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7新版中⼩学⽣⽇常⾏为规范
1⽉4⽇,《北京市中⼩学⽣⽇常⾏为规范(2016年修订)》(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规范》共15条,涵盖学⽣德智体美劳全⾯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
据悉,新《规范》是市教委组织专家,在⼴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历时⼀年,对现⾏的《北京市⼩学⽣⽇常⾏为规范》和《北京市中学⽣⽇常⾏为规范》进⾏修订的。新修订的《规范》涵盖了中⼩学⽣⽇常⾏为的主要领域,从学习⽣活到社会交往,从个⼈习惯到公共⽣活规则,突出了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对进⼀步落实⽴德树⼈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学⾏为规范教育具有⼴泛和深远的意义。
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张凤华解读新《规范》
另据介绍,新修订的《规范》⼀⽅⾯保留了如热爱祖国、孝敬长辈、尊敬⽼师、关⼼同学、尊重他⼈、勤奋学习、保持⾝⼼健康、诚实守信、勤俭⾃⽴、遵守公共秩序、珍惜资源、珍爱⽣命、⽂明上⽹等2004版《规范》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另⼀⽅⾯,对于保留内容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强化了遵纪守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环境保护、国际交往等⽅⾯的要求。这不仅与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的厚重历史底蕴和全国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相适应,还积极适应了我国、特别是北京市中⼩学⽣发展的需求。
新《规范》的内容还针对当前中⼩学⽣⾏为表现的突出问题,强化正⾯倡导,⼤幅减少约束性要求。例如针对学⽣浪费现象,提出“节约资源,⽔龙头随⼿关紧,不⽤灯时随⼿熄灭,⽤餐不剩饭和菜。”的具体要求;针对学⽣在公共场所存在的不⽂明⾏为,提出“观看演出或⽐赛时,遵守场馆要求。在图书馆阅览或博物馆参观时保持安静。”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李奕主持会议
各项规定在强化正⾯倡导的同时,还⼒求具体、可⾏、可检测。⽐如要求学⽣做到“听从⽗母的教导,主动与⽗母交流,礼貌回答问话”。在社会⽣活中,做到“尊重他⼈隐私,不妨碍他⼈的⼯作、学习和休息。”为帮助学⽣树⽴规则意识,《规范》提出“认识并遵守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乘坐公交车、地铁及购物时⾃觉排队,主动给⽼幼病残孕⼈⼠让座,公共场所靠右⾏⾛。”为培养学⽣志愿服务精神,提出要“主动进⾏实名志愿者注册,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此外,市教委相关负责⼈还表⽰,市教委要将学⽣⾏为规范表现纳⼊学⽣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学养成教育三年⾏动计划》,不断提升中⼩学⽣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态⽂明意识,引导每⼀名学⽣逐步养成良好⾏为习惯,促进学⽣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
按照北京市教委要求,《规范》发布后,各学校都要将教育部《守则》和新修订的北京市《规范》在学校和班级显著位置张贴,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进⾏专门宣讲,让全市中⼩学⽣熟知内容和要求。 另附:《北京市中⼩学⽣⽇常⾏为规范(2016年修订)》
⼀、爱党爱国爱⼈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崇敬英雄模范。热爱祖国,热爱⼈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尊敬国旗、国徽。升降国旗脱帽、肃⽴,⾏注⽬礼,少先队员⾏队礼。会唱国歌,声⾳洪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理解民族传统节⽇的含义。
⼆、勤奋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有适合的学习⽅法,专⼼听讲,学会独⽴思考,乐于科学探索。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艺、体育、科技等⽅⾯培养⾃⼰的兴趣、爱好。
三、健康⾝⼼。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按时作息,合理饮⾷,讲究卫⽣。读、写、坐、⽴、⾏姿势正确。乐观向上,了解⾃我,有学习、⽣活⽬标。善于和他⼈沟通合作,遇到困难和挫折积极⾯对。
四、勤俭⾃⽴。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活不攀⽐。⾃⼰事情⾃⼰做,学会管理个⼈⽣活,掌握基本的劳动、⽣活技能。
五、珍爱⽣命。热爱⽣活,懂得⽣命的宝贵。掌握基本的⾃护⾃救⽅法。未经⽗母或监护⼈同意,不在外边留宿。不接受陌⽣⼈赠予的物品。拒绝烟酒,远离毒品。
六、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了解个⼈成长、社会⽣活必需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为。明辨是⾮,有正义感,学会运⽤法律⽅式维护⾃⼰的'权益。
七、孝敬⽗母。体谅⽗母⾟劳,关⼼⽗母健康,积极承担⼒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听从⽗母的教导,主动与⽗母交流,礼貌回答问话。外出和回到家时主动与家⼈打招呼。
⼋、尊敬⽼师。见到⽼师⾏礼,主动问好。回答⽼师问题要起⽴,进⼊办公室要经过⽼师同意。接受⽼师的帮助和教育,正确对待⽼师的批评和建议,知错就改。
九、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关爱同学。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善于发现、乐于学习同伴的长处和优点,分享彼此的成长进步。发⽣⽭盾时多做⾃我批评。
⼗、诚实守信。真诚待⼈,信守诺⾔。不说谎,不作弊。答应别⼈的事努⼒做好,借别⼈的东西按期归还,拾到他⼈的财物及时交还。
⼗⼀、举⽌有礼。⾐着得体,⾏为端庄。⾃觉使⽤礼貌⽤语及体态语。尊重他⼈隐私,不妨碍他⼈的⼯作、学习和休息。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世界各地⽂化差异,在国际交往中真诚友好,⼤⽅⾃信。
⼗⼆、遵守规则。认识并遵守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乘坐公交车、地铁及购物时⾃觉排队,主动给⽼幼病残孕⼈⼠让座,公共场所靠右⾏⾛。观看演出或⽐赛时,遵守场馆要求。在图书馆阅览或博物馆参观时保持安静。
⼗三、爱护环境。热爱⼤⾃然,保护动植物。出⾏尽量选择步⾏、骑车和公共交通⼯具。节约资源,⽔龙头随⼿关紧,不⽤灯时随⼿熄灭,⽤餐不剩饭和菜。爱护公共财物,维护环境卫⽣,⾃觉进⾏垃圾分类。
⼗四、热⼼公益。乐于奉献,有社会责任感。关⼼和帮助有困难的⼈。主动进⾏实名志愿者注册,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五、⽂明上⽹。合理使⽤⽹络,浏览健康内容。利⽤⽹络资源提⾼学习与⽣活质量。以规范、⽂明语⾔发表⽹络⾔论,传播正能量。
【解读】
新《规范》的内容针对当前中⼩学⽣⾏为表现的突出问题,强化正⾯倡导,⼤幅减少约束性要求。 新《规范》⼀⽅⾯保留了如热爱祖国、孝敬长辈、尊敬⽼师、关⼼同学等2004版《规范》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另⼀⽅⾯,对于保留内容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时强化了遵纪守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环境保护等⽅⾯要求。
各项规定在强化正⾯倡导的同时,还⼒求具体、可⾏、可检测。《规范》提出“认识并遵守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乘坐公交车、地铁及购物时⾃觉排队,主动给⽼幼病残孕⼈⼠让座,公共场所靠右⾏⾛。”为培养学⽣志愿服务精神,提出要“主动进⾏实名志愿者注册,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据悉,新《规范》涵盖北京市中⼩学⽣⽇常⾏为的主要领域,从学习⽣活到社会交往,从个⼈习惯到公共⽣活规则,突出了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对进⼀步落实⽴德树⼈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学⾏为规范教育具有⼴泛和深远的意义。
新《规范》在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同时,彰显北京特⾊、强化正⾯倡导,⼤幅减少约束性要求。在⾏为要求上也更加细化,并将学⽣⾏为规范纳⼊综合素质评价。
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介绍,市教委要将学⽣⾏为规范表现纳⼊学⽣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学养成教育三年⾏动计划》,不断提升中⼩学⽣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态⽂明意识,引导每⼀名学⽣逐步养成良好⾏为习惯,促进学⽣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 新版中⼩学⽣⽇常⾏为规范⼤家谈 北京师范⼤学教育学部教授 ⽯中英
新《规范》条⽬不仅涉及到学⽣与⾃我的关系,⽽且涉及到学⽣⾏为与他⼈、与社会、与国家、与⾃然的关系。很好地总结和反映了中⼩学在⽴德树⼈⽅⾯的实践经验,将⼀些普遍有效的做法加以概括和归纳,如传承中华优秀⽂化传统、尊重世界各地⽂化差异、主动进⾏实名志愿者注册、合理使⽤⽹络等,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北京⼋中校长 王俊成
新《规范》和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守则(2015年修订)》的要求保持⼀致,并将原有的条⽬进⾏归类、精简、凝炼,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提⾼。从语⾔描述⽅⾯看,⼤⼤减少了教导性的语⾔,如“不”,变管教性要求为正向引导,更易被学⽣接受。 东城区景泰⼩学校长 陈培荣
与2000多字的旧版《规范》相⽐,新《规范》的字数虽然变少了,但内容更全⾯,凝练更加清楚。“瘦⾝”后的《规范》⽆论从表述、结构还是条理上都更加清晰,内容上更加接地⽓,易学易⾏,要给这样的变化点赞。
北京史家胡同⼩学特级教师 万平
新修订的《规范》有了⾮常具体的抓⼿,这些具体要求 和孩⼦的⽣活接轨了。 密云区⼤城⼦学校六1班学⽣ 赵君秋
读了《北京市中⼩学⽣⽇常⾏为规范》之后,感觉⾃⼰知道以后在⾔谈举⽌⽅⾯该怎么做了,特别清楚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