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致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4、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处世、处事要胸襟开阔。 【知识链接】 一、岳阳楼介绍: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走进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课堂流程】 一、自助展示
1、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晖( ) 涯( ) 楫( ) 薄暮冥冥( ) 旷( ) .....嗟( ) 樯( ) 谪守( ) 属予作文( ) 浩浩汤......汤( ) ( )若夫霪雨霏霏( )( ) 岸芷汀兰( ) ( ) .... 郁郁青青( ) 潇湘(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点的词。
(1)、政通人和 (2)、锦鳞游泳 ......(3)、居庙堂之高 (4)、先天下之忧而忧 ......(5)、越明年 (6)、薄暮冥冥 ....(7)、属予作文以记之 (8)、微斯人 吾谁与归 ...(9)、静影沉璧 (10)、予观夫巴陵胜状 ...(11)、增其旧制 (12)、登斯楼也 ...(13)、前人之述备矣 (14)、浊浪排空 ...(15)、薄暮冥冥 、 (16)、春和景明 ...(17)、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
(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9)、是进亦忧,退亦忧 ...(20)、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通假字:
百废具兴: 通 ,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 ,解释: 4、一词多义: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国恒亡( )③则有去国怀乡( ) 或:①而或长烟一空( ) ②或异二者之为( ) 居:①居庙堂之高( ) ②面山而居( )③居十日( ) 通:①才通人( ) ②政通人和( )③不能通其意( ) 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②不以物喜(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④所以动心忍性( ) 5、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古义: 今义: ②微斯人: 古义: 今义: 6、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后:
7.(翻译下列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互助探究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用原句作答)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课文第三、四段两幅画面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
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四、作业导航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5题。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是进亦忧,退亦忧(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2分)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案:
1、(3分)(1)居:处、处在(2)进: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3)归:归依(各1分)
2.(4分)(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各2分)
3、(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每空1分)
4.(3分)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 5.(3分)提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