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徐开艳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23期
【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当持有的态度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我们应当继承与弘扬;也对于其腐朽落后的部分,应当予以否定、抛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智慧运用到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契合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道德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民族自立的重要标志。周有光先生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古代各学派、教派和其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共同体。
前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讲话,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正面评价。而在今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表明,非但中国,世界也早已把目光转向东方。但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根植于阶级社会,不可避免地要为其进行阶级压迫、维系阶级社会提供理论支撑,打上阶级的烙印,如其中“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对于这些消极方面我们必须予以否定和抛弃。总而言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的继承吸收,使其为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以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在这个群体出现了很多问题:社会责任感缺失,缺少奉献精神,诚信问题严重,缺乏进取心,心里素质脆弱,遭遇挫折、打击承受能力低,各种心理问题凸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见利忘义等不良思潮泛滥。与此同时,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的蓬勃发展,纷繁复杂的腐朽观念、虚假不良信息充斥其间,互联网的虚拟性等特性容易使自制力稍差、鉴别力稍弱的大学生沉溺其间而不得自拔,从而给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負面影响。
鉴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这些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智慧,使它服务于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周易》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于此,有德的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中华儿女倡导并践行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即能了解自己、克制自己的弱点才是聪明刚强,只有坚韧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算是真正有志气的人;《论语﹒述而》指出“发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其思想主张,虽屡屡碰壁,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奋斗不息;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种奋发图强、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在挫折厄运面前奋力抗争,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搏击,愈战愈勇,永不向命运低头,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 2.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
《周易》中提倡的“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承载万物,有德的君子应增厚美德,向大地一样胸怀宽广,容载万物。提倡我们要有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能包容更多的人与意见。大学校园中,很多的宿舍矛盾、同学间的纠纷,只需相互间多一点的包容与沟通,保持正常健康的心态,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亦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3.诚实守信的崇高品信
诚信被视为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君子养心莫于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均显现出诚信何其可贵。在当今功利、浮躁的时代,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泛滥,人的身心失调严重。我们积极呼吁在法律规范之外,要用一种更高的准绳——道德的力量来约束、指引我们,诚信就是其根本。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古代教育注重德育,注重人格塑造的传统中,获得启示,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4.弘扬传统文化中无私奉献、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孔子“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以国家社稷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强调对于家庭、集体、社会责任义务的担当,有助于当今大学生把自身命运和社会、国家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这样才能激励大学生将其个人的发展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5.贵和持中等思想培养健康和谐的自身心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华民族历来以和为贵,提倡贵和持中,讲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语曰),和即和谐之意。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易传》中的“保合太和,乃利贞”,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的“两者(指阴阳)交通和,而物生焉”,以及“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都是中华民族贵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激烈的竞争,不少人又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失衡、失常等心理问题凸显,甚至有极个别大学生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干出害人害己的事情。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中“心和”思想的有益内容,以助于大学生塑造自身和谐健康的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不论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可贵气节,还是贵和持中的处世态度等,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厚文化基础。多元化的时代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纷繁复杂的影响,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关系中国特色文化的创造与民族精神的振兴,而且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实现。立足眼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智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周有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J].群言.1995.(1) [2]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1989
[3]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老子.道德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5]林文光选编.梁启超选集[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
[6]陈安琪.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 [7]占永琼.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