部C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鼓包部位外部平均C含量仅为0.115%,与质量证明书提供的含量相比下降了许多。证明该鼓包外表面严重脱碳,导致抗拉强度下降。
(6)取锅炉外表面鼓包区域及距鼓包边缘100mm处未变形区各一点进行金相检测,结果表明:未变形区域金相组织见图4,比较正常,为均匀F+P,P组织出现轻微的球化现象。
鼓包区域金相组织见图5,大部分是F组织,鼓包外部过烧严重,P组织大部分球化,晶界模糊不清,力学性能严重下降,表明该部位处于长期超温运行。
3 原因分析
(1)该炉因企业未进行锅炉水处理工作,将严重不合格的原水直接进入锅炉长期运行,使锅炉结生水垢严重。而大量的水垢、水渣沉积于锅炉底部,阻碍了炉膛高温辐射热传递,最终导致锅炉锅筒底部鼓包裂缝漏水。这是此次锅炉鼓包事故的直接原因。
(2)使用单位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未按照锅炉相关法规、规程、规范、标准执行,凭经验办事,忽视锅炉安全管理,运行操作、维护状况差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4 修 理
本例鼓包的修理方法,只能采取挖补来处理。按照《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要求,锅炉修理技术要求参照锅炉专业技术标准和有关技术规定,锅炉受压元(部)件更换应当不低于原设计要求。
(1)修理单位的资质:锅炉修理按照《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属于重大修理范畴,根据“条例”规定维修单位必须取得相应资格。
(2)修理前,修理单位应该将“锅炉修理施工方案”等有关技术资料、修理人员资质告知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按照国质检特函2007(402)号文“关于进一步完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监察工作的通知”要求,将“锅炉修理施工方案”提交实施监督检验检测的技术机构进行审查。
(3)技术要求。
①材质要求:补板材质选择符合《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GB713-2008)中Q245R,厚度14mm,由锅炉制造单位按照原图样加工,并预留修理变形余量。焊接材料选择符合《采用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NB/T47018-2011)中CHE427R。
②按照《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NB/T47014-2011)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符合要求的焊接工艺规程,并且焊制焊接工艺模拟试件。
③补板采用方形补板,四个角应该有半径不小于100mm的圆角。
④补板纵向焊缝和原筒节相邻节纵向焊缝的距离必须错开至少100mm,严格禁止形成十字焊缝,筒体挖补时两条纵缝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00mm。
⑤制作样板:按照划定的挖补区域制作样板,用样板在锅筒挖补处是划线。
⑥用气割方法割除鼓包部位,注意切割线应该平滑,不能伤及未割除部位。用气割方法在锅筒和补板上各开30°的单V形坡口,坡口表面用角向砂轮清除氧化皮,并用放大镜检查是否存在裂纹,如有立即清除。
⑦装配:使用装配胎板将补板和筒体进行装配,注意控制错边量在标准规定范围内。并按照焊接工艺规程规定的焊接方法、焊接规范进行定位焊,定位焊长度不超过10mm。
⑧焊接: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规程执行,注意控制好焊接速度、焊接顺序和层间温度,防止产生过大的焊接变形。层间可以适当进行锤击,防止产生过大的焊接应力。
⑨焊接完成后割除工、卡具,将焊疤打磨。
⑩检验:外观检查合格。按照《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4730-2005)进行RT检测,Ⅱ级质量要求合格,最后进行压力试验检查。
5 结束语
本案例中企业主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忽视了锅炉安全管理,造成此次严重的锅炉鼓包设备事故,差点酿成大事故。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几十万元,这种以牺牲设备安全的所谓节约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锅炉使用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锅炉法规、规范、标准、操作规程等执行,加强锅炉安全管理,保证锅炉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2] 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S].
[3] 李正华,编. 工业锅炉检验[Z]. 北京: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杂志社,2000.
[4] GB 1576-2001 工业锅炉水质[S].
[5] NB/T 47014-2011 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S].
作者简介:张承华(1964~),男,工程师,大学本科,从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