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教育方案
一、幼儿不良饮食定义及危害
(一)幼儿不良饮食的定义及其表现
挑食偏食是指孩子爱吃某些食品或调味品,不爱吃另一些食品或调味品。 喜欢吃的就爱吃并且多吃,不爱吃的就不吃。这种“喜欢吃的就没个够,不喜欢吃的就不沾边”的择食标准为挑食或叫偏食。幼儿的挑食与偏食往往表现为:有的爱吃肉类而不爱吃蔬菜,有的只吃蔬菜而不吃肉,有的只吃鸡蛋,有的却怎么也不吃鸡蛋,有的爱吃甜食,有的只吃咸菜,以咸菜就饭吃等等。
(二)幼儿不良饮食对身体的危害
中午在舅舅家吃午饭,有青椒肉丝,芋儿烧鸡,炒青菜,番茄蛋汤。3岁的哲哲已经会自己使用筷子夹菜吃饭了,但是他就只吃肉丝,鸡肉。青菜和番茄碰都不碰。奶奶给哲哲夹了青菜,他就把菜拨到一边。奶奶看到没办法,就只好自己去夹菜喂到哲哲嘴巴里面。哲哲才勉强吃几口。哲哲现在3岁半,但是体重已经达到25公斤,身高110cm。大打超过了3.5岁幼儿的标准身高体重。
现在大多爷爷奶奶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实则不然。儿童时期的肥胖,不仅仅会影响体形,更重要的是形成成人期肥胖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主要因素,会给健康带来许多潜在危害。调查发现,肥胖儿童的空腹血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率为46%。胰岛素是体内一种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肥胖儿为了维持体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的糖代谢稳定,胰岛素的分泌功能长期被迫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过早衰竭而诱发糖尿病。
(三)幼儿不良饮食对心里的危害
幼儿的不良饮食,对生产发育期的幼儿的心里健康也有极大的危害。若长期营养缺乏,营养不均衡,还会导致幼儿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在入园后,智力发育都会比同龄幼儿缓慢。幼儿如果有较严重的挑食行会导致体内的营养不
均衡。例如,体内缺乏钾,钠,钙,镁,铜等矿物离子,这些矿物离子是大脑发展和大脑功能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摄入量过少可导致思维功能紊乱,性格改变,对幼儿孤独症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孩子平时只吃肉类,很少吃素,这样会对情绪和性格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喜欢吃肉类的儿童容易出现暴躁易怒、喜动好斗、不听劝阻等不良表现,所以,饮食应以荤素合理搭配为宜。而吃甜食偏多的幼儿则会喜欢哭闹、躁动不安且任性。吃咸食过多则会导致贪睡不醒,整日昏昏欲睡。因此,挑食行为会影响幼儿性格及人格的发展。
二、造成幼儿不良饮食的原因
目前,幼儿挑食偏食、进餐时看电视、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较普遍存在,
这些现象主要是幼儿受父母的溺爱、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发展下去会造成幼儿营养不良、肥胖甚至引发疾病,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一生的发展。
(一)家庭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许多家庭成员过分溺爱、迁就,生活上照顾太周到。养成了幼儿脾气倔强、任性随意的坏习惯,表现在饮食方面也是自己说了算,形成了挑食、厌食的毛病,过分依赖家庭成员的喂养,自己没有培养好饮良习惯。
2、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他们在孩子面前吃饭就挑三拣四,孩子也容易挑食或偏食。”学龄前期儿童的个性化突出,自主感逐渐增强,能自主进食,模仿能力加强,对食物的接受往往模仿父母。因此,父母亲首先要纠正自己挑食的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孩子,家长强迫孩子进食、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因孩子吃饭不好发脾气、这些行为可造成孩子就餐时情绪紧张,影响食欲,家庭气氛紧张,有些家长用食物奖励或惩罚孩子的行为亦可以影响儿童对食物的喜恶,造成儿童挑食
3、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有些家长由于知识文化程度不高,对饮食结构、营养搭配知识不太了解,所以安排家里的膳食也不科学,没有注意到营养搭配、
膳食平衡。有些小孩不吃动物内脏、肥肉,或连肉都不知,更不喜欢吃蔬菜,家长仍然迁就,不注意及时调整食物结构。不仅影响小孩生长发育,而且抵抗力也降低,容易得病。
4、饮食环境不当、生活没有规律。许多家长抱着小孩在球场、公路边、草地,边走边哄边喂,这样极不卫生,饭菜过冷刺激引起胃肠痉挛,导致腹泻、腹痛等,更是一种不良喂养习惯。在孩子的眼里.每天的活动都是游戏.吃饭也不例外。一些孩子习惯边吃边玩.还有的喜欢边吃边看电视。对于这些不良进餐习惯都易影响食欲。
5、拿零食当奖励。有的家长怕孩子不吃东西,用别的东西哄他,零食不断,如冰糖、果冻、糖果、话梅,以及某些口服液等,对幼儿的要求都是来者不拒,满足其一切需求。渐渐的,幼儿就不喜欢吃饭,天天都想着吃零食,出门也是带一包的零食。等到吃饭的时候就没有食欲,零食过多造成身体负担,影响消化功能,营养吸收差。零食冲掉了主食,影响了幼儿正常的食量家长平时提供给孩子的零食杂食过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退了孩子的食欲,打乱了孩子规律进餐作息,影响了孩子的正常饮食。时间长了就影响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缓慢。
6、偏爱洋垃圾。比如炸鸡,炸土豆条,汉堡包都是属于油炸食品,这些都是高蛋白,高糖,高脂肪。维生素和钙含量极低,幼儿脑组织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此外大多数洋快餐都含有较多的食品调味剂和添加剂,长期食用会造成锌铁缺乏症。
(二)自身原因 1、饮食特性
幼儿有不同于大人的饮食特性,如幼儿的牙齿发育不好,因此,有些幼儿对坚硬的食物不适应,也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对此类食物不感兴趣。另外,幼儿用筷子还不够熟练导致对饮食缺乏兴趣。一般来说,幼儿喜欢清淡、甜甜的食物,但是大人在做饭时候,常常按照自己的口味,饭菜较为咸腻,幼儿对这类饭菜口
味不感兴趣,也对幼儿的身体无益。幼儿本身的饮食特性,也区别于成人,如果家长不重视这一点,也同样会导致幼儿偏食,厌食。
2、幼儿的身体原因
导致幼儿食欲不振、偏食厌食,也有可能是幼儿自身身体的原因造成的,幼儿在患病期间,对饮食的兴趣就会下降,如伤风感冒、小儿肠胃炎、病,都会使幼儿不思饮食,但是随着疾病的好转,幼)儿就能够恢复正常的饮食。但是,慢性疾病却有可能引起长期的偏食和厌食等情况。
三、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策略
学龄前期(3-6岁)是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也是良好的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营养健康知识,找出儿童的病因对症下药,理解儿童的心理,并且持之以恒,才能为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学校教育对幼儿来说同等重要,如果能够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家园共育,才能让孩子更好更快地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一)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 巧花心思,多变花样。
宝宝拒绝吃某种食物时,不要强迫,多花些心思,变个花样,换种做法;在饭菜品种的多样化、多变及合理搭配上,在烹调制作的质量包括色、香、味及其造型上,在选用一些餐具器皿上,多下点功夫,使小儿保持旺盛的食欲进餐,每种饭菜都能吃得有滋有味
2、控制孩子吃零食,注意锻炼身体。
饭前一个小时不要让孩子吃零食,零食吃多了会降低食欲。另外,妈妈们还要鼓励宝宝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活动量,刺激产生饥饿感。
3、自己动手吃得香。
准备饭菜时,妈妈们不妨让宝宝来帮厨,买菜、洗菜、择菜,自己动手做的饭菜宝宝吃起来会格外有胃口,这也是培养他们对食物产生兴趣的一种方式,但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宝宝使用刀具或接近火源,以免发生危险。
4、“故事+游戏”让宝宝爱上吃饭。
巧妙地做个游戏,通过故事中的内容,让宝宝跟着故事中主人公学习,然后让宝宝爱上吃饭。
5、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首先孩子吃饭的地方要固定,吃饭前,父母尽量不要安排孩子进行看电视、听广播、看书、玩玩具等活动,应将电视等关掉,玩具、书籍收起来放好。
6、为幼儿树立榜样,合理使用奖励措施。
家长\"以身作则\"不挑食,至少尽量不在小儿面前表现出挑食,你吃得津津有味他也会嘴谗;不要因为孩子不愿意吃就板起脸训斥,致使情绪不快影响食欲;赞美孩子不愿吃的食物,看到孩子尝第一口,就要鼓励他们“真棒”;不要用儿童偏爱的食物作为奖赏,否则孩子容易用不吃饭做“武器“威胁家长。自己先去爱吃,家长潜移默化带动下,幼儿也自然会对这些食物感兴趣,从而有效补充幼儿成长所需的营养。如:可以告诉幼儿多吃青菜,可以长高,比希希小朋友还要高,可以保护妈妈,快点长大,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坚持正面引导。
每个小朋友们的情况不同,一定要因人而异,从正面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单一地批评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效果未必会好;因为有挑食习惯的幼儿吃饭时特别紧张,孩子紧张,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抑制肠胃蠕动,减少消化液的分泌,产生饱胀感觉。如果成人强迫孩子吃下去,会导致孩子哭闹或呕吐。此时要正面引导,在帮助幼儿理解相关的营养健康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来改变幼儿心理上的变化,激发幼儿的进餐兴趣。强化幼儿能表现得更好的念头。给她创设宽松、自然的进餐环境。
2、要让孩子有趋同感。
孩子如果是发自内心认识到挑食行为不好愿意尝试改变,而不仅仅只是成人的强迫,那么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行为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通过
健康教育活动以及请值日班长播报食谱的环节,让孩子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从而为自觉自发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打下基础。
3、循序渐进。
要改变孩子的挑食习惯和心理障碍不是一天就能行的,而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幼儿从小就不吃的食物,要她们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可以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比如:某某幼儿不吃胡萝卜,开始可以给她少盛点,吃完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后逐渐增加,让她慢慢地逐渐适应,不感到很大压力。要允许她循序渐进的接受,逐步自觉的把进餐当作一种本能需要,这样则会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和他们的发展需要,不仅孩子们吃的开心,老师也轻松很多。
纠正幼儿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要做到家园共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家长要和幼儿园达成共同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同时进行,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