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安徽省砀山县刘某因虐待女童被判有期徒刑两年。对案件理解正确的是 ①刘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 ②有期徒刑属于主刑
③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④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某明星因无证驾驶被罚款2千元,并处行政拘留7天。这一案例表明 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无证驾驶是刑事违法行为 ③无证驾驶属于民事违法 ④无证驾驶属于行政违法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对犯罪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根据其违反的法律,也叫严重违法行为 ②违法不一定是犯罪,但犯罪一定是违法 ③是对社会危害程度比较大的严重违法行为 ④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 ⑤犯罪的特征体现了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区别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4.下列选项能体现一般违法与犯罪的不同点的是
A. 都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B. 犯罪的特征体现了它与—般违法的区别 C. 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不及时改正有可能走向犯罪 D. 只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行为
5.上海一房产中介张某,为了让房东降价售房,对房东打电话恐吓,还用钢珠打坏两家房东的窗户。近日,张某一审以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张某的行为属于
A. 行政违法行为 B. 民事违法行为 C. 一般违法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6.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
①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 ②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③在学习上多看一些暴力、凶杀、色情的书籍,以避免犯罪 ④依法自律,自觉树立法律意识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7.2017年3月10日,百度“黄骅贴吧”一网民发表主题为“南排河液化气站爆炸”的帖子,内容是“河北沧州一私人液化气站爆炸,伤亡情况不明”,后经查实为虚假信息,结果该网民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10
天。这一网民的行为属于
A. 刑事违法行为 B. 行政违法行为 C. 严重违法行为 D. 民事违法行为
8.晓红在父母离异后随妈妈生活,后来妈妈下岗了,晓红爸爸原来每月支付给她的生活费也无故停付了,母子俩生活陷入困境。晓红面临辍学。为此,晓红可采取的正确做法有 ①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律武器维权 ②外出打工,自食其力 ③通过向居委会或父母双方单位反映情况,寻求调解 ④申请法律援助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9.中学生陈云帆发现有人慌慌张张地从邻居家搬出一些物品,于是躲在一旁“窥视”。看到那些物品被装上一辆小货车后,陈云帆便记下车牌号。后来警方通过陈云帆提供的车牌号破案,抓住了窃贼。这说明他 ①懂得要防范侵害,见义勇为 ②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③懂得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特殊保护 ④能够明辨是非,维护正义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0.小松在课间下楼梯时,不小心踩到小武的右脚,小松赶紧说“对不起”。但在放学后小武就叫几个哥们儿在校门口将小松暴打一顿,结果小松被打伤,用去医疗费1213元。后经学校调解,小武的父母付清医疗费,并带小武向小松赔礼道歉,事情圆满解决。这种解决事情的方式属于 A. 非诉讼途径 B. 法律援助 C. 法律服务 D. 诉讼途径
11.当前多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中,部分青少年成为了受害者,也有部分成为了施暴者。减少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我们青少年应该
①树立法治观念,做懂法的人 ②维护法律尊严,做守法的人 ③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做护法的人 ④努力学习,做勤学乐学的人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2.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公民民事权利的是
A. 电视台新闻报道中使用了小强翻越马路隔离栏的影像资料 B. 父母为14岁的小江保管压岁钱
C. 选举领导小组不允许16岁的小涛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
D. 12岁的小海所投稿件在某报刊发表,但该报社以其年龄小为由拒付稿酬
13.初中生张某在长途客车上看到有小偷作案后,悄悄在手机上写下“你的钱包被偷了,小偷在车门处”几个字给失主和司机看,这一机智的做法最终使得小偷被抓,避免了损失。张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正义。下列对张某行为的认识错误的是
A. 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亲社会行为 B. 见义智为,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C. 正义行为,维护了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 D. 能够有效制止和预防犯罪发生
14.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专项调查组经过调查,针对已核实的该饭店存在不以真实名称提供服务等问题,松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其停止经营活动,并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行政处罚。该饭店的行为( ) A. 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B. 触犯了刑法 C. 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D.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15.星期天,中学生小李和小张相约一起看电影,途中小李买了一本中间有污损的《读者》后,及时找老板更换,准时到达电影院后打电话给还未到达的小张让他不要着急,注意安全。下列对小李的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
①小李斤斤计较,不该找老板更换 ②小李不该看电影,应全身心投入学习 ③小李找老板换书,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④小李权利意识较强,待人诚信友善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学习了“做守法的公民”一课后,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
2017年2月20日记者获悉,近年来,虽然查处醉驾交通违法行为的力度持续加大,但醉驾交通违法行为人数仍居高不下。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辆,吊销驾照,10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终生不得驾驶营运车辆,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1)醉驾违反了什么法律?这部法律有什么作用?
刑法。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醉驾“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这说明醉驾要受到什么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两大类? 刑罚处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犯罪发生前,就已沾染上许多不良恶习;70%左右的犯罪与网络有关,网络内容良莠不齐,特别是色情、暴力等内容对未成年人影响极大,容易诱发犯罪;经常在一起吸烟、酗酒的人,可能在烟、酒的维系下结成不良团伙,实施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等违法犯罪。除此之外,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取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等,也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犯罪。
(3)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违法与犯罪? 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要杜绝不良行为,有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要及时矫正。
③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2017年4月7日,一段“福建南安惊现校园欺凌”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经调查,该事件发生在一巷子内,视频中被踢打的女生系某校七年级学生赵某,两名打人者并非在校学生。事情起因系赵某与视频中打人者吕某在QQ群里发生口角冲突,进而约在校外理论。当日11时40分左右,吕某纠集黄某等在一巷子内对赵某进行踢打……
(4)如果你遇到类似赵某的伤害事件,你会如何做?
既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虚张声势,与犯罪分子巧妙周旋;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并保护好作案现场;要了解歹徒去向;等等。
17.某中学学生丁某,七年级时经常旷课逃学,屡教不改。升入八年级后,又沉迷于网络,为了去网吧上网,他由偷家里的钱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甚至把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偷去卖,结果被行政拘留。等到九年级,他在网上结交了一些坏朋友,一起在社会上滋事生非。一天,他参与打群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手刺致重伤,最终丁某受到刑罚处罚。
(1)指出上述案例中,丁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
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去卖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参与打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手刺成重伤属于犯罪。
(2)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自觉守法;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8.
材料:近些年校园暴力事件多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近年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地域范围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且频次密集。目前暴露出来的校园暴力事件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施暴者多是学生;被殴打者往往敢怒不敢言,任其欺辱;上传视频的经常是施暴者本人,以此作为一种炫耀;对施暴者的处罚明显过轻,考虑其未成年人身份,一般以批评教育为主,由监护人进行监管了事。
据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75%发生于中学生之间,而在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是主要原因,占55%。2017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反校园暴力条例进行有效补充,增强法律中关于校园暴力伤害的条文的可操作性。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校园暴力事件多发,表明未成年人的什么特点? ①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②未成年人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③缺乏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容易由不良行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④道德素质低下,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容易违法犯罪。 (2)“被殴打者往往敢怒不敢言,任其欺辱”,这说明了什么?
①自我保护能力差;②维权意识差;③不会依法求助,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在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是主要原因,占55%。”这对我们与同学进行交往有什么警示? ①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宽容,尊重彼此的个性;②礼貌待人、平等待人;③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④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与人为善。 19.
材料:虽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仍有人违反交通规则;虽然都明白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但仍有人酒后驾车,甚至醉酒驾驶;虽然都清楚吸毒贩毒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但仍有人铤而走险……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人民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观念的缺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
你校法治宣讲团将要举办一次“你我与法同行·共创精彩人生”宣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请你给居民讲讲规则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的危害。
轻者导致违法,重则走向犯罪;影响家庭幸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公共安全;影响法治国家建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社会文明程度;影响国家形象;等等。 (2)请围绕“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这一主题向居民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 ②增强法治信仰,维护法律权威; ③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 ④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⑤不做有损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事情; ⑥采取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⑦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依法维权;⑧及时举报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等。
20.近年来,大连法援机构受案数量逐年上升,每年为贫弱群体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均在1 000件以上,大连法律援助机构5年来共办理法援案件逾5 000件,无一例投诉。对此,大连市法律援助中心表示,大连法援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加强非诉案件的参与力度,为民事纠纷中的贫弱群体提供帮助。法援对象不再要求必须具有大连户籍。外地来大连的打工人员、外地来大连上学的大学生、甚至来大连的旅游者,都有
可能成为法律援助对象。
(1)我们维护权益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法律。
(2)列举你所知道的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劳动仲裁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3)为什么说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当国家、集体、他人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也要加以维护。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