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厚春(辽宁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归根到底都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盾,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TheReformandOpeningpolicyisagreathistoricalrevolutionledbyChineseCommunistparty.Currently,somedeepcontradictionexistsinourcountry'seconomicandsociallife,inthefinalanalysisneedtodependondeepeningthereformtosolve.Thenewcircumstancesinthenewcentury,asParty'sthreegenerationsofthecollectiveleadershipaboutthethoughtofsuccessionanddevelopment,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iscontinuousandscientifictheoryofkeepingpacewithTheTimesofMarxism,Leninism,MaoZedongthought,DengXiaopingtheoryandtheimportantthoughtof\"threerepresents\".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deepensthereformandopeningpolicywhichhasimportantsignificanceforChina'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改革开放Keywords: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theguidingideology,thereformandopeningpolicy
作者简介:傅厚春(1979———),男,辽宁丹东人,硕士,辽宁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7-0003-02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最富创造性的发展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进行了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以人为本,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类社会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根本看法,旨在回答社会为什么会发展,社会发展有的根本观点、
没有规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或前景是什么等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2众所周知,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离不开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离不开发展。只有发展才是中国的出路,只有发展才是中国的希望,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都取决于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益,
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全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一切以人为核心,一切以人为目的,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全面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
-3-
改革与开放
2011年7月刊
群体、阶层与阶层的全面和谐。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全局、协调各方,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来化解社会的各种矛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实现途径。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世纪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任务提出的长远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本质上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持全面、
会,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体,即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相互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科学发展也难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的历史任务,其根本基础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解决了和谐发展的方法论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体现出和谐发展的要求,以统筹兼顾的方法,既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并举,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又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风风雨雨,改革开放已历经三十二年,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才是加快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将对全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注释: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2.【2】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载《经济日报》2004年3月1日.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巩固既有成果,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中央在新的世纪新的执政理念,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而且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瞩目。改革开放三十二年中国发展观的演进与突破,明确昭示:只有以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才能加快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辉煌。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任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对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对发展途径的坚定抉择。
改革开放三十二年以来,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跃至世界前列,步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城乡、区域、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等等。在这些问题背后,是我国仍然没有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不是简单的字序调整,而是发展模式的转变。一方面,要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重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单纯追求快速增长,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另一方面,“快”也是“好”的重要保证,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总之,科学发展观使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发展、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未来时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且将会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和挑战。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中去,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
总之,科学发展观从发展、改革、开放和稳定等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我们把人民利促进人与人、群体与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