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路径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路径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总第172期 QILU REALM OF ARTS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 101 •

doi:10.3969/j. issn. 1002 -2236.2020.01.016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路径

张阳

(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北京100073)

摘要:中国电视剧艺术初创至今已有60余年,我们有必要与时代同行,去观察、记录、思考、创造属于中国电

视剧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这对于中国电视剧发展既是反思又是鞭策,而更多地是指引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建 构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体系的意义是什么,应该如何形成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是这篇文章的问题意识所在。

关键词:电视剧美学;艺术理论;创作反思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236(2020)01-0101 -04

―、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的必然性

自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 台)播出的电视剧《一 口菜饼子》(1958)到今天备受 关注的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2017),中国电视剧 艺术走过了风雨六十年,一甲子的光阴见证了中国 电视剧艺术从无到有,砥硕前行的发展历程。其中, 值得关注的是,六十年来,中国电视剧艺术经历了创 作内容从题材单一到类型多元的转变,艺术手法从 向外学习到本土创新的发展,传播渠道从电视媒介 到跨国界全媒体传播的延伸。这些骄人成绩源自一 代又一代电视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更是那些为中国 电视剧艺术发展不计得失、辛劳付出“志愿者们” ® 的努力成果。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 有必要与时代同行,去观察、记录、思考、创造属于中 国电视剧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它对于中国电视剧 艺术事业既是反思又是鞭策,更多的是指引未来发 展的重要依据。

那么,我们建构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体系的意 义是什么,在前人学者研究史料中,我们应该如何形 成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而在影视艺术蓬勃发展的 今天,我们又为什么要去做一件“停下脚步”反思过 去40年历程的事情,这是做这篇文章的问题意识使

收稿日期:2019-07 -09

然。

相较于中国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等艺 术形式,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史学梳理仍然处于一个 相对“空白期”的状况,前人对于中国电视剧的艺术 发展史也是仅仅从多个角度进行简单整理。以钟艺 兵主编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U]为例,里面从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轮廓”“短篇电视剧发展状况” “戏曲电视剧发展状况”“儿童电视剧发展状况”“少 数民族电视剧发展状况”“电视剧的观念创新与理 论建设”几个方面,勾勒出早期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史,其中对于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四个阶段的梳

理——中国电视剧的初创阶段(1958 - 1966)、中国 电视剧的停滞阶段(1%6 - 1976)、中国电视剧的复 苏阶段(1978 - 1983)、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的阶段 (1984 - 1994),被学界广泛认可。由赵玉嵘、陈友 军编著的《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2]梳理了 1958至 2008年中国电视剧发展过程中有关历史、产业、理 论、剧本、创作者的各种问题,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剧 工作者追溯早期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的精神使命的 集中表达,绘制了一张脉络清晰的中国电视剧发展 图谱。李培森主编的《追溯源头:中国早期电视剧 回顾》[3]收录了高方正、胡旭、王扶林等50余人的

作者简介:张阳,男,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讲师,艺术学理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学与电影理论批评。

项目来源:本文系2019年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专项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①这里提出的“志愿者”是指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搭建的电视剧探讨平台,曾吸引文学、戏剧、电影、美术、广播等行业及各高校专家学者 广泛参与的各研讨会活动。

• 102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总第172期

文章,正如书名一样,第一代电视工作者从各方面回 忆了自己与中国电视剧50年发展历程同呼吸、共命 运的故事。2018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的[4]丛书,以全景扫描的方式,描摹出1958至2018 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轨迹,值得关注的是该丛书分 为六卷,分别是“编年史”“法规卷”“创作卷” “产业 卷”“剧目卷”“人物卷”,它是中国电视剧发展至今 最为全面、客观、专业的理论书籍,所涉及的电视剧 法规、人物等问题研究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眼前, 开创了新的专业研究领域。

但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归纳和梳理至今 仍处于一种相对“空白期”,或是零星的散见于一些 期刊杂志,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理论体系。60年 来,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不断推陈出新,然而,与之相 对应的艺术理论研究却没有跟上步伐,这是我们目 光所及之处的“短处”,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 视并解决它,只有创作与理论相结合,中国电视剧才 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从无到有”: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路径的 纵横维度思考

(一)历史维度:三次重要研讨

对于1978至2018年间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的 建构,应该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其一,是历史维 度。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有三次重要学术研讨会 值得我们关注。在这些会议上,电视剧从业者和相 关行业学者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针对当时电视剧创 作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无疑对中 国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建构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次重要研讨会是1984年由中国电视剧艺 委会在北京召开的电视剧重点剧本讨论会。来自北 京、河北、江苏、湖北、四川、陕西等省市电影制片厂、 话剧团、部队和相关电视剧编导携作品参与讨论,同 时,胡可、贾霁、欧阳山尊、王愿坚等电影、戏剧界人 士也在会上发言,大家针对当时的优秀剧本提出了 许多宝贵意见。如时任广播电视部副部长谢文清就 在会上提出了关于电视剧语言创作的建议。他认 为:“在语言这一点上,我们搞电影、电视、新闻的应 该多看看《水浒》《红楼梦》以及老舍、赵树理的作品 ……不光看情节,要看看语言是怎么运用的……那 是非常成功的……语言很关键,也是艺术……艺术 既是虚构,又是真实的……故事情节、人物是虚构, 但它所表现的生活、逻辑等又必须是真实

的” 。从他的表述中我们能够注意到当时

大家对于电视剧艺术表现手法真实性的重视。石敬 野在会议中也谈到:“大家讨论的本子在创新这一 点上,还显得不够……无论是取材的角度,主题的开 掘,性格的展现,情节的安排,细节的运用等等,都是

如此”[6UF7>。可见,很多专业人士开始重视电视剧 在剧本阶段的反复推敲,以减少拍摄完成后的遗憾。 王愿坚对于电视剧的艺术形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将单集电视剧与小说形式进行了对比,强调其 “取材、艺术构思、叙述描写,包括整个艺术形式的 内在规律,和短篇小说非常接近……电视剧的文学 剧本,我看就可以当作小说来对待,甚至于就应该把 它当作短篇小说来处理”。王愿坚的观点实则指出 了早期中国单集电视剧的美学形态,并对电视剧未 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一次的电视剧 重点剧本讨论会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剧走向 成熟阶段的一次经验总结,从电视剧的艺术语言、创 作手法、美学形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次重要研讨会是1987年在太原市举办的 中国第一届电视剧美学研讨会,这次会议不光集中 了国内相关专业学者,还邀请了日本电视评论家志 贺信夫、制片人冈本由纪子、导演小林平八郎等人共 同参与讨论,从电视剧美学的角度审视中国电视剧 发展情况。这次研讨会的发言也构成了中国电视剧 艺术理论的根基,从多元角度探讨了中国电视剧自 己的美学特征。研讨会上,不同专家学者发表了自 己的意见认知,郑雪来在《关于电视艺术特性的几 点思考》一文中探讨了电视和电影美学的诸多相似 性,他认为:“ 1.银幕或荧屏上出现的平面的照相似 的画面;2.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拍摄角度;3.采用 各种不同的景别(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 等);4.各个镜头、段落的组接、即蒙太奇”[7](PI)。 这种电视与电影的美学特征对比,开启了影视艺术 从理论到实践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田本相、崔文 华在《电视剧美学随想》一文中,强调电视剧理论、 美学的研究,应该从电视文化着眼,发言中引用了苏 联美学家卡冈的“艺术作为‘文化的自我意识’ ”观 点,并认为电视剧可以就是电视文化的自我意识。 王云缦的《从大众文化和接受理论的角度看电视剧 美学问题》一文,关注了电视剧本体和受众之间的 关系问题,他认为“雅俗共赏”是电视剧这一大众文 化艺术要努力实现的目标。[8HPW王维超在《电视剧

改革开放4〇年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建构路径/张阳 .103*

艺术语言的符号性质》中分析了电视剧《昨天,昨天 的故事》的艺术语言,他认为:“物质的东西表现精 神的东西,客观的东西表现主观的东西,通过再现的 方式进行表现,这是电视剧语言符号的一个重要美 学特征”[9](TO-W。这也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建 立过程中闪现的一种响亮声音。成志伟在会上提出 电视剧“快”和“动”的艺术美学风格,sr电视剧是 一种综合艺术,但不是‘杂拌’艺术,它的综合性,不 是各种元素的机械拼凑,而是有机融合”[W](PM)。他 强调电视剧作为一种综合视听艺术,应该在内容上 与时俱进,能够充分反映当代现实生活之美。周忠 厚在《从系统论、信息论看电视剧的美学特性》发言 中,引人了前苏联电视艺术家E•C •萨巴什尼科娃 的观点,强调“电视剧比故事片特写镜头的长度要 长……由电视剧特写镜头长的特点派生出来的一个 独一无二的性能,彷佛是‘通过人脸的反映’来展现 事件”[U](P24)。这里,我们注意到学者已经开始关注 电视剧影像、传播媒介之间的艺术原理,从系统论和 信息论的维度解读电视剧艺术美学特性。路海波在 会上提出了对于电视剧诸多美学问题的思考,其中 对于电视剧本体属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 解。他认为:“如果想要确认电视剧的美学本性,就 决不能仅限于考察其本体范围,而是应该同时旁顾 与其有关密切联系的相关范围”™针对这 个问题,他从电视剧的“本体系统”—视听时空综 合表现系统和电视剧的“相关系统”—

电视和电

视文化系统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确定了电视剧美学 研究路径。这次会议召开是对中国电视剧发展过程 中所涉及的艺术理论层面问题的一次总结,真正意 义上开启了“电视剧美学”研究范畴,使中国电视剧 进人“实践”与“理论”并驾齐驱的发展时代。

第三次重要的研讨会是1991年在重庆召开的 电视剧艺术国际交流‘91重庆会议’,40余位分别 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前苏联、新加坡等 国家的电视剧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评论家参加 了本次会议。会上,中外学者就“电视剧的通俗性、 民族性和地域性;电视剧与电影、文学、戏剧的关系; 电视剧的创作与改编古典名著;电视剧的观众心理; 电视剧演员的表演与荧屏形象的塑造;电视剧与多 机拍摄的艺术处理与技术处理”[13](1^7)等议题进 行了广泛讨论。中外电视剧工作者彼此交流经验, 相互学习,这也是中国电视剧发展30多年以来的经

验总结,促进了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发展。

应该说,这三次研讨会从历史维度见证了中国 电视剧艺术理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从创作、文 化、传播、产业等方面对中国电视剧进行艺术理论的 梳理。诚然,正如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过来指导实 践的辨证哲理,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建构与中国 电视剧创作发展密不可分。所以,中国电视剧艺术 理论建构的另外一个思考切入点就是“创作维度”。

(二)创作维度:从“向外学习”到“摸着石头过

河”

1982年1月4日,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随 之一系列关于电视剧艺术创作方法的研讨会陆续展 开,与会期间中国电视剧工作者在向日本、前苏联、 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英国等国家学习电视剧制作经 验后,自力更生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这也潜移默化 地促进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经验的理论化转换。

自《一口菜饼子》开始,中国电视剧创作就在不 断地向西方学习,从一些创作者的文字记载中可见 端倪。蒋晓松在《日本的电视和电视剧》一文中,回

忆了自己在日本两年对NHK(日本放送)电视台的 观察记录,他以《新型的人》电视连续剧为例,详细 介绍了日本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传播机制、受众反应 等问题。王岚在《试论多机拍摄——兼谈日本电视 剧制作》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日本NHK(日本放 送)和TBS(东京放送)等电视台使用“多机拍摄、同 期录音”的常用制作手法,以保证电视剧制作效率 的机制惯例。任远在《美国电影•电视•电视剧》 一文中,介绍了美国电视剧制作常用的“白描手法” “反映法”“比喻法”“细部蒙太奇手法”等艺术表现 手段。杨仲子在《美国电视网八十年代拍摄电视剧 情况》文章中,详细介绍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电 视网创作系统的六大特点,并简介了 1980 - 1982年 美国最受欢迎的十部电视剧创作情况。更值得注意 的是,自1979年起,日本大山胜美导演受中国电视 艺术家协会邀请七次访华,在北京、武汉、上海进行 访问、讲学。他向中国电视剧工作者详细介绍了日 本电视行业和电视剧制作的全面情况,并从创作、蓮 论、美学、传播、受众、产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对于电 视剧艺术的理解。

1991年,在重庆召开的电视剧艺术国际交流会 议上,来自西方的电视剧工作者也与中国同行交流 了电视剧创作经验。理查德•帕特森(Richard

• 104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总第172期

Patterson)通过《克罗纳什街》(Kronash Street) —剧 介绍了英国的电视连续剧整体情况,并强调排演工 作对于电视剧摄制的重要性。艾尔玛•布克(Elrm

Buke)介绍了德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并谈到了戏

剧、电影、电视剧三者之间的关系。特里•卡特 (Terry Carter)介绍了美国电视剧艺术中存在的多元 文化现象,并对美国电视剧受众类型进行了分析。

这些外国专家学者的建议,给中国电视剧创作 者提供了全新视野。之后,中国电视剧工作者在不 断地创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从“向外学习”逐渐开启 “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主创造道路。

朱汉生在《特写镜头在电视艺术中的作用》一 文中,介绍了前苏联影片《娜塔萨》(Natasha)中的特 写镜头运用,认为“特写镜头可以通过人脸的反应 来描述事件,叙述情节,揭示角色的内心活 动” [14](PI2)。朱羽君在《谈 < 太阳从这里升起 > 与 <雪野 > 的画面特色》一文分析了电视剧画面的 “象征性”与“抒情性”美学特征,强调电视剧应该运 用造型手段强化画面内涵。钟艺兵在《对儿童电视 剧创作现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对于儿童 电视剧创作的建议,他认为儿童电视剧最突出的弱 点是缺乏儿童情趣,并且其主流功能定位应该有利 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鲁小威针对《渴望》的热 播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反思,他认为中国电视剧应该 将最真实的生活,汇聚成剧。

中外学者从创作出发,反哺电视剧艺术理论的 发展,从历史维度和创作维度两个方面建构了中国 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形成。

回首中国电视剧从《一 口菜饼子》初创至今,六 十年一甲子的发展历程,留下了诸多回忆故事。在 中国电视剧历史的长河中,细数当年为中国电视剧 艺术理论发展做出贡献的“志愿者们”,追忆电视剧 创作发展的“一棵菜”精神,在历史的倒影中立本溯 源,也必将能够指引中国电视剧不断推陈出新,再创 佳绩。

参考文献:

[1] 钟艺兵,黄望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M].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 赵玉嵘,陈友军.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 李培森.追溯源头中国早期电视剧回顾[M].北

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 王卫平.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M].北京:中国广

播影视出版社,2018.

[5] 谢文清.谢文清同志在重点剧本讨论会闭幕会上的

讲话[J] •电视文艺,1984, (7).

[6] 石敬野.谢文清、石敬野、王愿坚同志在电视剧重点

剧本讨论会上的发言[A].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 会研究部编译.电视剧艺术资料选编[C].北京: 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1984,(1).

[7] 郑雪来.关于电视艺术的几点思考[Z].电影艺术

研究参政、中国电视剧艺术家协会研究部编译, 1987,(2).

[8] 王云缦.从大众文化和接受理论的角度看电视剧美

学问题[Z].电影艺术研究参政、中国电视剧艺术 家协会研究部编译,1987, (2).

[9] 王维超.电视剧艺术中的符号[J].现代传播,

1987,(2).

[10] 成志伟.电视剧艺术语言的符号性质[Z].电影艺

术研究参政、中国电视剧艺术家协会研究部编译, 1987,(2).

[11] 周忠厚.从系统论、信息论看电视剧的美学特性

[Z].电影艺术研究参政、中国电视剧艺术家协会 研究部编译,1987,(2).

[12] 路海波.电视剧美学两题[J].当代电视,1987,

(

2).

[13] 果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

中国电视剧艺术理

论的初创期[J].当代电视,2008,(11).

[14] 朱汉生.特写镜头在电视艺术中的作用[Z].电视

剧艺术资料汇编、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研究部 编译,1984,(2).

(责任编辑:叶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