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医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诊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中抽取85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n=42)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对照组(n=43)采取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38%,复发率是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3.95%,复发率是11.9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在治疗消化道息肉上优势明显,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避免其复发。

标签: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消化道息肉;复发率;并发症

胃肠道息肉,属于消化道常见病,目前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胃肠道息肉进展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致癌。近年来,内镜在外科领域上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展,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也日益成为消化道息肉首选诊断与治疗方法[1]。本文探讨了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85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均为医院自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已经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消化道息肉,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是42例与43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23~68岁,平均年龄为(46.82±4.81)岁;息肉类型:食管息肉17例,胃息肉15例,大肠息肉1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为24~68岁,平均年龄为(46.84±4.79)岁;息肉类型:食管息肉16例,胃息肉15例,大肠息肉12例;两组患者均就本次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且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观察组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手术治疗,其治疗过程如下:术前对患者凝血酶时间、血常规、心电图等予以常规检测,并完成了肠镜、胃镜检测、术前禁食以及肠道清洁等;术中指导患者保持截石位,插入结肠镜或胃镜以探查息肉位置,依据息肉大小、蒂和形态不同选取相应疗法。对于存在亚蒂息肉、有蒂息肉患者,则于内镜监视下,取含1:10000肾上腺素的氯化钠溶液注入其根部,发现其局部粘膜肿胀、发白后,则使用圈套器准确套住患者息肉底部稍上位置,收紧后提起并予以电凝电切处理;对于蒂部较小或者无蒂者,则直接采取电凝头予以电凝烧灼处理,注意内镜头端和息肉距离恰当,进行息肉切除时,不可使其碰触四周粘膜,直到完全切除息肉。切除息肉后观察是否有出血症状,一旦有出血情况则立即给予镜下止血治疗。术后吸出患儿胃肠腔内残留气体,保证患者绝对卧床静息,同时予以止血、补液和抗感染治疗;对照组则按照常规外科手术操作方法进行消化道息肉切除治疗,不强调具体操作方法。

1.3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②随访患者至今,统计其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其组间率(%)对比则通过χ2检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正态计量资料对比则通过t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95%(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 观察组42例患者中,无复发者,其复发率是0;对照组42例患者中,复发者5例,其复发率是11.90%。其复发率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消化道息肉可分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前者又名腺瘤,包括绒毛状、管状与混合型腺瘤,和肿瘤的产生密切相关,属于癌前病变[2];后者属于息肉,主要包括有增生性、幼年性、炎症性[3],和肿瘤的产生无较大关系,但大多息肉分化后会转化为腺瘤。所以,消化道息肉具备恶变趋势。自上世纪60年代起,内镜开始应用于医学手术治疗中,而息肉治疗方法也涌现出激光、微波、射频等疗法,其各自具有优缺点。但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内镜下是高频电凝电切手术是消化道息肉最成熟、普及的术式[4]。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手术的适应证较多,具备手术效果佳、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痛苦轻微等优势,并能回收息肉组织标本送往活检。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手术在消化道息肉治疗中的具有以下特征:①凭借组织细胞导电性,发挥其高频电流所产生的热效应治疗机制,且对患者的神经肌肉无明显刺激性;②高频电包含凝固波、切开波与混合波。其中,切开波主要应用于息肉组织切割伤,凝固波则具有凝固组织的作用,可促使息肉组织快速脱水。切开波与凝固波的电流密度较高,能够快速切除息肉组织,且能预防并发大出血等;③电流不具备神经效应,不会影响患者内脏,安全性较高。

同时,术前在息肉根部根部注射含有1:10000肾上腺素的氯化钠溶液,能够预防患者并发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其作用机制如下:①可促使人体肾上腺素血管快速收缩,并出现组织肿胀情况,从而阻断息肉血液供应,发挥预防出血的功效;②注射肾上腺素药物后,可保护患者肠道内深层组织,预防其并发肠穿孔。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证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在减低消化道息肉患者术后并发症上的积极作用;同时,观察组消化道息肉复发率为0,而对照组消化道息肉复发率是11.90%,可见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術还可预防消化道息肉患者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较

高,并能避免患者复发。

参考文献:

[1]徐红梅.无痛肠镜下行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9):58-60.

[2]吕龙,黄春,李俊杰.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老年大肠息肉高频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2):239-242.

[3]高美丽,陈吉,崔宏,等.尼龙绳联合高频电治疗结直肠粗蒂息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9):1006-1008.

[4]齐义.内镜下结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4):222.编辑/金昊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