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一 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区别

1971年10月24日,联合国2758号决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台湾当局代表的“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同时剥夺。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真正继承了旧中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新中国外交的五个阶段

1、“一边倒”(1949-1958)

(1)什么叫“一边倒”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 “一边倒”的特殊背景:美苏对峙

(3)“一边倒”的实施步骤:

A:发展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友好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0年1月20日)

B:积极谋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C:坚决反对美国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4)“一边倒”的影响:与西方完全决裂。

到1956年,中国建交国共有25个。(第一次建交高潮)

2、“两个拳头打人”(1959-1969)

(1)什么叫“两个拳头打人”

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末,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两个拳头打人”,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和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也尝试着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提出了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新战略。结果是中国逐渐走上了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整个60年代,“反两霸”是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和对外关系格局的特点。

这个时期新中国的外交战略被形象地比喻为“两个拳头打人”。这是建国后中国外交战略的第一次调整。

(2)当时国际背景:

美国仍继续推行其敌视中国的政策,它不仅保持其在台湾和台湾海峡的军事存在,还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苏联则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在中苏边境和蒙古增派重兵,直至挑起边界流血冲突,从北面威胁中国的安全。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中国曾希望通过谈判缓和同美国和苏联的紧张关系。为尽可能维护中苏友谊,我国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

(3)中国外交策略:

大力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团结(1963年12月14日-1964年2月4日,周恩来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非洲10国。新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非洲。)

到1969年,新中国建交国家有50个。(第二次建交高潮)

中国坚决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

中国坚决反对美国的战争叫嚣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3、“一条线”、“一大片”(1969-1978)

(1)什么是“一条线”、“一大片”

一条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筑起反苏防线。

一大片:中国面向独立的亚非拉国家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时期,中国已与西欧、北欧、南欧除安道尔等四个小国之外的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北美的加拿大,与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边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一时期,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当时国际背景

这一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

(3)中国外交基本策略

A:抓住契机,调整对美关系

B:通过谈判,反对苏联霸权

C:加强合作,拓展中间地带

这一阶段掀起新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中美关系改善

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又叫“无敌国外交”)(1978-2002)

(1)什么叫“无敌国外交”

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我们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说公道话,办公道事,谁搞和平,我们就拥护,谁搞战争和霸权,我们就反对。

(2)当时国际背景

(3)分为两阶段

A:前期(1978-1989)

B:后期(1989-2002)

(4)中国外交策略(全方位外交)

我国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一是崛起的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冲击着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二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离心力量不断增大;三是世界上各种力量已形成了几个中心。因此,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鉴于此,新时期的外交方针调整为“不结盟”“长期开放”“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营造一个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5、新世纪中国外交(和谐世界理念)(2002以来)

(1)新世纪外交是独立自主外交的延伸。

(2)新世纪外交与独立自主外交的异同

(3)时代背景:

国际:911事件

国内: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东西部差异、体脑差异、城乡差异加大。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中共16届6中全会)

(4)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核心:

内建和谐社会,外建和谐世界

新世纪中国外交突破点在于“有所作为”

中国积极介入朝鲜核问题的解决(2·13决议)

中国积极协调对日关系(温家宝4月11日-4月13日融冰之旅)

中国积极介入达尔富尔危机

中国人成功当选WHO总干事 (陈冯富珍)

2002年以来,中国开始昂首关注国际事务,彰显了我国“有所作为”的外交特点:

——2002年,中国任命王世杰为中东事务大使。

——2003年以后,中国先后任命宁赋魁、李斌和陈乃清为朝鲜半岛事务大使。

——2007年,中国任命刘贵今为非洲事务代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