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孩子的光芒
一、背景与案例
学期末的家长会,看到放假几天学生脸上挂着灿烂又腼腆的笑容,我不禁暗自感慨,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即便是平时调皮捣蛋、作业马虎应付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也对老师腼腆一笑。这意味深长的笑引起了我的琢磨。在与他们家长深入交流后,我突然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都希望有人发现并守住这光芒。
小宾是这学期来我们班的插班生,第一眼看见这孩子的时候,我感觉他的眼睛充满怒气。相由心生,果不其然,开学以来一点小事都可以把他激怒,手握拳头想打人;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也是因一点小事把弟弟往死里打。这个敏感的学生自然也就成了重点关注对象。然而,越是到后面,小宾笑容多了,与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科任老师更是夸他的状态好了很多,成绩也是正比例上升。他的转变让老师颇感欣慰,不禁反思如下。 二、成因
1.隔代监护的负面影响深远
小宾的父母因为出外打工精力有限,所以把他这个大孩子交与自己的父母代为看护,留小儿子在自己身边。而爷爷奶奶的年龄和经济、文化水平让他们只能保证孩子的温饱,情感和精神上只能任其生长。处于这种环境的孩子,心中只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没有上进的要求。
久而久之,即使父母带在身边,有些习惯也是难以改变。 2.父母概念模糊,存在怨恨情绪
小宾父母从小就不在他身边,在他童年记忆里父母究竟是什么?如果父母平时疏于与孩子交流,孩子对父母的印象可能是停留在一张照片和按期寄生活费的人,他对父母的感情肯定是淡漠的。四年级时小宾被父母接到自己身边,新学校和家庭,除了给孩子带来新的期望,其实紧接而来的是压力与恐惧。一方面小宾对在父母身边生活有所期待,另一方面新环境与原来的生活落差太大,孩子会觉得格格不入。这种冲突,孩子一个人是没有办法面对的。 小宾的父母可能也没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采取的是棍棒下出孝子的方式。按照父母的说法,每次打他,他都不害怕,反而握紧双拳,盯着父母。父母见状,更是打得凶。本来就脆弱孤独的心,父母没有及时呵护,而是苛责,孩子对父母更是没有好感。而与弟弟的相处当中,父母要求其要有大哥的榜样,谦让弟弟。敏感的小宾把他解读为父母爱弟弟,不爱我。小时候留弟弟在身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一切,都是小宾愤怒的根源,也让小宾更加封闭自己。
3.内心矛盾,急需疏导
在小宾的日记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字眼:“我好的一面与恶的一面不断地出现,有时候我好的一面会战胜恶的一面,有时候恶的一面占了上风,自己也控制不了。”这很好地反映了小宾内心是矛盾冲突的。传统的教育让他有道德感和行为的准则,警醒他要做哪些,
不可以做哪些。但是对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让他对现实环境很不适应。成为父母和老师心中好孩子的欲望与克服原有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恐惧,这种冲突折磨着孩子。小宾非常无助,外界对他的评价通常是缺乏礼貌、自制力低等等。因此刚来深圳上学,小宾便迷上网络游戏,投向虚拟的网络世界。人格表现为攻击性较强或偏于抑郁,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 三、转化对策
综上分析,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科任教师协商,提出以下对策:
1.帮助家长调整家教策略,打造孩子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举办的家校活动和教师与家长的个别沟通,家长明白孩子现在的心理状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找出孩子问题行为的原因,知道了对“症”下药的重要性。我们教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既不能溺爱,也不能放纵或撒手不管,更不能动粗。并要求家长绝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忽视和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也不能盲信“不打不成材”的旧观念。要遵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给予孩子关爱,尊重孩子,培养他们良好品德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小宾的家长非常配合。尽管店里生意忙,他父亲和母亲每天都会轮流接送孩子,晚上会抽时间检查孩子的作业。孩子闲暇时间,父母会陪孩子说说话,看看电视。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去网吧的次数少了;每次出去玩,小宾都会准时回家。父母很开心,跟我说,
他现在听话很多了。其实我们心里明白,孩子去网吧,不按时回家,是因为父母都不在意孩子,只是一味要求他乖乖在家待着。但孩子也是需要娱乐,需要陪伴的。家庭的温暖是孩子改变最大的动力。 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弱,他的行为有时候还是会反复,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互相配合。当孩子有进步时,及时与家长沟通;当孩子行为退步时,及时问孩子最近的情况,提醒他们对小宾的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不可松懈的工程,只有家长能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将孩子引上“正轨”。 2.个别沟通,疏导冲突
班主任的身份让我很难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对于小宾,他做错事的时候,我同样会批评,只是多了一道程序,私下沟通,告诉他为什么。有时候他还是不能理解,一言不发地与我对望,一脸蛮横的样子(我心里很清楚这又是抗拒)。于是我靠观察他的表情,直到他脸部表情缓和,从而问清楚原因,这样帮助他“换位思考”,减少内心的冲突。 慢慢地,小宾适应了这种教育方式。每次做错事后,他都知道在我批评后要做自我检讨。有一次,他更是主动来找我道歉,说是当时控制不了自己,以后会多加注意。这件事情让我感动不已。而他内心的想法,更多的是通过日记和作文了解到。内心冲突的文字显露出来时,我会及时地与他进行文字交流。虽然很多时候我长篇留言,却只收到他只言片语。但我还是会继续用这种方式与他沟通,起码让他知道他并不孤单,给予心理支持。时间久了,日记里记载
的少了些内心矛盾,多了点生活写照。 3.优化班级环境,增强学生归属感
小宾是插班生,开学之初我明显感觉出他对新环境不适应,与同学相处有矛盾,唯一的朋友就是一起过来插班的同桌。和科任教师平时交流后,我感受到这样的交友方式不利于他们尽快适应班级的生活。于是我调换座位,他的同桌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周围是一些性格比较友好的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同学们帮助他尽快适应新学校的校园生活。慢慢地,他可以跟前后的同学合作学习,考试前一起复习、交流……
状态的好转,小宾拥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安排他担任小组长,并且负责组员的测评工作。而他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每天总是很快地收齐组员作业,下课后认真地听组员背诵课文。在班级有了职务后,更加让小宾觉得他在集体里是被需要的,是集体里必不可少的一分子。
4.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让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会扬长避短,增强学习的信心。新年联欢会的时候,学生玩踩气球,小宾用娴熟的脚法保护自己的气球,赢得同学们阵阵的欢呼喝彩。从他脸上坚定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很欣赏这样的体验。
当小宾心情很好的时候,我总会走到他身旁,说一声:“你是最
可爱的”“你开心,老师也很开心”……当他为了避免组员被老师惩罚,放学后留下等组员背诵完毕才走,我会非常认真地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老师为你骄傲”……当他告诉同学下课不能打打闹闹,我会感激地说:“谢谢你对老师工作的配合”……一次次这样的正面体验,小宾原有的自我评价体系得到了冲击,“我是一个不被别人喜欢的孩子”“我是一个丑恶的人”向“我是让老师和同学喜欢的孩子”“我是一个善良的人”转变。
班主任工作让人开心、失望、感动,有时候是绝望、困惑!孩子们或如顽石,依旧是走自己的路,让教师束手无策;或像小宾,慢慢地走向自我整合;或已是健康的苗子,正茁壮成长。每个孩子都很特别,但他们身上都拥有一样共同的东西——光芒,差别只是光线的强弱。教之道,贵以专。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守住这光芒! 参考文献:
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钟屋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