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墨子非命观点看命运与人力作用

从墨子非命观点看命运与人力作用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52 -一一 诸 子 研 究 孔 肇 堂 从墨子非命观点看命运与人力作用 口杨武金 摘要:墨子的非命尚力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墨子非命观点的内涵、方法和理 由,指出其合理性和不足,并结合当代流行的费斯汀格法则,考察命运和人力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人 可以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来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探讨如何从墨子的观点来看待命运与人力作 用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命命运尚力费斯汀格法则两而勿偏原则 作者杨武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命到底有没有?命对人是否具有决定作用?主张命定论会有什么样的害处?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 给出了自己明确的回答。以古思今,我们今天又应该怎样来看待命运和人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呢? 一、儒家的宿命论与墨子的“非命”观[见英文版第61页,F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就是说,个人的命运、财富 和人生都是由一个叫作“命’’的东西所注定的,个人再努力都没用。这种观点通常也称为命定论或宿 命论。它认为“命”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甚至对国家、对世界、对人类,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目前可知的情况来看,中国先秦的墨子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反对命定论或宿命论的人了。 墨予,姓墨名翟,活动年为公元前468年到前376年。他所创立的墨家学说在当时与儒学并称“显学” (《韩非子・显学》)。据西汉淮南王刘安说,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由于发现“其礼 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于是“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提 出厂兼爱、节用等反映F层民众要求的思想。司马迁说:“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史 记・孟子苟卿列传》)墨子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庄周说,墨子“摩顶放踵”而为之(《孟 子・尽心上》)o正是基于兼爱、节用的思想学说,墨子提出了“非命”的观点。 如上所述,墨子的许多思想学说都是作为儒家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儒家说:“死牛有命,富贵 在天。”(《论语・颜渊》)这句话的语境是这样的,当时孔子的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忧愁地说:‘‘人皆 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回应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颜渊》)有 人认为,这里子夏所说的话只是在对司马牛做心理上的安慰,未必就是儒家的观点。但是,“商闻之 矣”这句话也可以解读为:我子夏听老师孔子说过。 也就是说,子夏说这句话虽然是在心理上安慰 司马牛,但却体现了孔子的命定论思想。另外,孔子学生伯牛(伯牛:孔子学生冉耕,子伯牛。)生病了, :子L子前往探问,从窗外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人生病和死亡都是由命决定的。鲁哀公曾经问孔子说:“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 语・雍也》)这说明,在孔子看来,确实是存在着“命”这种东西的。孔子曾经说:“道之将行也与,命 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认为自己的大道能不能实现都是命中注定的,人力不 可能抗争。因此,在孔子看来,万事都由天命注定,都是人力所改变不了的。 针对儒家所主张的命定论或宿命论观点,墨子提出了自己的“非命”思想。墨子的“非命”观点认 为:一是从根本上不存在“命”这种东西;二是最重要的在于个人努力,而不是“命”对人的决定作用。 二、墨子是如何“非命”的?[62] 一0 。 墨子认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兼爱、为义,是墨者的应做之事。墨子说:“能谈辩者 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耕柱》)谈辩是为义的头等大事。墨子 又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墨子・小取》)。明是非之分是辩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如 0萎 何来明辨是非之分呢?墨子认为,要衡量一切言论的是与非,必须立标准。墨子说:“(言)必立仪。言 毒 |囊 …¨ 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墨子・非 命上》) 叠 薯≯ 墨子所说的标准,也就是墨子所说的法、道或理,它是一切言论的是与非的区分根据。三表法就 是这样的根据。《墨子・非命上》载:“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 ≯¨曩 。 ≤ 曩 嚣 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 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曩曩 奠- 0 善誊j i 上表是言论之本,即古者圣王之事是立言的根本,是立言的基本依据,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历 史经验证据。墨子认为,从历史经验证据来看,“命”是不存在的。墨子说:“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 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 i 曩 一 毫 蔓 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墨子・非命上》) 中表是言论之原,即百姓耳目之实是言论的基本来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群众的直接经验证 据。墨子认为,从群众的直接经验来看,“命”是不存在的。在墨子看来,凡是在经验中不能看到或听 见的都不存在,“命”的具体形态是什么不能感觉得到,所以不能肯定“命”的存在。墨子说:“今天 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亡。我所以知命之有与亡者,以众人耳目之情,知有与亡。有闻之,有见之,谓之 有;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然胡不尝考之百姓之情?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见命之物,闻命 ①孙中原主编:《墨学与现代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ll 囊l 垂 54 之声乎?则未尝有也。”(《墨子・非命中》) … 下表是言论之用,即通过是否对人民群众有利来衡量言论的是与非,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实践证 诸 子 据、实践证明、实践检验。墨子认为,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效用来看,宣扬命定论是十分有害的,而主张 研 非命尚力、尚贤则是有利的。《墨子・非命上》载:“是故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是以 究 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坐处有度,出入有节,男女有辨。是故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 不崩叛,君有难则死,出亡则送。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执有命者之言日:上之所赏,命固所 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非暴故罚也。是故入则不慈孝于亲戚,出则不弟长于乡里。坐处 不度,出入无节,男女无辨。是故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崩叛;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送。此上之 所罚,百姓之所非毁也。” 总之,墨子以三表法为根据,通过逻辑推理来论证“命”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当然也就谈不上 对人和社会的决定作用。相反,相信命定论或宿命论,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墨子为什么要“非命”?l64] 墨子认为,每一个统治者都希望国家富裕,没有哪个统治者希望自己的国家贫穷。但是统治者常 常得到的却是国家贫穷、社会混乱,其原因是什么呢?墨子认为,当时之所以国家贫穷、社会混乱、人 民群众生活与水深火热之中,其根本原因就是主张命定论的人太多了。所以,命定论的害处很大。 《墨子・非命上》载:“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问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 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天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以上说王公大人,下 以驵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辩。”相信命定论,即宿命论,则意 味着富贵贫穷众寡、安危治乱寿天,完全是由命中注定的,将一切事情都看成是由“命”决定的,从而 也就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也就会从根本上妨害老百姓进行生产和劳动,所以主张命定论 的人不仁爱。 《非命上》载:“执有命者之言日: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 故赏也。以此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慈,为子则不孝,为兄则不良,为弟则不弟。而强执此 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相信命定论,也就意味着赏罚都是由命决定的,与自己的行 为的对错无关,从而会导致君不义而臣不忠,父不慈而子不孝,兄不良而弟不悌。所以,主张命定论的 人是不义的。 墨子认为,命定论是上世贪懒的暴人以及桀纣幽厉等暴王的道理。{HP-命上》载:“然则何以知 命之为暴人之道?昔上世之穷民,贪于饮食,惰于从事。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饥寒冻馁之忧至,不知 日‘我罢不肖,从事不疾。’,必日‘我命固且贫。’昔上世暴王,不忍其耳目之淫,心涂之辟,不顺其亲 戚,遂以亡失国家,倾覆社稷,不知日‘我罢不肖,为政不善。’必日‘吾命固失之。 ’上世贪懒的暴人, 从事不足从而导致衣食等财用不足,但不知道进行自我反省,却怪是命注定的。桀纣幽厉等暴王,贪 早匕 图享乐而不知道勤政,导致国残身死,不知反省却怪命中注定。这就是说,命定论是暴人或暴王为自 擎 堂 己开脱责任或罪恶的理由而已。显然,墨子这是从上表即言论之本来看,也就是从历史经验来分析命 定论的害处。 墨子说:“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上不听治,则刑政乱;下不从事,则财用不 足,上无以供粢盛酒醴,祭祀上帝鬼神,下无以降绥天下贤可之上,外无以应待诸侯之宾客,内无以食 饥衣寒,将养老弱。故命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 人之道也。”(《非命上》)如果坚持命定论的人的言论,则必然造成统治者不好好治理国家,老百姓也 不好好从事生产活动,结果就会出现行政混 ̄L;Fu财用不足的情况,而财用不足则难以尊天事鬼,下难以 接待宾客和将养老弱。显然,墨子在这里是从下表,即将命定论用于行政,则必然产生对国家百姓造 成灾害性的影响。 总之,墨子之所以要反对命定论的理由,就是主张命定论或宿命论有害,命定论是不仁不义的暴 人暴王的道理,它对于国家的治理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来说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做法,所以是必须加以 反对的。因此,墨子反对命定论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四、墨子的“非命”论是为了尚人力[65] 墨子反对命定论,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批判而批判,相反,墨子反对命定论的目的是要进 一步提出人力的作用,即尽可能发挥出人的理性的能动作用。墨子曾经说:“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 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火也,其说将必无可矣。”(《墨子・兼爱下》)他认为可以用人力的作用 来否定命定论。 《非命下》载: 故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日: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 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 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 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 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故昔者禹汤 文武方为;.L--?- ̄-T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闻于 天下。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 得其万民之誉,遂得光誉令闻于&-Fo亦岂以为其命哉?又以为力也! 社会安危治乱的根本原因,与命没有—丁点儿关系,而完全是由人的主观努力来决定的。尧舜禹 汤文武之所以能够治理天下,之所以能够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完全是因 为他们注意发挥了人力的重要作用,即人能够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发展生产,从而可以实现天 下大治。 墨家思想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强 _… 从墨予非命观点看命运与人力。作用 一 本节用。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发展生产。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 根本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墨子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 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地不可不力也。”(《墨子・七患》)粮食是老百姓所仰仗的,也是 统治者所赖以给养的物资。如果老百姓失去了生存依赖,则统治者也就失去了给养,老百姓没有粮 食,就不可以供役使。 为何必须强本呢?墨子说:“今人固与禽兽、麇鹿、飞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麇鹿、飞鸟、贞 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爪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 s6 纫,衣食之财固己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人与动 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所以,必须耕稼树艺、必须纺绩织纫。不从事生 诸 子 研 产,人就不能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墨子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从 事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墨子认为,除了强本还需要节用。《墨子・节用上》说:“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 究 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 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对物的使用必须增加其用度, 不随意浪费。墨子认为,统治者必须在衣、食、住、行、性五个方面都要做到节用。《墨子・辞过》篇说: “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夫妇节而天 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 需要指出的是,墨子反对命定论,和他所主张的天志、明鬼思想之间并不矛盾。在墨子看来,人力 的作用就是人可以通过制定法来实现社会治理,但这种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必须以天为法。但墨子认 为,天和鬼的意志其实就是要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即兼相爱则得赏,交相恶则得罚。所以,以天为法就 是要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社会。《墨子・天志上》 说:“天子为政于三公、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为政于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 也。”所以,在墨子看来,要大家都明白“天”是人世间一切是非的最终裁判者,要真正按“天”的意志 来办事,即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一点并不是十分容易的。所以,墨子认为,“天”具有奖善罚恶的意志, 这种意志具体地可以通过鬼神履行职能。人们只有对上天、对鬼神有敬畏之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得 赏,反之,就要受到惩罚。 五、如何正确看待命运与人力作用之间的关系_67] 墨子反对命定论,崇尚人力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一思想夸大为不尊重客观规律性而片面强 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那就会陷入错误。因此,如何看待命运和人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必须 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算命、谈命的现象,不时出现。不过,你真的相信命吗?你认为命对一个 人的决定作用有多大?八字算命、看风水、星座等到底有无科学性?有多大的科学性?首先,我们要看 到,墨子的非命论指的是不从命,反对命定论,反对儒家把“寿天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 思想。它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但是,墨子的非命论并不是要否定某 种偶然性或概率的存在,相反,这种偶然性中恰恰隐藏着某种必然性。而且,墨子的非命论更不否认 科学性。否定命的存在性和命定论,并不是要否定运气和命运的存在性。相反,运气和命运这样的东 西恰恰是存在的,而且它们的情况恰恰是与我们的主观努力即人力的作用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一个 人、一个国家的命运,往往是与这个人、这个国家的人民的人力作用密切相关;而一个人越努力,他的 早l= 肇 堂 命运或运气也就会越好。 命运与人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还可以通过费斯汀格法则来进行分析。这个法则说:“生 活中的事情有10%是你所控制不了的,但你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生活中的 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o%N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来决定。”10%、 90%都只是一种量化的解释而已,这里的10%相当于客观规律性,而9o%N相当于人力的作用。从这个法 则来看,人力的作用还是占根本性的,关键是这90%的人力作用如何来掌握?下面具体分析—下费斯汀 格法则的提出者费斯汀格在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 57 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的一块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他妻子担心手表被水淋湿 了,就随手将手表放在餐桌上。可他们的儿子起床后碰巧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 摔坏了。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而且还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怒而反驳,大 意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自己是担心水把手表打湿了才将手表放到桌子上的。而卡斯丁则说 他的手表是防水的,不需要妻子的“好人心”。于是,二人猛烈地斗起嘴起来。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 没有吃,直接开车到公司去了,快到公司时却突然记起来忘了带公文包,于是只好又立刻转回家。可是 到了家却发现家里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而卡斯丁的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 好打电话给妻子要钥匙。而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的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 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大笔钱才得以摆脱。妻子终于来了,门打开了,拿到公文包了,但卡斯丁赶到 公司确已迟到了15分钟,挨 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他又因一件小事, 与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为早退被扣除了当月的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 心情不佳发挥不好,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整个事情之所以会恶性 发展,都是因为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试想,如果卡斯丁 在那l0%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对儿子温和地说:“不要紧的,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的,我 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人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费斯汀格法则其实说的就是做事情不要因小失大,这样就能够摆脱被命运所摆布。可能使人因 小失大的问题常常属于复杂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墨子曾提出过“两而勿偏”的处理原则。《墨子・经 上》说:“欲正权利,且恶正权害。”《墨子・经说上》说:“权者两而勿偏。”正当的权利可以用来衡量 利益,即有好处的事情是所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而对于那些不好的事情、厌恶事情的处理,则是哪 一件事情害处小就选择它,害处大就不会选择。“两而勿偏”的思维方法,即在做决策的时候,必须 兼顾事物的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也就是说,在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必须兼顾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 和多个方面,不要只顾一个方面,而忽视别的方面。“两”是全面、两面、整体,“偏”是片面、一面、部 分。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墨子・大取》)这强调的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 问题,为什么取害也是取利,为什么害会转化为利?这是因为自己所面对的利害关系完全是由别人所 掌握着,你属于劣势,而你不得不在其中进行选择。所以,遇见强盗了,即使断一个手指头但如果能够 保全自己的身体,这也是一种利。墨家的这一思想有什么重要意义?我认为选取小害避免了大害,我们 通常把这称为明智的选择,不幸中的万幸。通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从墨家的利 害权衡智慧引申出来的。墨子的“两而勿偏”的权衡利害方法是个人摆脱命运纠缠的根本性方法,表 一 一 现出了深刻的逻辑思维智慧,就像一颗闪耀的明星,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用它来指导人们扼住命运的咽 喉,从而变自在的世界为自我的世界。 (责任编辑:张发贤责任校对:陈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